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情诗 > 正文

大学里风生水起的那些人,后来呢?

发布时间:2021-03-09

大学里风生水起的那些人,后来呢?

大学里风生水起的那些人,后来呢?

文/勺子调羹盆

都说大学犹如一个小社会,但是再像,也不是真的。

01

大一刚入学,有一次看学校非官方的一个大型活动,活动开始前依照惯例是介绍一些到场的佳宾。当时我以为学生自己办的这类活动是没有这个环节的,即使有可能也是请来的少数几位老师,应当很快就能够正式开始,但实际上这个环节延续了将近20分钟。

主持人自然也是学生,介绍到场的两位老师后,从校学生会主席开始到各个学院的学生会主席介绍了一遍。学校一共27个学院,一个个介绍,起身致意,10分钟过去了,接着是校学生会主席致辞,又10分钟过去了。其实看着当时在台上斗志昂扬的校学生会主席,有一种错位感,仿佛这不是在大学礼堂,而是在办公楼的会议室。

身旁已有其他同学开始讨论主席是哪一个学院甚么系有无女朋友这类八卦问题,但也有人提到学生工作太繁忙,肯定成绩不好的情况。说实话,我对这类说法很认可,每一个人精力有限,两全其美是很少的。不过有消息灵通的同学说,学生会主席是可以直接保研的,成绩过得去就行。

由于这场活动身旁很多同学立志要加入校学生会,一方面平台好,可以锻炼自己,另外一方面也能向优秀的人靠拢学习。

02.

我们宿舍四个人也都报名了,但结果是校学生会一个都没通过,院学生会只有我和小音通过。后期由于我选择转专业,和学姐说明情况后就几近再也没参加过学院的学生工作。再一次有接触已是大一下学期了,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一次。

当时我们学院组织的话剧表演,宣扬部部长担心来的同学少,就给部员门下达任务,每人最少带一个同学来捧场,宿舍两位本地的同学回家,小音就带着我去了。不过由于室内比较闷,我坐在了靠近门口的地方。活动开始前15分钟,主席带着女朋友也到了门口,由于约请的其他学院的院学生会主席陆续到场了。

由于在距离我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清楚的看到双方握手,寒暄:

“谢谢捧场,前面入坐吧”。

“应当的,那我先进去了”。

话剧结束的时候,自然是欢送:

“节目很精彩,安排也都很好,以后我们院得向你们这多学习”。

“哪里哪里,比你们那歌唱比赛差远了”。

当时的画面感是,穿着正装的主席,和,旁边穿着类似晚礼服裙装,有精致妆容和得体微笑的女朋友,这给我的错位感就是,领导携夫人出席重要场合。

当时的我很赞同开头的那句话,大学就是个小社会,一样学院专业只相差两届,但仿佛大不相同。

03.

前面两种情况是学生会,普通社团中有吗?也有,只不过情况不同。

在院学生会呆的半学期,是一个学长带我们小组,其实组员也就三个人。学长很热情,专业上的问题帮我们解答了很多,所以后来学长推荐他所在的一个社团时,我们三个都去了宣讲会。

说实话,学长推荐的这个社团逼格很高,宣讲会在一个咖啡厅里举行,社团成员之间交换都是60%的中文加40%的英文,中间的一些演讲都是全英文,一些测试也都是很新颖并且有深意的。当时就感觉这个社团很不一样,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我们三个人都报名参加了。

一面后是二面,二面还有终面,最后可能由于有学长帮忙的原因,我们三个人通过了两个。当时刚加入进去,感觉这和学生会主席-中层-成员这类明确的划分不太一样,相对更自由更各抒己见,所以一直很积极。正好刚加入进入第一个月就有一个社团的活动,是我所在的部门主要负责。

其实大一是大学四年里课最多的,当时几近一周都是满课,还有三天是上到晚上十点。晚上没课的时候我一般都是下课后直接过去,一直到晚上11点才回宿舍,中间有课给学长请假时候,学长很天经地义的给我说没事,这个老师不点名,不用去了,作业抄室友的就行。

虽然说大学上课这方面真的和高中不一样,很多同学也都比较为所欲为,想去去,不想去不去。但对我来讲之前一次课都没翘过,这是第一次。那一周,老师可能点名的课我去,老师不点名的课直接翘,最后活动完成,有很大的成绩感和满足感,也感慨学到一些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会做海报了,会用office里面原来不知道的功能了。

但这类满足感很快就幻灭了。写作业时,书上的内容是基础性的,扩大性的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即使看了室友的笔记,该不会还是不会;上课听老师讲课,也由于缺过课的缘由,有些跟不上了。社团这边又有新的任务,这次学长说,没事,期末老师会划重点,一周时间,肯定不会挂的。

这次,我没相信。由于所学的专业是理工科类,对女生相对没有优势,而且仅仅以不挂来要求自己,还是不能接受的。后来去社团的时间少了,工作也是另一名同学做的更多,最后换届时就被淘汰了。

04.

现在已是大四的老学姐了,这些毕业年份在我之前的学长学姐的前途也都渐渐明确了。

校学生会主席:当时所说的保研,实际上是行政保研,需要在学校行政部门工作两年后,才能在学校读研究生。有一次在食堂碰到他,我根本没有认出来,听小音说他学生工作做得也不顺利,换过两次岗位。

院学生会主席:由于成绩不好,没能保研,出国英语成绩不够,最后家里希望他能考公务员,也没考上,后来怎样样就不知道了。不过他女朋友,最后去了英国top30的学校继续读研,两个人随后也和平分手。

社团学长:当时他英语口语真的很好,但后来我才知道他英语六级一直没过,一直到了大四最后一次低分飘过。也由于成绩不佳,没能保研。一开始听说他回老家工作的,但是后来看朋友圈里他选择去美国继续读书,但到现在学校还没定下来,在找我们这届的学弟学妹帮忙询问学校情况。

社团成员:当时和我一起进社团的同学,后来我被淘汰,她留下。由于转专业后来几近没再见面,最后听小音说她选择了考研,但好像没考上,在犹豫是工作还是二战考研。

难道大学里学生会和社团里的人,最后都这样?肯定不是。

之前看《在清华当学渣是甚么感觉》,中间有提到一个情况,本以为自己只要学习好没甚么才艺也行,可到了清华才发现那些会唱歌会舞蹈会谈琴还做着学生会工作的人,成绩比自己还好。

虽然我的大学不是清华,不过也有这样的全能型人材,但真的是个位数的。我相信即使是在清华,这类情况也不多,一些人真的是在天赋上就领先了一大截,更多的实际上是普通人。

05.

其实刚开始在大学很不适应,对环境陌生,对学习方式陌生,乃至一度自卑,仿佛我只知道学习,学习还不是最好的。

加入学生会,但在学生会中感觉没有学到有用知识,乃至不适应同学关系转变成工作关系的情况,也不适应本应尊重学习知识的老师转变成在行政上相处的上级;加入社团,感觉在社团能学习到一些知识,但条件是不能耽误学习,在有舍有得之间我选择了学习。

随着在学校的时间越久,也逐步走出了当时的一些误区。

学生会:即使是学校官方的,也只是个学生组织,是全部由学生构成的。喜欢做很好,相处愉悦更好,但如果在里面做的不开心或被使唤被指派做一些工作,不用犹豫,那就不做。在那里面你所谓的中层高层,都是不同学院的学长学姐,即使是同院的,也就是需要尊重的学长学姐。从长远角度看,在学生会工作的经验,可能有益于合适将来从事行程工作的同学,但行程方面的有行政管理专业,即使没有在学生会工作过,以后再学也是可以的。

社团:想通过社团参加公益类支教活动,只需要报名就能够,其实不需要一直在里面工作;想通过参加社团而学习某种兴趣爱好的,例如钢琴,我不太相信一年10元社团费用,组织一次钢琴基础知识讲授就可以让你学会弹钢琴,更多的还是自己去琴房练习;通过社团可以对自己有兴趣的爱好有基础的了解,如果喜欢,肯定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的付出,才能学到;想通过社团认识志趣相同的朋友也是一种毛病的思想,如果在同学院几十几百个人中都没有,那十几个人的社团概率应当是更小的。

合适自己去做,不合适自己就不要强求。即使是在大学,本质还是学生,学生的本质就是学习。如果是想早日工作,在外实习,耽误了学业,那找到了好的用人单位,积累了经验,也是值得的;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这些学生工作和社团而影响了学习,在大四能通过考研来弥补是最好的,玩三年学一年也是值得,但更多的是玩了三年已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沉淀下来去学习。大学是步入社会前最后一站,如果在这里用四年的时间还不能看清自己,那以后只会耽误更长的时间来寻觅自己的道路。

大学里的风生水起,真的只是在大学里。

大四学姐的真实感慨,希望对刚进入大学的学弟学妹有所帮助。(来源: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