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大学无用”为什么取得那末多赞同?
文/曾颖
9月1日是很多大学的开学日,在新生们忙着开始迎接大学生活时,成都一名女孩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父亲算了一笔账:读4年书花8万,如果打工最少挣8万,一来一去就是16万。
一些网站以《成都男子反对女儿上大学,称捡垃圾都比读书强》为题报导了此事,配上长发女孩手拿录取书落漠地站在街头不知何去何从的煽情照片,引来无数读者的围观和热议。某门户网站的跟评论和跟帖者近十万。这些跟帖中所表现出的观点和情绪,并不是如报导者的初衷那样,让行将失学的女孩子能获得读者的同情和支持;相反,倒是更多的人表示出了对父亲反对女儿读大学的行动的理解和支持。这些网友的动身点各不一样,但所持的立场却确切使人一震——难道传说中的新一拨“读书无用论”,已使人忧心肠汹涌而来了?
细读各种网友的评论,有网友说:“觉得读大学没用的请举手!觉得大部份专业课设置的不公道的请举手!”他得到30066个“顶”字的认同;另有网友说:“听说大学旁边最多的不是饭店,而是宾馆!”此条收获了21518个人的赞同;还有人帖了一个悲怆的老段子说:“用一麻袋的钱去读大学,换来一麻袋的书,等读完一麻袋的书毕业,才发现挣得钱,都买不起一条麻袋!”这一条跟帖获11217人个的认同;还有诸如“上个垃圾本科,还不如去学门技术”、“这个父亲是伟大的!他不但保护了女儿,还保护了自己财产。”等等说法,占据了跟帖认可榜排名的前几位。而与此同时,有一万多名成都本土网友参与的调查投票显示,七成网友均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前途”.
分析这些跟帖,我们不难看出,取得跟帖者近三分之一支持的第一条,针对的是当下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质量;第二条触及的是大学周边环境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第三条触及大学生就业及收入前景。这些声音,与当下社会对大学教育的忧愁和不满,是暗合的——在很多人眼中,大学教育学质量堪忧,学生在校园中混日子,毕业以后就业和收入乃至可能不如民工的状态,是致使部份人放弃上大学的缘由。虽然,这类感性的认知,并不是全面的真实状态,但也其实不是三两起个案,就可以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几只小老鼠不可能拱出个大地震,这是基本常识。说当下的“读书无用论”与当下大学的教育质量有因果关系,应当不算过激之论。
近几十年来,曾出现过三次“读书无用论”的思潮。第一次以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为高潮,那些年知识成了一种罪行,知识本身仿佛的确无用,由于没有使用的地方;第二次出现在改革开放早期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于允许一部份人先富起来,许多没有读过量少书的又没有进入国营事业集体等等所谓单位的人,首先进入了个体户的行列,进而同样成为大众羡慕的先富起来的人,由于体制等缘由,教授、医生、教师、公务员、工程师等等,仍然在单位拿着难得涨一下的固定工资。因而就出现了“读书无用论”.
与前两次不同的是,最近几年来涌起的“读书无用论”,确切地说是“读大学无用论”.它与前两轮因政治或因经济而造就的以“知识贬值”为表征的“读书无用”论不一样。当下的“读大学无用论”,所触及的还不只是知识是不是有价值的问题,而是办大学的方针、思路和教育质量问题。一些人的“不读”是由于不合算;一些人的“不读”是由于“没意思”;还有一些人的“不读”,则是由于“不必须”;还有些人的“不读”是由于学不到自己想学的东西。一样的谢绝和阔别大学,但缘由却各不一样。这也完全符合当下多元化社会的客观真实状态。
成都那位父亲,以其生意人的小精明,简单化地计算了读大学的本钱和收益,并做出了他所认为公道的价值选择。这只是一个有争议的个案,即便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因各种理由选择不读大学的案例,也不足以改变绝大多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所认定的读大学是最重要的人生路径。这就犹如历史上曾产生过的两次“读书无用论”并没有改变人们考大学读大学的热情一样。只是,按常理,争辩双方的观点,最少应当旗鼓相当才是。但让人吃惊的是,原以为应当同情女孩子并谴责父亲的声音,却明显弱于近乎一边倒的“支持不读”之声。这背后所潜藏的社会心态,才是值得仔细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