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成长三部曲:听凭岁月翻滚,仍然静水流深
“山峰总有更高的一座,太阳明天还会照旧升起,但正是那一段段‘在路上’的心情与志气,才拼接成一条旖旎而不可复制的记忆之河,听凭岁月翻滚,仍然静水流深。”
——题记
最近看了这几篇帖子感触颇深,因而我也想把自己在求学路上的转变记录下来,也顿悟了个中道理。
一、“夹缝”中的风景
带着中考全市第二的名望进入重点高中以后,我一直是个问题人物。在我们那个山东的小县城里,学习成了生活的全部。尖子班的学生可以不用去上体育课,我的schedule是一个星期只有星期天下午的第8节课可以出校门活动45分钟,一个月休息一天半,还要用自行车往家扛两趟才能把布置的作业所需要的书全部带回家。暑假顶多20天,过年也只是从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五。其他时间都是千篇一概的早上7点早自习一直到晚上9点半的马不停蹄的学习,固然回到家还有作业。好在我不讨厌学习,但尖子班的高强度训练和尔虞我诈攀比成绩的习惯让我几近处于崩溃的边沿。每次大考小考完了我都要回家休息一段时间缓缓神。在我印象中我历来没有满意过考试成绩,乃至有一次生物测验考了我人生中唯一的一次倒数第一。父母一直对我寄与厚望,也曾想过既然离知名大学愈来愈远看看能不能利用钢琴这个特长捞个偏门,降分录取。或凭仗省三好学生的光环加个20分——礼金送得不到位,所以在青岛市平衡名额的时候把我刷了下来。
意料当中的落榜把我送到了一个不入流的大学学了龙头专业。虽然自己也曾很好高务远的背地里骂过母校无数次,现在想一想,还蛮充满戏剧性的。我的高考分数比班里第二名高出一大截,由于我们学校基本都是北京学生,加上是设计专业,所以高中的那套学习方法完全不中用。设计这东西不是你寒窗苦读就可以读出来的,有时候看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已在前18年被山东的教育抹杀得一干二净,我也只能情愿把top 1的位置让给那些充满灵气的北京学生。那时的我,生活很畸形,在高中同学的圈子里,很不招人待见,由于上的不是名校;在大学同学的圈子里,更是异类,从穷乡僻壤来的土小子懂甚么设计。用我朋友的一句话形容我那五年的本科生活再恰当不过了:“你也只能在学美术的人眼前卖弄数学,在学数学的人眼前卖弄美术了。”
纵然这类“夹缝”中的生活有它的孤独,但是我历来没有后悔过学设计。五年迥然不同的生活让我晓得了作为一个设计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这一点也是不需要任何天赋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没有甚么设计不是以人为本的,一个称职的设计师是能够洞察生活的点点滴滴,真正地融入生活去感受去奋斗的。因而,我渐渐学会了丰富生活,发展成了一个伪文青。
纵然这类“夹缝”中的生活有它的孤独,但是我依然感谢我的母校。这类充满都市孩子的颐指气使的学校,从小县城来的我作为异类的同时也带着一份朴实和真诚。都说大学里面拔尖的是山东人,垫底的还是山东人,由于努力上进的仍然很上进,有的到了大城市略微有了点诱惑就立马放浪形骸以外了。可能在学术上我没有多少积累,但在这样的环境里,特别是我们这类打分不考试纯看老师脸色的学科,让我更多地认识了真实的世界。
就这样,毕业大家坐在一起,都说我从大一到大五的变化最大——从刚进校门还留着两撇小胡子的懵懂哥发展成了寻求精致的锋利哥。
二、“太傻”后的奔腾
现在来讲说留学。我很爱学英语,当时甚么雅思托福GRE都想去试试。用考试来催促自己学习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所以新东方大大小小的辅导班报了五六个。新东方的老师们又为我打开了另外一扇窗——留学。上过新东方的都知道,上课不光是学英语,很多老师都很有人格魅力,扯淡的内容都很让人回味。加上自己也想进修那何不去学术氛围最好的国家呢?这时候候,人生的转机来了,我接触了国内最大的留学生网络社区“太傻”.
4个月的完全脱产温习GRE,期间还看了《太傻十日谈》,对我的冲击很大。在学校没有人跟我一起努力,我需要找个伴相互鼓励。因而我通过太傻认识了很多Gter.一开始是在给G版填空贴答疑,以后13篇精华帖和GRE作文和GRE考试双版版主把我从太傻推到了顶峰。但是我虽不至因而纯洁的拿来主义,也不是一个真正有奉献精神的人。我记得当初帮Como整理所有的GRE作文机经,自己很兴奋,全国要考G的人人手一份的机经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啊!虚荣心的隐去使我厌烦了,我也有着国人普遍的浮躁心态,好大喜功,没耐心。“太傻”给了我两点收获,第一是让我结识了很多牛人,更让我知道了成才背后的艰辛,那真的是破茧成蝶的气力;第二是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燃烧着心中不灭的光,让所有远方为我发烫,成长的路上偶尔很慌,别把梦弄脏,向前冲就是希望”.因而我也真正开始了奋斗之路。边上课边实习边准备考托福的生活很痛苦,也让我的申请大打折扣。我承认每次在人生的岔道口我都没有站稳,托福成绩的巨大差距也让我自己产生了怀疑,更是让我的名校梦折翼。直到现在我还有一个名校梦,多是由于高考的失利;多是由于眼红同期奋斗的各位都拿到了名校录取;更有可能就是自己不够自信,想通过这样的肯定来证明自己。
如此残缺的我就这样拿着唯一的一张美国Top50学校的录取踏上了美利坚的国土。
三、“偶蹄”观的转变
“偶蹄类动物”是牛人的谐称,我也是翻着一大堆先辈的励志贴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最常常思考的一个哲思性问题就是:我将要成为何,我要到哪里去。我也不例外。曾我很崇拜学术大牛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呼风唤雨,也羡慕某些红贵富二代能够在任何一个朋友圈子左右逢源。人,要末有背景,要末有能力。
也许之前我活得不够萧洒,仍然在名利场挣扎。现在我可能更偏向于云淡风轻以后的那一片自留地。之前看过一篇生活心理学的文章,里面说如果你的前半辈子活在他人的认同里,那末请你一定要在后半辈子回归本心。生命的动力不应当来自远方的目标,而是你的内心开始。人生不是为了他人的眼光而活,不是来自于他人对你的认可,真实的动力来自于你对自己的认可。假设我是一颗萝卜种子,就应当努力自由生长成为一颗我所能长成的最好的萝卜,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萝卜,更不是白菜或参天大树。
因而,生命的图卷从自我认同开始。这一点也跟港大女孩爱伯克利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惟有找到自我,才能实现真实的快乐。我们都风风火火的忙于赶路,却很少会有人停下来凝听自己的内心;我们都翘首企盼着自己能够成为心目中的偶像的样子,却很少有人意想到经历不可复制,更何况人生。学术大牛又如何,红贵富豪又如何?为了到达那个或遥远或高高在上的目标,我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快乐,牺牲自己的心灵,乃至牺牲某些人性。就算随波逐流已成为习惯,我们每一个人心底最真诚的那一部份——对自己自由灵魂的渴望永久不会变。直到现在,我也才明白了着名影片《The hours》面的女主角为什么要放弃幸福的三口之家孤唯一人的选择。
不过,我还是想去名校,但是否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提高自己思想的高度。至今我还没法明白那个港大女生在伯克利体会傲骨的心情,我想要去看一看更加宽阔的世界。
“时隔多年,终究绕回了我非常欣赏的那句印度哲人的话——最远的行程是原地踏步。”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