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情诗 > 正文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发布时间:2021-03-08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文/温顺学姐

上周末,我跟朋友去了一趟朝阳公园,站在公园门口,我突然想起了很多年前的一部动画《李献计历险记》。

时隔多年,我照旧认为这是我心中最好的国产动画。

主角李献计由于失恋得了 “差时症”,他不顾一切地想要打穿一款游戏,由于听说这款游戏可以帮他回到过去,回到他跟女朋友王倩第一次见面的时候。

起初,我对剧中的 “差时症” 特别感兴趣,由于它会让人把一段短暂的时间漫长化,把一段极长的时间短暂化。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李献计要寻觅的,不只是王倩,或说王倩并不单单指的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对青春的执念。

结尾处,李献计终究见到了王倩,但是时间已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 他老了。

见到王倩时,就像瞬间经历了全部人生,心里很平静。

随着年岁增长,我才渐渐理解了李献计完全的平静下流露出的完全的忧伤。也逐步明白了,差时症实际上是一种我们都曾体会过的心理状态。

生物钟是一种很奇异的东西,负责作息和饮食规律,如果被打乱,通常都会自然调剂,俗称 “倒时差”。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大多也与此相干。

我们对时间会有不同的感受,目前来讲大致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认为:随着年纪的增长,生物钟会逐步放缓。

科学家们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年轻人和老年人分成两组,分别闭上眼默数一分钟,结果是年轻人基本都在六十秒左右,而老年组却普遍比较慢,大约八十多秒。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年纪大了,认知时钟就会放缓,以致于会觉得时光飞逝。

但是这类说法不太站得住脚,由于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实际上是不变的。

第二种认为:一样的时间,在不同年龄段中所占的比例不一样。

比如,一年的时间对五岁的孩子来讲相当于生命的五分之一,对二十岁的年轻人来讲是二十分之一,对八十岁的老人来讲只不过是八十分之一。

这类观点的立足点在于 “我们会通过对数的方式感知世界”,对世界的认识越多,就越觉得时间过得快。

同时,这类认知并不但限于时间,对人的判断也是适用的。有这样一道题:

一个人具有 100 万,只愿意给你 1 万;另外一个只有 1 万,却愿意给你 1 万,你会选哪个?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后者才是真正疼你的人,这类说法背后的根据也是 “对数感知”。

一样是 1 万,比例不同,体现出的价值就不一样。一年的时间其实没有变化,参照物变了,感受也就随着变了。

小学的时候,哪怕只是课间十分钟,我们也能够找到很多乐趣。但是,长大以后,喝杯咖啡,刷刷微博,明明甚么也没做,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这个观点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也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第三种认为:新鲜的刺激会让大脑觉得时间过得更慢。

第一次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大脑需要接收新的内容,我们就会觉得时间特别长。可是遇到熟习的东西,大脑就会调用过去贮存的内容,不会再重新处理,就觉得时间特别快。

比方说上课的时候,如果都是能听懂的内容,就会觉得那节课过得很快。要是很多东西都不理解,就会觉得很无聊,很漫长。

小时候我们知道的不多,每天接触的多是新的东西,就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像是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吃饭、第一次去游乐园、第一次交朋友、第一次接吻等,这些经历都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入的印象。

随着经历的增长,我们逐步构成了自己的习惯,日子差不多都一个样,生活同样成了熟习的流水线。千篇一概之下,固然觉得白驹过隙。

夕阳的余辉透过窗子洒了进来,从桌边爬上屏幕,我看着其中映出的自己,终究意想到 —— 美好的一天又结束了。不知怎的,心里忽然有些酸涩,我猜是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无奈。

随手翻了翻日历,我被吓了一跳。一转眼,原来好多事都已过去很久了。

2010 年上海世博会,过去 7 年了;

2008 年北京奥运会,过去 9 年了;

2002 年的非典,已过去 15 年了。

时至本日,我还记得 “非典” 时期,每天都要量体温向老师报告的情形。

不知甚么时候起,时间好像走得愈来愈快,明明昨天还坐在教室里,今天突然就毕业了,工作了,结婚了,有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

奇怪的是,谁都不知道这些事情是怎样产生的,甚么时候产生的。

只能说,“一转眼” 真是个可怕的词。

我模糊觉得,真正让时间变快的是世界的纷纷和内心的焦虑,是我们为了遇上旁人而加快的脚步,和逐日繁忙、疲于奔命的身影。

时期发展得太快,我们想做的又太多,时间就变得不够用了。

打个比方,如果一天只做一件事,你或许会觉得时间非常充足。但是如果让你一天做成百上千件事,你肯定会觉得时间飞速流逝,同时还会特别焦虑。

工作以后,生活很容易简单地重复,重复的次数多了,时间就会在重复中流失。

常听到有人说要管理时间,可是仔细想一想,时间真的能够被管理吗?乃至于当我们想着管理时间的时候,时间就已在流逝了。

如果我们想让时间变得久一些,就只能不断体验新的经历,读新的书,认识新的人,创造新的回想。

借用之前流行的说法,如果我们想要摆脱时间的窘境,就必须阔别舒适区,接触新的东西。

固然了,摆脱舒适区的方法因人而异,最重要的是:想要离开舒适区的意识和决心。

换一个角度来想,我们感遭到时间流逝,大多是在这几种情况:

考前发现还有很多知识点没温习;

马上毕业却发现没学到甚么东西;

到了月底才发现自己没甚么事迹;

老同学功成名就,而自己却原地踏步;

回家探亲却无意间瞥见爸妈头上满布银丝。

其实,感觉时间愈来愈快是由于我们虚度了时光,也是对过去碌碌无为的惋惜。

曾,我们盼望过年,由于会有很多开心的事,还可以拿到压岁钱。但是渐渐地,我们开始惧怕过年,由于除年龄增长,我们还看到身旁的人逐步老去。我们从没想过,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

还没有好好享受生活;还没有仔细体验人生;还没有认真欣赏风景;还没有……

几年前踏上火车那一刻都还没成心识到,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年龄,故乡却已成他乡异乡人的感慨。有时候想一想,不是时间过得快,是由于时间对你愈来愈重要,你开始意想到,这些年,除年龄的增长,父母逐步老去,而你还是一无所有。你是不是,会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为了成为明天更美好的自己,今天的你需要很努力。

最后,用余世存老师的话作结:

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略备薄酒一杯,劝君但行前路,莫问前程。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来源:公众号-新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