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理群:大学时期是人生的盛夏
文/钱理群
今天看到同学们,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四十八年前的事。四十八年前我十七岁,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也是非常的兴奋,同时也有点惶惑。我想,这是跟诸位上大学的心情是一样的。上大学对人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情,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我当年思考的,我想也是今天在坐的诸位同学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度过大学四年——此人生最宝贵的时光”?
一、大学时期:人生的盛夏
为何说这是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呢?根据我的经验,十六岁到二十六岁是人生的黄金岁月。十六岁之前甚么都懵懵懂懂的,完全依赖于父母和老师,十六岁以后就开始独立了,二十六岁以后就开始斟酌结婚啊、生孩子啊这么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事,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时间就不多了。而这十六岁到二十六岁十年之间,大学四年又是最独立,最自由的。固然如果你想延长的话,你还可以考研究生,将这四年再延长一下。如何不虚度人生中这最自由的、最没有负担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四年的时间,是摆在每个大学生眼前的问题。
作为青年人的大学生主要该干甚么?这又让我想起还是四十八年前我刚进北京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中文系给我们开了一个迎新晚会,当时的学生会主席,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温小玉师姐说过一句话:庆祝你们进入大学,进入大学就要三样东西:知识、友谊和爱情。爱情这东西可遇不可求,你不要为爱情而爱情,拼命求也不行。现在好多年轻人赶时兴,为时兴而求爱情是不行的。但遇到了千万不要放掉,这是我们过来人的教训。我在大学,实际上是在中学就遇到了非常喜欢的女孩子,但是不敢,另外当时我是书呆子,就知道一门心思读书,懵懵懂懂不知道这就是爱情。所以大学里如果遇到了真正纯真的爱情就不要放弃。知识、友谊和爱情这是人生最美好的三样东西,知识是美的!友谊是美的!爱情是美的!大学期间同学的友谊是最可珍贵的,由于这类友谊是超功利的、纯真的友谊,同学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说实在话,进入社会以后,那种朋友关系就多多少少有些变味了,多少有益益的斟酌。你们可能体会不到,我们都是过来人,现在我们大学同学喜欢集会就是回想当年那种纯洁的、天真天真的友谊。一生能够有这样的友谊是非常值得珍惜的。所以我说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由于你寻求的是人生最美好的三样东西:知识、友谊和爱情。记得作家谌容有篇小说叫《减去十年》,如果我可以减去十年或二十年,如果现在是当时的话,我会和同学们一起全身心肠投入,理直气壮地、大张旗鼓地去寻求知识、友谊和爱情。由于这是我们年轻人的权利!
二、“立人”之本:打好两个底子
我们还要问的是,在大学期间要把自己培养成甚么样的人?我们通常说大学是培养专家的。你在大学里是学得专业知识技能,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材,以后一方面可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适应人材市场的需要,另外一方面对个人和家庭来讲也是谋生的手段。我想对谋生这类问题我们没必要躲避。鲁迅早说过:“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我们求学有这类明确的功利目的——那就是求得知识,成为专家,以后可以谋生。
但是人不单单要有功利目的,他还要有更大、更高的一个目标,一个精神目标。我们所肯定的上大学的目标,不能局限在做一个专业技术人材、一个学者、一个专家,更要做一个健全发展的人,有人文关怀的人。人文关怀是指人的精神问题。具体地说,你在大学时要斟酌这样两个问题:一、人生的目的是甚么?二、怎样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在这几者之间建立起公道的、健全的关系?思考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就是人文关怀。这样才会建立起自己的一种精神信心,以致于信仰,才能为你一生的安身立命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个问题大学期间解决不了,研究生阶段也一定要解决,由于这是安身立命的最基本的问题。同时要不断开辟自己的精神自由空间,陶冶自己的性情,锻炼自己的性情,发展自己的爱好,提高自己的精神境地,开掘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审美力、思惟能力和创造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全发展的人。大学的根本的任务不但是传授专业知识,而且是“立人”。所以大学期间要打好两个底子。首先是专业基础的底子、毕生学习的底子。在现代社会知识的变化非常快,你将来工作需要利用的知识不是大学都能给你的。特别是自然科学,你一年级学的某些东西到了四年级就有可能过时了,知识的发展太快了。因此,大学的任务不是给你提供在工作中具体利用的知识,那是需要随时更新的,大学是给你打基础的,培养毕生学习的能力。今后的社会发展快,人的职业变化也很快。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你大学学物理你就一生搞物理,你极可能做别的事情。你在大学就必须打好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和毕生学习的基础,这是一个底子。第二个底子就是精神的底子,就是刚刚我提到的安身立命的人文关怀。这两个底子打好了,就甚么都不怕了,就像李玉和对她妈妈说的:“有妈这碗酒垫底,儿子甚么都能对付”。大学里这两个底子打好了,那末走到哪里你都能够找到自己最公道的生存方式。
前面说过,大学里要寻求知识、友谊和爱情。我在这里侧重谈一谈该怎样求知识,怎样读书的问题。关于读书,周氏兄弟有两个出人意外却语重心长的比喻。鲁迅说:“读书如赌博”。就像今天爱打麻将的人,每天打、夜夜打,连续地打,有时候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还继续打。打麻将的妙处在于一张一张的牌摸起来永久变化无穷,而读书也一样,每页都有深厚的趣味。真正会打牌的人打牌不计输赢,如果为赢钱去打牌在赌徒中被称为“下品”,赌徒中的高手是为打牌而打牌,专去寻求打牌中的趣味的。读书也一样,要为读书而读书,要超功利,就是为了好玩,去寻求读书的无穷趣味。周作人也有一个比方,他说:“读书就像烟鬼吸烟”。爱吸烟的人是手嘴闲空就觉得无聊,而且真实的烟鬼不在抽,而是在于进入那种烟雾漂渺的境地。读书也是这样,就在那种读书的境地——它是其乐无穷的。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的最大失败就在于,把这如此有趣如此让人向往的读书变得如此功利、如此的累,让学生惧怕读书。我想同学们在中学里都是深有体会的:一见到书就头痛,其实要是我一见到书就高兴,就兴奋。中学教育把最有趣味的读书变成最乏味的读书,这是我们教育的最大失败。现在同学们进入大学后就应从中学那种压抑的、苦不堪言的读书中解放出来,真正为趣味而读书,为读书而读书,最少不要再为考试去读书。这里触及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读书是为何?读书就是为了好玩!著名的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当年在西南联大上课,有一次正讲得得意洋洋、满头大汗,一名女同学站起来提问——这位女同学也很著名,就是后来的巴金先生的夫人萧珊女士——:“金先生,你的逻辑学有甚么用呢?你为何搞逻辑学?”“为了好玩!”金先生答道,在坐的同学们都觉得非常新鲜。其实“好玩”二个字,是道出了一切读书、一切研究的真理的。
还有一个问题:读甚么书?读书的范围,这对同学们来讲多是更现实的、更具体的问题。鲁迅先生在这方面有非常精辟的见解:年轻人大可看本分之外的书,也就是课外的书。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他人的研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样对他人、别的事情可以有更深切的理解。周作人也自称是杂家,他主张大家要开辟自己的浏览范围,要读点专业以外的书。
因此所谓如何读书,读甚么书实际上是如何设计自我的知识结构的问题。大学期间自我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知识结构的设计。周作人对知识结构的设计能给我们很大启发,他说:我们的知识要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认识人自己。要围绕着认识人自己来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周作人提出要从五个方面来读书:第一,要了解作为个体的人,因此应学习生理学(首先是性知识)、心理学、医学知识;第二、要认识人类就应当学习生物学、社会学、民俗学和历史;第三、要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就要学习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知识。第四、“关于科学基本”,要学习数学与哲学;第五、“关于艺术”要学习神话学、童话学、文学、艺术及艺术史。他说的这些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略知一二。既精通一门,同时又是一个杂家,周作人提出的这一点其实不是做不到的。
那末在大学期间我们如何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呢?怎样打基础呢?我有这有这样一个看法,提供给大家参考。我觉得大学期间的学习,应当从三个方面去做。
第一方面,所有的学生,作为一个现代知识份子,都必须学好几门最基础的课程。一个是语言,包括中文和外语,这是所有现代知识份子的基础。顺便说一下,这些年人们愈来愈重视外语的学习,你们的外语水平都比我强很多了,我非常羡慕。但是却疏忽了对中文的学习,包括许多学中文的学生乃至到了博士阶段还有文章写不通,常常出现文字、标点的毛病。有一些学生外文非常好,中文非常差,这样一个偏倚便可能失去母语,造成母语的危机。这是一个使人非常焦虑的问题。越是像北京大学这样的学校,问题越严重。作为一个健全的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份子,首先要精通本民族的语言,同时要通一门或两门外文,不能偏废。在注意语言的同时,还有两门学科的修养值得注意。一个是哲学,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哲学的思惟对人很重要,不管你是学理的还是学文的,都要用哲学的思惟斟酌问题,有无哲学思惟是很重要的问题。还有一个是数学,数学和哲学都是最基础的学科,也一样关系着人的思惟问题。固然,不同的专业对数学和哲学的要求不一样。比如学经济学的人,必须有很高的数学修养。对学中文的人,数学修养虽然没必要那末高,但是你也要有一定的修养,数学是训练人的思惟能力与想象力的。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但所有学科的所有学生都要打好一个语言、哲学与数学的底子。这是关系到你的毕生学习与毕生发展的基础。
第二方面,必须打好自己专业基础知识的底子。我认为在专业学习上要注意两个要点。一个是要读经典著作。文化讲起来非常玄、非常复杂,其实都是从一些最基本的经典著作生发出来的。就我所知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典文学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文史哲是不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史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其实都是从几本书生发出来的,就是《论语》、《庄子》、《老子》这几本书,看起来很简单,但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就是由这些原典生发开来的。我带研究生,虽然学的是现代文学,我也要求他们好好地读《论语》,读《庄子》,读《老子》,有时间还要读《史记》,学文学的要读《文心雕龙》,就这么几本书,其实不多。固然,这属于补课,按说这几本书,在大学期间就要下工夫好好地读,把它读得比较熟。读的时候最好读白本,读原文,千万不要去读他人的解释。必要的时候看一点点注释,主要应当面对白本原文、面对原著,你反复读,读多了自然就通了。有这个以后你的学术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就我的专业——现代文学而言,我就要求学生主要要读三个人的著作:鲁迅、周作人、胡适。把这三个人掌握了,全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文学你就拎起来了,由于他们是领军人物。专业学习要精读几本书,几本经典著作,在这几本经典著作上必须下足够工夫,把它读熟读深读透。这是专业学习的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是掌握专业学习的方法。通过具体学科、具体课程的学习,掌握住专业学习的方法。这样在专业方面,你既打了基础,有经典著作做底子,同时又掌握了方法,那末以后你就能够去不断进修了。我刚才说过理科学生也要学文,那末学甚么呢?我也主张读几本经典。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几个原点性的作家、作为这个民族思想源泉的作家,这样的作家在他这个民族是众所周知的。人们在现实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到这些原点性作家这里来寻觅思想资源。比如说所有的英国人都读莎士比亚、所有的俄国人都读托尔斯泰、所有的德国人都读歌德,每一个民族都有几个这样的大思想家、大文学家。这些大思想家大文学家,是这个民族不管从事甚么职业的人都必须了解的,也是这个民族的知识的基础、精神的基础、精神的依托。具体到我们民族,如果你对文学有兴趣,大体可以读这样几本书:首先是《论语》、《庄子》,由于这两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的源泉,最早的源头。第二,如果你对文学有兴趣就必须读《诗经》、《楚辞》,还要读唐诗。唐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的高潮时期,唐诗是我们民族文化青春期的文学,它体现了最健全、最丰富的人性与民族精神。第三是《红楼梦》。这是总结式的著作,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第四个是鲁迅,他是开现代文学先河的。我觉得理工科学生即便时间不够,也应当在以上所谈的那四五个最少一两个方面认真读一点经典著作。我建议开这样的全校性选修课,你们修这样一两门课。有这样一个底子,对你以后的发展很有好处。
第三方面,要博学多才。要学陶渊明的经验——“好读书不求甚解”,用鲁迅的话说就是“随意翻翻”,开卷有益,不求甚解。在北京大学有没有数的讲座,我鼓励我的学生都去听讲座,听多了你就不一样了。我们北京大学有个传统,听课的有一半的是旁听的。课堂上老师姑妄讲之,学生姑妄听之。你睡着了也不要紧,懵懵懂懂也听到了几句话,这几句话就可以让你受益无穷。我们曾开玩笑,也是北京大学人比较自豪的一点,说“我们的学生就是四年睡在寝室里不起床,他听也听够了。”由于那地方信息广泛,甚么消息、甚么人都有,听够了出去就能够吹牛。你不要看是北京大学学生就怕他,他虽然甚么东西都知道一点,但其实大部份都是听来的。他虽然不求甚解,但他知道一点儿就比你高明。所以你们每一个人底子打好了,然后就博学多才,知识有的是读来的,有的是听来的。人材是熏陶出来的,是不经意之间熏出来的,不是故意培养出来的。
我做王瑶先生的学生,王先生历来不正儿八经给我们上课,就是把我们带到他客厅沙发上胡吹乱侃,王瑶先生喜欢吸烟斗,我们就是被王先生用烟斗熏出来的。我现在也是这么带学生,我想到甚么问题了,就让学生到我家的客厅来和他们聊天,在聊天中让学生受益。真实的学习就是这样,一边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把基本的经典读熟、读深、读透,一边博学多才,不求甚解,对甚么都有兴趣,尽可能开辟自己的视野。从这两方面努力,就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如果你还有兴趣,那末就读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就要进行专业的训练,博士生在专的基础上还要博。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应当是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来设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