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的最后一年有一门课程叫“人生”
最后一节课,老师说要考试。“三道题目都很简单,”老师笑眯眯地说,“记得父母生日的同学请举手!”片刻,女生都齐刷刷地举起了手,有几个男生畏畏缩缩地举起了手,又放了下去。
老师继续问:“教学楼里有三个清洁工,谁能叫出其中两个人的名字?”这下大家都傻眼了。三年了,怎样历来没留意过她们?
老师接着抛出了第三道题:“你是不是打过自己的耳光?”这一回,所有的学生都哧哧地笑了起来。打自己耳光,恐怕只有傻瓜或疯子才华得出来吧?
喧闹的议论声渐渐停息下来了,老师说话了:“‘人生’这门课程,旨在引导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导我们今后如何立身处世、如何成人成才。今天的三道考题,可以说是对同学们做了一个大概的检验。”
“第一题——记住父母的生日。”老师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了“孝道”两个字,“孝道教人仁慈,心存孝道的人,一定具有善的根苗,有善的根苗,才可能开出善花,结出善果。”
“第二题——记住你身旁每个人的名字。”老师又写下了“尊重”两个字,“记住他人的名字,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之一,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励志诗歌 )尊重令人宽厚。基石宽厚方能负重,人心宽厚方可立业。”
“最后一题——如果你不记得父母的生日,又叫不出清洁工人的名字,那末,你就该打自己一记耳光了。”老师又在黑板上写下了“检讨”二字,“检讨促人进步,有检讨才有悔悟,有悔悟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成才的可能。”
这三道看似简单的题实则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一个人仁慈与否,决定了他将来是不是有用;宽厚与否,决定了他将如何发挥作用;而能否不断检讨、不断进步,则决定了他是不是能持久向前,愈来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