当前位置:首页 > 情诗 > 正文

教学设计模板

发布时间:2021-04-30

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8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展开,就不能不需要事前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触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情势下发。你知道甚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设计思路】

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唐诗素描”作文训练旨在帮助学生感受和表达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导写进程】

一、出示“素描”含义

关于“素描”,《现代双语大词典》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①单纯用线条描述,不加彩色的画,如铅笔划、木炭画,某种毛笔划等。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②文学上指文句简洁,不加渲染的朴素描述。”

二、明确“唐诗素描”的含义

1.教师向学生推荐两篇唐诗素描的范文:《游子吟》和《夜雨寄北》。

游子吟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针,都仔仔细细;每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颊。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行将洒播的种子。母亲梗咽着,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季里朴素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

不管飘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久是我生活中唯一的方向,唯一的牵挂。 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夜雨寄北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超出了千里迢迢的黑暗,超出心,飞抵我孤单的窗台。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眼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到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模糊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打扮得那末年轻,那末美,就像许多年前掀起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朦胧中,抓起你柔弱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幸福。

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顺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2.引导学生结合两篇范文,选取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讨论交换要点:

(1)情势新颖,线人一新,两篇文章都把唐诗改写成了散文。

(2)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比如: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3)营建出优美的意境,塑造了生动的形象。《游子吟》对母亲真挚而热烈的赞美和《夜雨寄北》那种缠绵而悠久的思念之情,在范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4)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唐诗的内涵。

3.师生共同归纳“唐诗素描”的含义。

“唐诗素描”以诗歌为载体,通过准确理解诗歌内涵,掌控诗歌感情基调,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建优美的意境,描述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它是一种作文的情势。

三、指点写作,定期交换佳作

结合对“唐诗素描”含义的理解,教师选取唐诗,指点学生写作,并定期交换佳作。在学生逐渐熟习这类写作情势以后,由唐诗逐渐扩大到其他古典诗文。

四、写作总结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这样的话:“带领学生学习古往今来应用祖国语言文字写成的佳作,犹如身入胜境,在无数绮丽璀灿的珠宝中观赏翱翔,美不胜收。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表现力,那怕一首小诗小词,也有没有穷的趣味。”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人类文明之林,她的脚下一定有奔流不息、万世不竭的民族文化的滋养。通过“唐诗素描”作文训练,我们感觉到传统在这里升华,文化在这里更生,希望有更多的人,创造更多的艺术情势,将祖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四册,教材第84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三第5~8题

教学目标:1.掌握一个数比另外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利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利用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思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类利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两类利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进程:

一、铺垫孕伏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l. 投影出示例9。

2. 小组活动。

(l)议一议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教师出示图片或投影片。

(2)通过议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甚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想:这两道题有甚么相同点,有甚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2题已知的第2个条件。

第一题用减法计算,第二题用加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 填空。

(2)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发展

1.完成84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学生议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了解数量关系,口头计算。

3.练习二十三第7、8题。

四、全课小结: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甚么,注意甚么?

五.板书设计

例9:(1)有黄花36朵,红花54朵。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54⑶6=18(朵)

答:红花比黄花多18朵。

(3) 有黄花36朵,红花比黄花多18朵。红花有多少朵?

36+18=54(朵)

答:红花有54朵。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视察图画,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产生对祖国文字的爱好之情。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图文对比,感知字形,了解字义,体会象形字的特点。

3、认识20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中10个生字。掌握L(竖折)、丁(横折钩)、J(竖钩)、>(横撇)、(竖折折钩)5种基本笔划。

4、学习正确朗诵短文,在朗诵中体会也的用法。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有条件的准备与文中自然景象相干的音乐片断、录相带。2、准备田字格黑板。

学生:视察日、月、山、水、炎、树木、庄稼、画画马、牛、羊,了解有关的知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处用音乐、录相或图片创造美的环境,感受自然景物的美

开课时,教师通过放录相或配乐看图片,让学生看圆圆的太阳光芒四射;弯弯的月亮如一只金色的小船,飘飘荡荡;小溪水哗哗地响着,时进还跃出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此情境的创设,使这些概念更具体、形象、生动,加强了学生对日、月、山、水、火等事物的感性认识,充分感受其美的形象。如果没有条件,可采取让学生画一画见过的日、月、山、水、火的情形,并把图上的内容讲给大家听的`情势。

二、掌握字形,理清字理,感悟汉字的形体美

教师可以有重点地指点学生视察一两个字,通过对照视察,找出每幅图上的具体事物与象形字的类似的地方,引导学生借助象形字记忆生字字形,体会汉字的形体美。

如:教学山时,引导学生从图到字视察,山字是三座高峰并峙的角形。象形的山字三个角变成了三条竖线,中间一条最长,两边的两条稍短,虽然山字的象形性大为减弱,但仍保存了角形字所概括的、山高挺拔立的美。通过山与山的比较,体会到如让三条竖线一样长,那山的挺拔的气势就不能表现出来。

三、利用规律,自主学习,发现美

1、学生自己视察其余字的变化,体会字形与字义。

2、小组交换学习,记忆生字的字形,欣赏汉字的美。

四、大胆想象,表现美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句子。熟读课文,了解句子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水火不相让的让是甚么意思,师生共同讨论。

2、在理解的基础上,指点朗诵,在读中联系生活实际,对日、月、山、水、火进行生动形象的理解。

五、自主识字与写字

1、用比赛或游戏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2、认识4种新的基本笔划。

3、教师范写日、水两个字,让学生知道怎样利用田字格写字,并体会几种基本笔划的运笔方法。

4、学生写字,教师巡回指点,纠正学生的执笔、写字姿式。写字要在课内给足时间,不求数量过量,但求质量高。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 教学设计说明

1、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情势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愁与思考。提示人类已渐渐与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本课《旅鼠之谜》就深入反应了人类的无穷制繁衍所带来的问题。课文虽是自读课,但带给人们的反思却是深入的。本文内容浅显,极易理解,但本着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浏览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浏览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惟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取得思想启发。

2、整体思路

(1)轻松的话题导入。

(2)在分角色朗诵课文后,解决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3)通过追问,分析课文其次部份。

(4)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入理解文章带给人们的启示。

(5)分析本文与其它说明文的区分。

(6)讲述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奇特的现象。激起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学习愿望。

二、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极有趣味的说明文,但又不同于普通的说明文。文章叙述“我”与丹尼斯的交谈,“我”时而怀疑,时而“惊讶”,时而“迷惘”,时而猜想,进而疑惑,最后还有一出滑稽戏,结句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亦庄亦谐。采取这类方式讲旅鼠之谜,具有艺术效果,既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又解人疑惑,发人沉思。本文的重点,不是在给人们讲述故事,而是在于引发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入的思考。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此文十分感兴趣,这是个极好的切入点,并且课文也十分浅显,因此,对教材的理解问题应当不大。但学生的见识短浅,思路狭窄,因此,还是应当简单的查找资料,开阔视野。另外,本文对人类的启示是个难点,学生想的或许不够全面和深入,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写法上的不同。

(2)整体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

2、进程与方法目标

(1)分角色朗诵课文。

(2)自主、合作、探究的理解文章给人类带来的启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起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学习愿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对人类的启示。

1、重点拟定缘由及怎样落实。

(1)全文围绕旅鼠的三大奥秘展开,后“我”进行追问,令人们对旅鼠有了全面的认识。文章内容生动、有趣。学习本文,应全面了解旅鼠的三大奥秘。在读书中落实这一问题。全文共二十八个段落,集中交代旅鼠奥秘的应从第七段到第十七段。精读这一部份,对捉住全文主要内容很有帮助。文章以对话的方式显现出来,因此分角色朗诵会更合适本文,学生也会更感兴趣。朗诵后,圈点勾画掌控内容要点。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3、 练习分角色朗诵课文。

4、 晓得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帮助。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读准字音,区分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教育学生要有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好品德。

【教学准备】

生字卡多媒体

【设计思路】

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各种情势的朗诵,引导学生能通过恰当的语气表现出人物的性情特点,从而理解课文中包括的思想内容。安排两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师板书:树叶,学生认读。

发问:如让你在树叶前加一个适当的词?你会加甚么词?(请学生举手回答)师点评

看老师加上的:蓝色的

发问:你看行吗?生议论

今天我就学习:19课蓝色的树叶,请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树叶为何是蓝色的呢?示多媒体

2、学生听完朗诵后,同桌交换问题答案

(由于美术课上,李丽的绿铅笔不见了,她向林园园借,林园园舍不得借给她,李丽只好用自己的蓝铅笔划蓝树叶了)

三、深入课文,激起情感

芝麻开门,智多星评选:

1、读一读请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

2、听一听: 请学生说说,(示多媒体)你读这篇课文的感受?相机引导,有感情的朗诵课文中印象很深入的段落或语句。

3、理解词:吞吞吐吐;…不要…不要…不要…并能用这些词说话。

4、评一评评选智多星。

5、指点学生分角色读。

6、让学生小组自由分角色读。

7、比一比自荐或推荐小组上台表演,评选最好组合。

四、展现台

述:最好组合的评选,让我看到了集体的团结协作。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群体中,在集体生活中,我该怎样与身旁的人相处呢?(示多媒体)

请拿出你手中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世界吧!(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让学生自由绘画。或写一段话)

1、作品展现。

2、师点评或学生自评。

五、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认识了李丽和林园园,你有甚么话对她们说吗?

感谢同学们,在你们身上,让老师看到了一个五彩缤纷。充满友善的美丽世界。

【板书设计】

19 蓝色的树叶

李丽 林园园

借绿铅笔 舍不得

画了蓝树叶 不由得酡颜了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的能力。

2、在朗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赞美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课时

1课时

自学内容

1、了解作者简介。

2、朗诵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3、思考: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

教学进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到过黄河吗?(生回答)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黄河。(出示黄河资料)这就是黄河, 1938年9月,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了壶口瀑布,感慨不已,因而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

一、说黄河

背景介绍:《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在抗战早期转入敌后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黄河险峡急流,目击黄河的恢弘气势后创作的,当时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千千万万英雄儿女投入了抗日洪流,诗人以黄河两岸人民抗日救国的勇敢斗争为题材,歌颂了伟大祖国和人民的顽强不屈。《黄河颂》是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歌词唱出了黄河的气魄,歌颂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

二、颂黄河

配乐朗诵《黄河颂》,读准字音,琢磨感情。

教师配乐示范朗诵,激起学生的情感。

学生试读,教师做朗诵指点。

①全诗的感情基调是豪壮激越的。

②注意朗诵词和歌词之间的停顿。

③注意重点词语的重读。如“望”、“掀”、“奔”、“劈”等

④“啊!黄河!”反复了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要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指名朗诵,展现自我风采,小组评议。

三、研读诗歌,体会情感美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

(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点、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起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鼓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勇敢的气势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品读诗歌,赏析语言美

你喜欢诗歌中的哪些语句,为何?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团、量”等12个生字,会写“谁、怕”等6个字。

2.朗诵谜语,边读边想,能说出自己是怎样猜出来的。

3.有搜集谜语或自编谜语的兴趣。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布置学生搜集谜语。

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猜谜语,这些谜语都是字谜。

学习前两则谜语

两则谜语可以同时猜,也能够一则一则猜。

1.第一则谜语。

a.指点学生朗诵谜语。(自由读,指名读)

b.学生猜谜。

c.说说你们是怎样猜出谜语的?

d.老师小结猜谜诀窍:“猜谜语,动脑筋;会视察,抓特点;跳出谜面想想,答案就在话里藏。”

e.学习生字。

看到同学们猜谜语这么热烈,有两个生字朋友也想参加,同学们欢迎吗?(老师贴生字卡片“团”“量”)“他们是谁?”

学生认记生字。

2.第二则谜语。

a.朗诵谜语。

b.教师引导学生把几个句子联系起来思考:

甚么东西是“绿的”?甚么东西是“红的”?

哪些“绿的”“喜欢及时雨”?哪些“红的”“怕水来攻”?

为何“绿”“红”在一起就起凉风?

“凉风”是在甚么时候起呢?

b.可以个人猜,也能够几个人在一起猜。

c.当学生猜出来时,教师可用绿色和红色粉笔写出“秋”字。

3.学生交换自己的猜谜体会。

4.找出这则谜语中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生字。交换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第三则谜语

1.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猜,然后请同学帮助。可以提示四句话指的是同一个字。

2.可以温习“请”“情”“晴”“清”“精”“睛”等字,启发学生思考。

3.再读谜语,说说体会到了甚么。

4.猜出答案,说说是怎样猜出来的。

5.识记生字。注意:“互”的声母是“h”,不是“f”;“尊”是平舌音,“重”“纯”是翘舌音。

巩固识字,指点书写

1.出示生字“团”“量”等12个生字,同桌考一考,看谁读得准。

2.引导学生视察“谁”“怕”“跟”“凉”,发现这几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

a.“足”作偏旁时,最后两笔“撇、捺”要变成“竖、提”。示范写“足”,让学生视察比较“足”与“跟”字中的“足字旁”。

b.指点视察“谁”字中“亻”里“丨”的位置。

c.视察“量”“最”这两个字,哪个笔划最长?教师范写:中间一横长,横与横之间挨紧一点,各横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上下要写紧凑一点。

d.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查指点。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导语激兴

同学们,在唐朝的诗坛上,有这样一名诗人:他几近一生都在流浪,成都的一个草堂成为他短暂安定生活的见证;他几近毕生都在痛苦,沉郁抑扬成为他诗歌风格的最权威的概括。一场战争撕碎了他的心,带给他常人难以忍耐的折磨;多种疾病毁灭了他的躯体,最后病死在湘江的一叶小舟上。他,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要领悟这首诗歌的意境,总结领悟诗歌意境的一般方法。读这首诗,我们能看到诗人焦虑的眼光,能听到诗人无奈的叹息,更能感遭到诗人心灵的震颤,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一曲时期的悲歌吧!

二、放录音,请学生齐读

三、研读课文

1、我们要领悟意境,首先要进入境。这境,就是诗人在诗中创造的生活图景。首先包括了景,请大家回答: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风,天,猿声;渚(水中小洲),沙,鸟;落木(秋季树木落叶),长江。

景物如何?

明确:

急:咆哮的秋风(有速度)。

高:天空辽阔(有立体感)。

哀:如哭似嚎(有感情)。

萧萧:落叶声(有声音)。

2、请大家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这幅画面。

(请两位同学描写。)

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老师的描写中想象画面:这是一个萧瑟的秋季,天空是那样辽远,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声。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一望无际的落叶在萧萧的秋风中飞舞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波涛拍击着江岸滚滚向前。

3、这是境中的景,除景,境中还有诗人的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写诗人的形象。

诗人很老了(百年),衰老多病,终年客居他乡(作客),志向得不到舒展(潦倒),他叹息着国运和本身的命运(艰巨),以致于白发增多(繁霜鬓)。

请大家当一回导演,把诗人在秋风中登高的动作设计出来,按小组讨论两分钟,请各组推出一个代表。

(抽查两个组,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诗人少有壮志,19岁就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现在他的理想完全幻灭了。顶着秋风,他在诗篇中向我们走来:拄着拐杖,他颤微微走在那秋风咆哮的山路上,狂风吹乱了他花白的头发,枯叶飞舞着掠过他的衣衿,他一路咳嗽着,走走停停。风好大呀,他抬开端,挣扎着登上了崖顶。但是,读读他的诗篇吧,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一个垂危的老人,将不久于人世,他关心的却不是自己。诗人的眼光超出了千山万水,胸怀是如此的开阔,这是一颗多么伟大的心灵!

4、现在我们来谈“意”,也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的情,请大家用诗篇中的词来概括诗人的感情。

明确:悲,恨。

5、同学们,假设你就是杜甫,现在,你就站在那高高的悬崖之上,眼前,风在拼命的刮,鸟在拼命的挣扎,落叶纷纭下,长江滚滚流;耳畔,风声卷集着涛声,涛声夹杂着猿鸣,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

学生答:

“一叶而知秋”,何况落叶已萧萧而下;“问君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愁象流水象落叶那末密集。

落叶让人想到生命的短暂,自己壮志难酬,心生感慨。

师:

这同学答的多好啊,看到落叶与流水,就想到时光一去不返,感慨自己壮志难酬。落叶归根,百川归海,而自己却年老飘零在外。

下面我来谈谈我的理解:岸上枯叶似蝶,岸下猛浪若奔,我们分明已听到了落叶的呻吟,听到了长江的哭泣。这那里是在写季节,分明是一个时期的真实写照!这个时期充满了伤痛与悲痛,战乱就象一场大风席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十几年,在这场大风中,不知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如木叶般纷纭而下,枯萎死亡;那滚滚长江活动着的不正是人们绵绵不尽的眼泪吗?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领悟诗歌意境的方法:

⑴ 琢磨语言;

⑵ 联想一想象;

⑶ 联系生平。

读这一首诗,我们要看到诗人焦虑的眼光,我们要听到诗人沉重的叹息,我们更要感遭到诗人心灵的震颤,现在,就让我们齐声朗读这一曲时期的悲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