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如果找不到工作,也创不了业
过完春节,马上就要迎来新的一个学期了,正在找工作的大四狗们,你们是不是找到工作了呢?
好像是节前,蒋方舟写了一篇文章《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凯撒》打了最近大学生创业的一巴掌,读下来以后尸酱觉得有点意犹未尽。
作为身处投资圈的人,随意补上几刀。
1、白手起家就是梦,创业比就业更讲求出身
这是所有宣传大学生创业的人都不曾提到一点,但是也是所有和创业投资相干的人都公认的事实。固然,这里的出身其实不只是说你的家庭门第背景。
在天使阶段,投资人评判项目基本不看项目本身,这是几近所有创业者乃至很多非学生创业者的一个误区。
由于在天使阶段上,大多数的产品本身还没有成型,一个技术出身的人和一个非技术出身的人在原形上可能差不了多少。如果开创人本身在其它方面靠谱,那末投资人会认为这个团队在赶超一个技术靠谱但其它(比如沟通、推行、策划)方面平平的开创人的时候,就差一个程序员。
而所有所谓「绝妙的点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意」、「我们有先发优势」这些个东西,都挡不住投资人一句「哦,那BAT抄你怎样办?」
那末,在投资人眼里甚么算是优秀的团队呢?
名人明星创业是特等,BAT出走的团队乃一流,其它知名科技公司出走的是二流,海龟学生党是三流。本科毕业没工作经验,没实际技术的?呵呵,也就只能占个90后团队有爆点了。
你说你有好技术,人家有好人脉啊;你说你有好体验,人家有好渠道啊;你说你有种子用户,腾讯分分钟群发个广告用户超你几百倍。
少说道理,多讲故事:
两个月前见过一个项目,五个90后的北京土着的大学生,学校还算是名校。拿来BP一看作的相当华丽,可以说比我见过的绝大多数创业者的BP做的都美,但是吧……他们打算搞校园社交。
开创团队五个人都没有产品经验,也没有在任何团队里学习或实习过。然后五个人给自己的定位都是产品经理,我简直惊呆了。聊得进程中随意问了几个问题,五个人就开始各说各的了:几近我每提出一个问题,他们就把自己的产品形态变化了一下,但是大体上就是照着现有的各类社交产品拼拼凑凑,然后还感觉自己甚么都试用过优越感特别强。
等到聊完这个项目的时候,他们带来的那份PPT已不能用了,由于和我聊完以后他们产品已从山寨一个啪啪变成了山寨一个人人+啪啪+秘密+大街+闲鱼。
后来,实在没办法,我就问:你们说的这么多天花乱坠的功能,打算谁开发?
他们这才面面相觑了一下以后对我说:「您看,我这不是打算来融资了么?」
我TM想知道哪一个SB程序员想进一个有5个BOSS自己还没股权的公司,拿薪水。
好多人和我提到马云,马化腾,这不都是白手起家么?孩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有14亿人,出了1个马化腾、1个李彦宏、1个马云。要知道福利彩票一年都有上百个大奖得主啊!
2、没能力就业的,也没能力创业
这是一件特别不好挑明,而且说出来特别伤感情的事儿。但是如果你要打算创业,那我还是提早说了还是比你把三方撕了带着马云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梦四周找投资人的时候被打脸更好一点。
其实关于大学生创业这件事,从大学生自己的角度判断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标准:马上大四下半学期就要开学了,你手头有无拿着名校和名企的Offer?
如果有,并且很多,你可以尝试下去创业。
如果没有,还是老老实实去找工作吧。特别是那些不但没有上门Offer,面试还屡屡被拒的人,还是不要肖想自己创业能一夜暴富这类美事儿了。
道理再简单不过了:连你自己都推销不出去,你还想骗谁玩儿?
可怕的是,正是愈来愈多的这类大学生抱着一股子「明珠暗投」的动机,迎着「最好的时期」,开始响应「李克强总理的号令」。
创业是一件特别锻炼人的事情,没错。创业者最重要的能力是履行力和学习能力,没错。但是这也不意味着你能绕过新手引导直接打BOSS好么亲。
技术岗在腾讯面不过,你就可以开发出比微信好的客户端了?营销岗在美团面不过,你就可以地推的比美团好了?连投行的投资经理Offer都拿不到,那你拿着BP也骗不过投行的投资经理。
还是继续讲故事:
差不多去年夏天的时候见过一个打算抄匿名社交的学生团队,上赶着上我们这来求报导。当时试用了一下,客户端做的像屎一样,举个例子:他们Android客户真个下拉刷新是下拉以后出个按钮点一下刷新。我当时觉得这玩艺儿报导不了,他们心高气盛的说一定要报。没办法推脱不开,我就只能照实黑了一篇,开发者跳出来讲会改进我指出的这些问题。
仗着当时匿名社交那个火啊,又是学生+90后团队,做成那个模样居然强行刷到了一笔种子轮融资。
然后呢?再也没有然后啦,这个App最后一次更新是去年7月。
3、别以为学校就是世界,踏踏实实醒搬砖
还有好多大学生创业者的良好自我感觉来自于大学时期的事业——这类人一般在大学时期是外向交际型的。要末是在当届混的叱咤风云,要末是在大学时期开了个小买卖、小自媒体在学校里有着一番影响力。
然后呢?然后拿着大学时期的运营数据包装了一份好看的BP就出来找融资了。OK,管怎样说你在大学也是混出点低位的人,我就不说你能力不行了。
这类的故事我不讲具体案例了,由于实在太多。
你们每一个学校几近都有这样的人:大学的时候弄了个送零食的呀、卖米粉的啊,大学毕业了就揣摩着在大学附近盘家店,弄个微信账号出来融资。
还有包括上一节那个匿名社交的团队也是,他们当时来报导的时候宣称的一大优势就是运营能力强。我问你怎样运营能力强了?他说他们在自己的学校里推的特别好。
大学生自己在自己学校里做地推啊,也不是没有难度,但是就和马云在阿里强推来往差不多一个等级吧。
学生时期的产品不论是自媒体还是电商还是O2O,越是在自己的学校里受欢迎,在外面推行起来就越困难——由于在大学校园的这一亩三分地里,肯定也一定不止一家自媒体、一家电商。如果你能PK掉其它本校团队在学校的小圈子里脱颖而出,那末一定是由于你做了很多深度个性化和本地强运营的工作。
而这些,其实不会成为你的产品打开校外门路的敲门砖。
4、趁着年轻刷一把脸不好嘛?
很多90后、95后其实历来没有把成功盈利或上市当作是自己创业的目标,因此可以不计较盈利的做出各种任性的产品让风投们买买买。仿佛拿到某某创投、某某基金的投资本身就已宣布了成功,但是用句名言来回应你们的做法就是:
还是继续说故事吧:
前段时间在聊项目的时候发现一个还不错的项目,做的是某个垂直领域培训的O2O,产品本身不错,用户数据也还可以,上线时间比较短但是速度很快,整体是可以过会的项目。但是BP拿到桌案上迅速就被几个有经验的创投经理给否了,差点和推项目的人撕逼。
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这个项目的开创人是一名90后连续(失败)创业者,他最早由于自己的一个项目而闻名与投资圈。自己的项目失败了以后,开始混迹与于90后创业圈当职业经理人(是的,我都惊呆了)。几近到每个团队那都是装出一副谈笑风生的模样,糊住团队的其它成员然后拿一部份股权,再指手画脚一番以后帮着团队去融钱。
因而那小伙的名字已写进了许多机构和天使的黑名单里,但凡挂着这个名字的项目一概不看,乃至还要求自己投过的企业封杀这个人。我当时就觉得好惨啊,年纪轻轻为了那末一点钱就断送了大好的前程。
跳出这个故事来讲,大多数初期天使也是投人不投项目的。强行刷脸,行,没问题,大家也自然会记住你这张脸和曾所做过的事情。
在一切积累不成熟的时候把脸刷平,以后等你真正能做出牛笔东西的时候,你自己的名字却成了他人避之不及的字眼,你觉得这样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么?
基本上也差不多了,总结一下:没有能力的、没有经验的、没有人脉的、家里没有钱的,老老实实工作。创业是一件厚积薄发的事情,年轻还是要多学习,少看36Kr,少看创业课,多学学实际的——写代码、做设计、画线框图,别老总想搞个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