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职,不只是大四才想的事
从11月2日到现在,我已在求职的路途上奔走一个多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总共向40多家企事业单位投过简历或提出申请,但是,大多数单位都在简历挑选阶段就把我PASS掉了。也曾有机会进入笔试、面试环节,但终究还是一次次地被拒之门外。我深切地体会到:找工作不只是大四这个阶段一时的事情,而与自己全部大学生活的计划和前期的职业定位等都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有机会重来,我一定在前3年好好为自己积累“资本”。
找工作之初,虽然我网投了很多单位,但只有交通银行一家给了我复试消息。缘由是,简历上个人嘉奖这一栏我几近没甚么可填的,而用人单位通常根据这些奖项来评判一个人的能力与素质的高低。
后来我争取到了安踏公司销售岗位的面试机会,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法学本科生,我没有营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销售能力方面遭到HR的质疑,加上回答发问时,我没有控制好语速,手势过量,条理不明,给HR留下不太好的印象,终究败北。在建发团体的面试中,HR问我的英语口语如何,我迟疑了一下,坦诚地说:“还可以,但是依然需要加强。”此话一出,HR露出迟疑的表情,不用说,又没了下文。我印象最深入的是,在面试华帝燃具时,HR看过简历,叫我用英语介绍《演讲与口才》,我磨磨蹭蹭地挤出几句话来,不知道如何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HR又问,假设我们接到一个客户的定单,接下来该怎样办?面对这个历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我不知道该说些甚么。
遇到这些问题,我开始检讨,为何这么多单位一个都不接纳我?为何他们的问题我都不能给出使人满意的答案?我又为找工作做过甚么准备呢?
回想起来,读大学3年多,我很少有拿得出手的成绩。大一时很茫然,想去尝试一些东西,却没有胆量,总怕失败。结果,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协会干事我都没有竞选,社会活动也没参加。虽然说加入了5个协会,可是我唯一做的就是等他人把项目做好后,自己去观看,根本没有动手锻炼。大二考四级,大三考六级并准备考研(Q吧),大四时放弃考研决定去找工作。这个进程中,我看似没有闲着,但基本上是在随大溜儿,周围的人在干甚么我就干甚么,没有成心识地为以后的就业准备真正可用的条件和素养,导致专业知识掌握很一般,英语口语不流利,表达能力存在欠缺,做项目、做课题的经验缺少。由于没有清晰的目标和意识,考研也没有结果。
而今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我才猛然意想到,曾总觉得很遥远的就业问题已燃眉之急。如果当初就有紧急感,就可以为今天的求职进行定位,并有针对性地去弥补自己欠缺的素养,去创造自己所不具有的条件,大概就不会出当今天的为难了。而扪心自问,用3年多时间去准备这些,应当绰绰有余了。我终究明白了:找工作要尽早准备,大学生活应当成心识地去经营,切不可沉迷于每天上课、考试及格的程式化生活中,丧失感知和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