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没有教给你的最难一课
文/郭瑞祥
“老师,您可以帮我写推荐信吗?这是我过去7个学期的成绩单。”最近,一名大四女学生来看我,希望我能为她撰写申请研究所的推荐信。
看了她的成绩,我吓一跳,从大一到大四,每学期她都是“书卷奖”得主!在卧虎藏龙、会念书的学生比比皆是的台大校园,这其实不容易,可见她多么用功!
但我一开口,却泼了她一头冷水。“同学,你能不能不要继续拿第一位?”“为何?寻求好成绩有甚么不对吗?要申请到国外的好学校念硕士、博士,难道不应当有好成绩吗?”面对她不解的神情,我请她在研究室坐下来:“让我花一点时间,说个故事给你听,好吗?”
说实话,在台大教学18年,我最担心的学生,不是成绩吊车尾的,反而是每科都拿第一位的传统好学生……
这个故事,就从多年前一个很认真、也常拿“书卷奖”的台大学生说起。
曾有一个高中念建中、大学读台大,在他人眼中考起试来风平浪静的台湾年轻人,在长时间不懈地努力下,终究如愿以偿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当时,在他心中,“成功”的人生像是一条有轨迹可循的直线,以漂亮的成绩从麻省理工毕业,等于拿到“成功”的第一块敲门砖。
他告知自己:“我到美国是来读书的,不是来玩的,好好拼作业吧!”这个台湾学子,从小念理工科,爱运动、爱念书,但对美国的流行文化及同学间多彩多姿的社交生活,显得格格不入乃至手足无措。因而他一心向学,果然,念硕士的两年与博士第一年,每个科目都拿下了漂亮的A!
在麻省理工,A就是最高的分数了,科科都拿A,真是不容易得的好成绩。
他内心不免有小小自豪,颇以自己为荣,也一直以为,自己的指点教授一定也为他高兴,毕竟置身于一群天才学生中,他的好成绩可谓“第一位”呢。
成绩全A的他,终究碰到大铁板了。有一门陌生却又必修的重要课程,他上了几个月后,心中有数,成绩大概不会太理想,虽然及格绝对没问题,但A恐怕拿不到了。这个“好学生”干脆勇士断腕,期末考前,决然退选这门课,避免成绩单上出现B的“恐怖”危机。
很多美国同学不理解,老师更觉得奇怪,学分费交了,也认真上了几个月,为何他要退选?只为了不成绩单不好看?这个理由对美国人来讲,太不可思议了!来年,他再度挑战这门必修课,一路稳扎稳打,加倍用心,但期末成绩出炉后,他竟拿到了第一个不是A的成绩!之前的退选,无异于一次时间与金钱上都徒劳无功的浪费。
懊丧的他,有点难为情地去见了美国指点教授,乃至,是带着歉意去的。但是,指点教授却十分开心肠恭喜他——恭喜他没拿到A!教授苦口婆心地说:“我真是太替你开心了!你从本日起,再也没必要为拿A、拿高分而念书,你总算可以放胆去做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事情了!”
那,甚么才是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事?教授笑着回答:“去出错与创新吧!借着课本教你的基础,去有计划地出错、尝试创新。这才是有价值的!”
台湾小子如被当头棒喝般觉悟:甚么才是寻求知识的本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寻求突破,继续为下一代积累新知,以创新造福人类社会,才是寻求知识的本质。好吃的蛋糕是本质,而好成绩,只是装潢美丽的奶油花朵罢了。
“怕输”心态造成守旧的选择
我就是上面那个故事里的主角、曾认错方向的台湾小子。
当我被指点教授点出求学观念上的根本毛病后,实际上是非常受用的。在此之前,我把九成的精力放在完成作业、求取高分上,而只拿一成的余力,用以做研究。
但后来,我大幅度调剂比例,变成了两成力气做作业,八故意思做新研究。之前一拿到作业,就认真埋头苦写,确保尽善尽美以得好成绩,后来却变成了要交作业的前一天,才开始熬夜赶报告。
这其实不是说我偷懒,而是我发觉,做新的研究才是更大的挑战,收获更多,所以我选择先做研究。
研究的进程,犹如探索一个无底洞,回报会比较慢,不像考试成绩马上就会出来,但这才是真实的学习进程,而且虽然回报慢,收获却是扎扎实实、属于自己的,不是考完试就一半又还给老师的表面好成绩。可以说,那个当时锥心刺骨的B,纠正了我久长以来读书是为了寻求漂亮成绩的功利迷思,使我真正转向学习的本质。
观念一改变,学业反而突飞猛进。大多数人要念六年方能结束的博士班,我四年就毕业了,由于我把时间与精力,花在了对的地方,并做出了新的研究成果,终究得到了教授的肯定,毕业论文顺利通过。
“怕输”文化造成守旧的心态
回到台湾教书后,这些年来,我对当时的心情又有一层新的体悟。当年我对科科得A的寻求,除从小相信认真念书就是为了寻求好成绩的迷思,背后更深的缘由是“怕输”.怕输、怕没面子的心理,一直到现在,依然在很多个体乃至很多企业发展中看到,构成一种守旧的文化,妨碍了对创新的尝试。
台大管理学院每一年都送很多学生到国外着名大学做交换学生。最近一个学生从北欧的大学交换半年回来,与我分享心得。
她所在的班上有一半是当地学生,另外一半是来自意大利、法国、德国、韩国、印度等全球各地的交换学生,有很多分组讨论和报告要做。她发现,台湾去的学生,理论学得很扎实,程度一点儿也不输外国学生,但自信心明显不足,即便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观点,也不太能够系统化地组织并勇于提出思辩讨论。
相较之下,欧洲的年轻学生可能理论基础比不上我们,但他们不惧怕,勇于说出口,讨论剧烈,发现自己真正有兴趣的地方,再去深入研究,很有创意和想象力。
她的心得我完全了解。由于怕输、怕被他人笑的心理,出现在许多层面上,例如阻碍学习新语言(不敢开口怕被笑),讨论课上沉默者占多数,发言的永久是那几个,但下了课大家却七嘴八舌意见多多。
我曾检讨,为什么要到了美国求学、从他人的文化反射出来,才能看清自己的问题?为何在台湾时,历来没有发现过、历来没有检讨过?
答案很简单。在台湾现有的升学制度下,包括高中基测、大学学测,我们的游戏规则就是:谁会考试,谁就是赢家!30年前我念书时如此,现在亦然。
也许,大学前的游戏规则真是如此,但是,我们的人生,从考完大学起,就不再是科科得A者保证成功了。
惟有能认清环境变化,勇于跨出舒适区,寻求本质的创新,才能永葆成长动能。从此刻起,挣脱只求第一的魔咒,摆脱怕输的包袱,大步往前走吧!
最珍贵的一堂课,找寻自己的人生导师
我的前半生,在他人眼中,也是标准的“金榜题名”,算得上是超级好学生。前后考取建中、台大,以后的硕士、博士学位,则都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完成。毕业后,在硅谷找到年薪数百万的工程师职位,然后娶了美娇娘,回台大担负教授,也有了两位小朋友。
我必须承认,有一段时间,我真的觉得自己很荣幸,也坚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可以美梦成真。
但是,从人生进入下半场开始,我陆续遭逢变故,终究明白了甚么叫作深深的无力感。
先是我自己在壮年之时,就得了癌症。跟死神第一次拔河,我虽侥幸得胜,却也大伤元气。而没几年后,我又遭逢中年丧妻!失去了最爱的人,心里甚么也不剩,空空荡荡的,全部人也浑浑噩噩……但我没有太多时间可以怨天尤人,由于我还得抚养两个正要经历青春期的小男孩长大。
原来,产生在我们意料以外的,才是真实的人生……
最难的一课,我们却没教给学生
看看自己走过的人生路,再想想每天,我在校园内触目所见,年轻盈乐、对未来满怀想象与盼望的学生们,不由感叹:在我求学的进程中,大多数时候,学校只教如何考第一位、如何过关斩将在大小的考试中胜出。几近没有人告知我,考不上“好”学校、“好”科系以后该怎样办,如何英勇地站起来面对挑战。
联考制度强调的是,不管喜不喜欢,先抢第一志愿就对了!历来没有人认认真真地鼓励我们:寻觅自己独特的天赋能力,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再找出独属自己而非主流价值一致钟爱的“第一志愿”.
我们从小常常听到的童话故事是,王子好不容易排除万难与公主结婚,然后呢?就没了。从没有人告知我们,王子公主可能吵架。人生的本质就是无常的变动,如果有一天,公主离开了,王子该如何?
没有人教过我们,我们也历来不会教学生,关于人生,种种的真实与艰巨,种种的难堪与不堪。这些,反而是我在历经人生后,最想要献给学生的礼物。
人生总有悲欢离合,但我希望我的学生,都比我更有能力,去面对课堂之外的人生挑战。
如何做?其实很简单,提早把这些人生问题,丢给学生去想,让他们从年轻时就开始思索、有心理准备;提早为他们灌注一些气力,而不是哪一天他们突然面对了,竟只有手足无措的份儿。人生不会永久顺遂,悲欢离合总无情,毕业以后的人生更不会有标准答案,我想教会学生的,是他们该如作甚自己找寻答案。乃至是,能不能在出错后,鼓起勇气选择补考,英勇做唯一的自己。
人生说穿了,就是由无数的大小考验组合而成,晓得为自己找到“人生导师”,绝对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加分很多。
而甚么是人生导师?“他”多是一份信仰、一场演讲、一部电影、一本好书,重点是里头的精神,能不能让你在历经悲欢离合时,多一点气力与勇气,继续朝能发挥自己最大价值的方向走下去。
我不是完善无缺的老师,但真心祝愿每一名学生,打开心胸、主动出击,每天都能遇见自己的人生导师,每天都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