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校和非名校最重要差距,悄悄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文/特立独行的猫
1、名校与非名校的差距不是收入不同,而是思惟方式与做事标准
最近高考出成绩,很多人在报志愿。我收到一些来信,都是高三学生,信中说:“星姐,我高考成绩一般只能上二本,但当年你也是二本毕业的,我觉得我毕业时候能跟你一样好。”
名校和非名校最重要差距,悄悄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不是,你等等,听说我。我是二本毕业的,可能你觉得我现在还挺好的,但我仍然觉得我跟那些名校的同学有巨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不是毕业后的薪水,也不是学业水平的差距,而是一种思惟方式与做事标准。为何这么说呢?
我一直没法清楚的描写这类差距,一直到我最近看到了《精进》这本书中的一段话,描写的非常贴切: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末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下降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本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类做法对他们的人生或许是致命的。”
“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学的学生,由于高考本身带来的挫败感,二三流高校学生的身份设定及环境按时,不称职的老师所引发的失望和同学间任其自然气氛的带动作用,都容易让他们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的度过每天。”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大三大四在北京大学交换学习时候的感受。在北京大学最使我震动的不是老师多牛,同学多聪明,而是一种大家都积极努力的氛围。比如期末考试过后自习室仍然灯火通明,上课永久都人满为患,课间20分钟换教室时间学校里到处都是奔跑叼着面包奔跑的人。每一个人都毫无时间观念的疯狂学习,参加各种活动。在我看来,他们永久充满了斗志,谈起各种比赛和活动都特别兴奋,每天从睁眼就忙的不可开交,到晚上一两点睡觉都是常事儿。没人抱怨自己辛苦,也没人抱怨生活艰巨,大家每天都忙的鸡飞狗跳,但又特别开心的模样。
我一直记得的是这类从每一个人身上散发出的生活学习的精神状态,这类状态不由得带动着我,虽然我跟他们差距很大,但也不断激起我向他们看齐的标准。直到现在,我一直用我能见到的周围最牛的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虽然也常常做不到,但这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在自律和自省中生活,辛苦但总有很大进步。
我的大学是二本学校,也有一些二本学校的网友给我写信说一些现状,比如自己努力学习就会遭到周围人的排挤,同学们都抱怨老师不好每天宿舍睡觉,学习氛围很差只有考试时候才努力学习等等。而个别一些略微努力点的同学(比如我),如果不去看看外面真实的世界,就会觉得自己相当不错了,或觉得自己的努力被同学排挤孤立,多是自己的错。
其实每个同学进入大学的时候都怀着努力学习的心态,一二三本都有好学生,也都有特别努力勤奋的人,但为何走着走着就会消失一大半呢?其实就是《精进》里的这几句话“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下降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本身与环境的冲突,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的度过每天。”
2、为何名企喜欢要名校的学生?
为何名企喜欢要名校的学生?非名校表示不服。当年我也觉得不服气,非名校的同学也有努力的,为何要一棒子都打死呢?进入社会久了我才明白,其实名企要的不是多么高的GPA成绩,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就像《年薪百万的年轻人都是怎样生活的》一文中描写的:“那些年薪百万的年轻人,他们拿着高薪,却仍然选择为了工作到深夜,并且他们的状态很不一样,每天都为自己让世界变得更好了一点点感到振奋,非常积极。他们的辛苦不叫辛苦,也不为百万年薪。辛苦是他们取得自我实现的途径,自我是实现使他无穷快乐。这世界就是一拨人在昼夜不停的高速运转,另外一拨人起床发现世界变了。”
是否是感觉逼格老高老高了?
我们大部份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
上班略微努力点就开始讲求公平,自己不得志就开始抱怨公司和领导,下班后看几页书就觉得自己特别上进,辛苦上几天就觉得自己要赶快去享受一下生活了,加几天班就担心自己会过劳死。遇到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就闷闷不乐,恍如遇到了天大的人生困难磨磨唧唧解决不清。看见牛逼的人也会心生羡慕,但总也突破不了努力却总不得要领魔咒。
固然,这话不能说死,名校也不一定100%牛逼,非名校也有出类拔萃的英才,但就大范围来说,一个人受环境的影响会非常之大,《精进》里还说了一句话:“一个二三流大学的学生,能够英勇以名校学生中档乃至高级水准来要求自己,才是恰当的做法,他也一定会从中受益。”我把这句话发给一个大学老师,她跟我讲:“太难了,我就这么要求我的学生,但层次的差异太大了,大部份学生理解不了,或许毕业后才会理解吧。”
不过,毕业后估计也很难理解。在学校都对自己没要求,进入社会环境更喧闹以后就更难了,所以,努力的人总显得那末不合群。
3、越能干,越努力;越有钱,越上进
头几天回老家,我姐问我,你觉得北京跟二三线城市最大的不同是甚么?我说:“北京跟不用跟二三线城市比,北京自己都有不同层次的人群。我总结就是几个字:‘越能干,越努力;越有钱,越上进’。”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个朋友来找我商量点事儿。她还有50天生孩子,怀着双胞胎。姐们已财务自由很多年了,在怀孕期间又开了两家公司,要创建一个女性理财平台(常常看到她神彩奕奕的跟很多白富美在一起,摔啊!)。你可能会问:“这都甚么人啊?”这就是普通人啊,那些已财务自由的,有钱的,能干的普通人。
进入社会十年八年后,名校和非名校带来的名望和基础学历教育的差异渐渐就不明显了,更多的是个人经验,经历和社会化程度的较量。有的人的生活超出越好,有的人超出越找不着北,乃至日子愈来愈惨。而造成这一切的差异,最主要的来自人的精神内核。简单说,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你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还是一个爱抱怨懒惰怠惰的人,直接决定了你以后的全部生活。
此时此刻一个人的精神内核,一半来自于进入社会后对本身的要求和改变,一半来自于从小到大养成的思惟与生活习惯。前者改变的概率非常大,但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的很多大学一般,但进入社会很优秀的精英都来自于此,通过不断的自我革新与历练,重塑了一个进入社会后的自己。而另外一部份人,他们出自名校的氛围,一直以来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他们自己也生活在这样的层次和圈子当中,同学同事都是样的人。你会发现,在领导人,或名企当中,他们都手拉手一样成批存在着。
但不管这些人他们多有钱,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特别努力,特别勤奋。这类勤奋不单单在自己身上,还在自己的伴侣,和自己的孩子身上。头几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她是一个社会知名人士,老公是知名摄影师,有一个五岁左右的女孩。她跟我提起等我孩子大一点,就要上很多培训班了等等,她罗列了自己女儿上的比如舞蹈,钢琴,马术,跆拳道等五项。或许你会说,孩子太苦逼了,她会快乐吗?答案是她女儿超级快乐,每天都过着小公主一般的日子,幼儿园一放学就着急的去各种培训班里,还常常主动提出来要学这学那,她妈妈看她实在没时间只能哄她长大点再去。
你觉得苦逼,是由于你觉得自己学习和生活很苦逼,才会觉一个小孩子学那末多更苦逼。而在这些人的生活里,好奇心强,努力勤奋,积极向上就是常态,也是他们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啊。
我们很难明确而刻薄的讲,名校和非名校带来的差距究竟是甚么,是毕业后收入水平还是生活水平的不同。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思惟方式和做局势度上来看,名校所带给人的自律,进去,积极,英勇所带给人的影响可以是一生,乃至是几代人。金钱很难传承很多代,但精神却可以永久流传。即使是那些非名校但仍然在社会上获得非凡成绩的人,他们也具有一样的精神与气质,这些通过自我变革和付出巨大努力以后重塑起来的优秀者,他们和那些名校出身的优秀人材一起,活跃在人生的舞台上,创造自己的荣光。
固然,那末非名校的,还没甚么荣光的我们该怎样办?就像文中的那句话,普通二三流大学的学生用名校的标准要求自己,普通人用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即便没能成为特别棒的那一个,那也一定好过现在的我们自己。
我在《新东方精神》里读到过一句话:“你要用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的走到牛人当中去,拉近和牛人之间的距离。当你觉得自己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的时候,你才能成了真实的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