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自己具有他人拿不走的东西
每次面试应届毕业生的时候,我都会先让这些应聘者做个自我介绍。这时候候,我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我是××学校的,我在××实习过,我是××社团社长、学生会主席,我的GPA是3.8。”
“我是××学校的,在××实习过,还在××实习过,现在去了××。”
“我正在××实习,我还投了A、B、C、D公司,我的理想是找一个月薪超过7000元的工作。”
这样的结果其实不难解释:上大学前,所有的家人,上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下到弟弟mm,都认为我们应当继续小时候乖巧玲珑的行事风格,在大学里,学习上争当第一位,课余时间争做学生会主席和入党积极份子,紧密团结在好学生、好干部身份的周围,以期毕业以后顺利进入国企或成为国家公务员。在到达这个目标以后,我们应当迅速地找个条件相当的男朋友或女友,男生家买房,女生家买车,结婚生子,共同背负着房子、车子、孩子的重担,从此步入原封不动的稳定生活。而在此进程中,我们应当默默无闻地跟随着同龄人的统一步伐,在每一个时间段做自己该做的事,凡事要低调,不要搞特殊。
因而好多人不服啊,抗争啊,叛逆啊,每天叫嚣着、哭喊着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可最后还是殊途同归了。由于在这个进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试图用社会的统一标准来要求自己,并努力在这个标尺上寻觅自己的位置,不敢落下一步,不敢走错一步。我们都忘记了自己想要甚么,忘记了自己的优势,忘记了自己有着唯一无二的DNA。
23岁的C是我的师妹,她常跟我说,她的工资很低。她常常会想,这样的日子是不是值得,比如每天琐屑较量地盘算地铁和公交车哪一个更加划算,为买不买一辆200块钱的自行车犹豫了好几个月。她惧怕回到故乡,惧怕和别的同学不同,惧怕起步工资太低而让往后的生活不堪假想。其实我理解,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每当看到很多学历背景不佳的人,由于不断跳槽,薪水四五倍于自己的时候;每当听到一些女孩子由于家庭背景或某个男人的背景,找到某种捷径的时候;或看到那些先辈夸耀名牌包包,出入高级餐馆的时候,换作谁,心里都难免会有一些怨念。
每次C跟我抱怨这些的时候,我总是很想送给她台湾女作家李欣频说过的一段话:
“有很多人设立的目标是几年以内要升到主任,几年以后要当上主管,然后是老板……这些都是可以随时被取代的身份。只要他人比你强,关系比你好,或是公司结构调剂,位子就会瞬间消失。”
所以,要建立自己的风格,把自己当做个人品牌来经营,创造自己名字的价值,帮自己建一个他人拿不走的身份,而不是社会价值下的职位。至于将来你是哪一个公司的主管、哪家企业的老板其实都不重要,由于他人看重的是你的专业、你的风格。这就是拿不走的身份。
每一个人都有毕业入职的那一刻,都有信心百倍的青春年华。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大多数人总是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拼命学习来提高自己。但是第二年、第三年呢?有人开始看到职场的阴暗面,有人渐渐学会明争暗斗,有人发现投机取巧能赚钱,因而渐渐走上了这条路——在这个进程中,他们从未回头看看自己还有甚么不足,身姿是不是不够挺立,奔跑速度是不是不够迅捷,技能掌握是不是不够全面。
因而,他们从一个硬朗的青年,渐渐走进了一条死胡同,愈来愈窄,愈来愈饥饿,竞争却愈来愈剧烈。
我的一名师兄,大学的专业是计算机,研究生读的是计算机灵能,毕业前在著名跨国公司实习了半年,却在行将入职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知识漏洞。因而他放弃了18万元的起薪和行将得手的各种优厚福利,回到学校,申请延期一年毕业。这一年,他转战于商学院、金融系,并常常跑到哲学、中文这类看似绝不相干的专业蹭课。一年以后他毕业时,正遇上2009年金融危机,底薪比之前要低很多,但是几个月后他便3倍跳转,拿到几十万元的年薪,腾空一跃,光荣跳槽,让所有人措手不及。
师兄手里有一张关于他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他看到了自己的“负债”,了解自己的不足。他不看外界所能给予的一切荣光,只专心打造自己独有的东西。然后,他成功了。
其实我们可以思考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如果没有了眼前的工作,我们还能做甚么?”兼职写专栏?你文字功底和思想深度如何?开淘宝店?你想卖点甚么?有无进货渠道?给中学生当家教?当年的那些知识点你还记很多少?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平心静气仿佛很难;但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深入地认清自己,了解自己内在的潜能,捉住那些能够永久不变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们需要时刻警省,知道甚么事能做,甚么事不能做;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不能是谁;知道甚么是自己永久具有的,甚么是他人给的、暂时的。保持谦卑而感恩的心态,具有不断重新归零的勇气与信心,让自己真正具有他人拿不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