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我们寻求的应当是“成材”而非“成才”
这两个月,各种各样的企业来到学校招聘,我猛然间意想到一个问题:我马上要走出校园了,我一下子被吓到了,全部人都颤抖了,发了好长时间的呆。
我禁不住地问自己:上大学究竟是为了甚么?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大学又会起到怎样的作用?之前总觉得,大学是把一个人打造成才的地方,好像上完了大学,我们就都是人材了。现在想一想:与其说成“才”,不如说成“材”。
一般意义上讲,人材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的人,需要明确的方向,长时间的深入,有一定的成果和成就才能称之为人材;而人才就不同,只需要一些基础的能力和素养,如周密的思惟,不错的学习能力,良好的表达和沟通等,而且这些都是对大学生基本的要求。
大学时,我们都是钥匙坯,读大学就是为了把我们打磨成能开企业这把锁的钥匙。可是一把已加工成品的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而没有成型的钥匙坯却具有打开任何一把锁的可能,而且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被打磨,也不知道自己将被磨成甚么模样,也不知道自己要开的是一把怎样的锁。这里还存在一个风险,就是一旦具有了开某一把或某一类锁的能力,想要打开其他的锁,就只能回炉再造。所以,在不清楚自己想成为怎样的钥匙之前我宁愿接着做一把钥匙坯。
其实,在大学里的很多时候,我们仿佛都堕入了盲目色疯狂比赛中;考试的排名,分数的高低,证书的多少,乃至担负的职位和恋人都可以拿来攀比。我们上课好像只是为了不挂科,或说是为了找工作,再也没有由于取得新的知识而感到愉快和欣喜;证书则几近沦为了摆设,不知多少人,过了四级以后再也没认真的学过英语。成绩和证书不能堆砌出人材,只能让人演变成机器,到达了指标才可以休息,这简直有些悲痛。
固然,应当没有企业会不喜欢人材,可是我们毕竟还在学校,对一些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知之甚少。即使能够耳闻目睹道听途说一些,也很难切身的体会到;实际上,即便清楚单位的要求,处在学校这个环境里我们还是很难把自己打造成他们所需要的标准人材的,由于你没有那个环境。
白岩松曾在一个讲座里这样告知在场的大学生:社会需要怎样的你们,绝不是拿来就可以用的你们,而是能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能不断学习的你们,一个有潜力可以塑造的你们。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也就是材。其实在我们刚踏进大学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一块材料,不幸的是一部份自甘沦落成废材,一部份挤破头想成为人材,可是很少人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潜力的可塑之材,或许这就是出众的英雄只是少数的缘由吧。
我们在象牙塔里生活,绝大多数时间里还是在依照这里的规则行走,可是在这里对人材的要求和以后企业的标准会一样吗?倘若还在用读高中的思惟看待大学里的各种标准,真的不排除被教育“毒害”的可能。既然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到工作中学习,那干吗非要在不清楚要学甚么的时候盲目的去“学”呢?踏实的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奋斗,多看本书,或学门外语,积累一些实实在在的能力,扎实的文笔,标准的普通话,等等。这些在以后工作中的作用绝不亚于你得过几次奖学金,当过几次第一位。
大学,我们寻求的应当是“成材”而非“成才”,而现实是毕业能够成为人材就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