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秘大学生富豪马文亚的赚钱之路
"我历来不认为自己是成功的",这个将2万变成了500万的男孩说。从资产数目上看,马文亚和同龄的大学生截然不同,守旧估计,其名下资产已达500万元,他不是富二代,500万是从2万元起步得来的。
马文亚早早就确立了创业目标,他从大一开始实习,让自己成为"社会人",常聊的朋友多是商业人士,每天看完善股才入眠。马上毕业了,他不打算找工作,本科念传播学却立志在金融界大展拳脚。
由于500万的光环,一些同学希望他帮忙介绍高薪工作。马文亚说,具有这些资产有很大运气成份,同一模式不一定合适所有人,如果大家都来仿照,将会引领一种毛病的价值观。
"我的成功纯属意外"
从目前人们对马文亚的关注程度来看,媒体采访,大都是由于他取得了多少财富,这和马文亚对成功的理解完全不同,"所以我不想接受采访",他说,但是朋友的事情,他一定会帮忙,"我的朋友都是做媒体的,他们需要佳宾,需要素材",周围的朋友都拿他交过作业。迄今为止,慕名采访的媒体以"海量"计,仅遭到谢绝的就有20家之多。
马文亚的成长经历具有特殊性,生在上海的他也许天生就善于理财。
小学五年级时,同学们热中于"大富翁"游戏,马文亚玩起来独辟蹊径:将钱全部用来买"虚拟股票",最多的一次赚了几十个亿。后来,妈妈干脆让他在股票市场里真实地玩了一把,在"想赢小朋友"和操纵真实股票的动力下,马文亚几近看遍了新华书店里所有关于股票的书,结果是有赚有赔。
进股市是他最早的投资体验,但真正赚到钱是由于买楼。
2003年,15岁的马文亚看中一处名为"东方花园二期"的别墅,立马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2万元储蓄,用一周时间说服父母共同出资买下每平米售价4000元的别墅。一个星期后,那栋别墅每平米卖到6000元,增幅50%。
高中阶段,马文亚又用自己积累的资金参与投资了十多个房地产项目,在上大学前,退出房地产业,转战股市。
2009年,马文亚偶然看到京郊名为"某孔雀城"的别墅,当时每平米售价2000多元,他买下一套,又鼓动周围的同学、朋友和亲戚,共买下12套房子。在政府调控楼市之前,孔雀城的房子每平米涨到1万元。
这是他最后一次在楼市出手。根据马文亚名下房产现值,守旧估计约五百万元。不过现在他已不愿意再谈起"2万变500万的故事",一是由于之前类似的报导太多,二是目前楼市遭到打压,他担心自己炒楼赚钱的方式会引发同龄人竞相效仿,"在历史高位接下房地产,造成家族三十年的灾害",这是马文亚在网上发现自己被炒作后的第一反应,"它引导了一种毛病的价值观,好像楼市是印钞机"。他始终认为,自己炒楼赚钱凭的是百分之百的运气,如果没有这个运气,现在肯定没法具有500万的资产。
"这是一个很意外的事情,由于当时在上海,房子每天都在涨,而且氛围很好,期房可以转让,换手率很高……周围跟我做一样事情的人也非常多,汗牛充栋"。马文亚说,有关他的第一篇报导出来后,上海的朋友都笑话,说真丢人,不就500万吗?"由于当时那批一起炒房的人,没有哪一个没1000万资产的"。
"跟比你更优秀的人在一起"
2008年,马文亚遭受第一次投资挫折,他手中的股票大跌,周围随着买的朋友也各有损失。他将其归结为自己当时处在"惟我独尊"的时期--没找到"高手",身旁全是菜鸟,很多人随着他买,都不懂股票,只有他最懂。事后马文亚说,做任何事情,当只有你最懂的时候,你是最危险的,"永久要跟比你更优秀的人在一起"。
以后,他选择了加入国际青年成绩社(JuniorAchievement),并担负中华人民共和国传媒大学分社社长。
JA是全球最大的致力于青少年职业、创业和理财教育的非营利教育机构,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每一年有900多万学生接受JA的教育。JA与企业和教育界紧密合作,开发并实行从小学到大学的一系列的教育课程,用一手的经验帮助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准备,鼓励并帮助青少年在全球经济中获得成功。马文亚的大部份大学生活,都投入到其中,为JA服务,"我上大学主要做的就是这一件事"。
几个月前,他又发现了一个更使人兴奋的地方:智囊团。"智囊团"由一批在经济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于2007年创办,本身定位为"商业领域中,初露锋铓的年轻人成长互助的团体"。目前,智囊团在全国具有100名成员,入选资历审查非常严格,每个月的申请者中只能通过一人,有资历进入其中的,都有实际的商业经历和成果,且"首先他会认为自己是青年领袖"。
"我特别特别不喜欢和那些’正常的’大学生在一起,我觉得他们太无聊了",马文亚坦白。他的想法也很容易理解,许多大学生是将四年时间"混"过来的。"刚上大学,我的魔兽水平是全班第二,一年后就变成倒数第一了。我每天在看房子没时间玩,他们每天玩,水平就突飞猛进啊",与整天玩游戏的同学相比,他更愿意将时间用在和"志趣高远"的人交换上,"也是吃喝玩乐,只是换了一群人而已"。在智囊团的集会上,他们有时谈论某个投资项目,有时聊聊老庄。
"我们的口号是成绩有成绩的人,影响有影响力的人",马文亚说,有的人有能力,但可能缺少某种资源,比如金钱、人脉,而在智囊团中,到处都是有能力、有经验又事业有成的人,大家成为朋友,相互扶持会走得更远。
加入智囊团以后,马文亚着手进行改组,使它更加正规化,他准备劝退大部份团员,挑选成员最重要的标准是:志趣高远、道德高尚、价值观正确,"这样的人真的很少"。
马文亚在智囊团是名不虚传的"小弟",年龄小、资格浅,周围全是"牛人",作为在校大学生,又有大把的时间,他便心甘甘心承当起做杂活的任务。
智囊团是最令马文亚激动的话题,"真实的青年创业者是使人着迷的。他们胸怀天下,努力创造着新的商业模式,在创业早期就斟酌着以后要如何回报社会。我觉得这才是牛人,是我尊重的人,所以我选择参加智囊团为他们服务。"
与他们相比,马文亚不觉得自己成功,"如果跟差的人去比,你永久优秀,如果跟强的人去比,你永久不足。想要进步的话,需要跟更优秀的人去比",能用500万标价的"成功"与他的标准南辕北辙,"我与智囊团的朋友们达成共鸣:衡量成功的标准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他不止一次强调,马文亚,不应当成为学习的榜样。
"我比常人更执着"
凡事能成,必有其不同的地方。
"我比常人更执着",马文亚说,他专注于金融领域,所学不杂,"不但正确地做事,更强调做正确的事"。毕业后,他的计划有两条:一是做好智囊团的工作,"营建环境把’点头之交’变成生活中无话不谈的挚友,创造条件让’管鲍之交’成为商场上流芳百世的战友,让每一名团员兼备扫天下之志与扫一屋之趣";二是争取在三到五年做出自己的阳光私募基金。
马文亚刚上大学,就给同学留下了深入的印象。同一个系的郑蕴彤说,初见就感觉他是很有才华的人,善于金融,"当时我们以为,他毕业后会去外企,谋份高薪,但没料到亚亚根本不屑于给他人打工,他要自己创业做老板"。郑蕴彤觉得,马文亚能和周围人明显区分开来,这是一个生活目标很明确的人,而且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研究经济是马文亚最大的兴趣,但本科却选择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媒大学传播系,之所以作出这类"不搭边"的举动,是为了"有更多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如果学经济,一方面他担心太忙太累,课程难,不幸挂科就拿不到毕业证。更重要的是,马文亚自信于自己平日的大量自学,"我现在对一些经济学模型还是不太懂,但我觉得理论对投资的指点意义比较小。很多毕业于著名财经类院校的同学,他们的投资事迹大都不怎样样……"
当记者提出采访同学的要求时,马文亚有些难堪,志趣爱好的差异,让他和班里的同学交往不多,大部份时间都在看书、看盘,那是他的乐趣所在。虽然大一是班长,但也只负责叫大家上课,转达学院通知,到大二时,更多时间要放在JA的活动上,他索性把班长辞掉了。
不过,班里的同学其实不认为马文亚多么不合群,"其实还好"。一位同学说,马文亚善于演讲,人也热情开朗,许多同学都爱听他谈理财谈股市,"他人熟习他,他不熟习他人而已"。
传播系老师沈浩是马文亚的专业课老师,负责教授统计学、竞争情报分析等课程,在他看来,马文亚是个很受老师欢迎的学生,常常找老师讨论专业知识,谈实习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想法、有自己的认识和观念,和他人不一样"。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好好跟同学们在一起享受大学生活。但是世事无奈,生活其实不能完善地进行",重来一次的话,马文亚说,也许他会为其他事情多付出一些,也许会从事新闻,体验多样化的人生,即便没有取得现在的财富,仍然会认真、努力、负责任地学习、生活。
邻近毕业,一些同学跑来找马文亚,希望他能介绍薪水高的工作,他的建议都是"寻觅心底的幸福感,找个令你幸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