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欢迎浏览与收藏。
故宫一直是我国一个著名景点。和故宫有关的纪录片很多,但是和故宫中的人有关的,却寥寥无几。而这部《我在故宫修文物》即其一。其他纪录片常常是大段大段地向观众灌输事实,而这部影片,转达给观众的却是有情节、有感情、有血有肉的故事。
在巍峨的宫殿里,在红砖绿瓦间,在一扇扇朱红色的大门后,有一群可爱又可敬的人们。他们是大师,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过着平凡的生活,却有着不平凡的身份。他们是艺术家,却见证着历史。
他们是文物修理者。
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把从世界各地运来的文物修睦以便于展出和保护。在保证文物资量的条件下,还需要尽可能还原和保存文物本身的特点。
在展馆里的文物,都散发着庄严肃穆乃至高不可攀的气味,那一块块冰冷的玻璃,恍如把它们和我们隔绝了好几个世纪。但在他们的手中却是那末近,那末真实与亲切。而他们,也给予了文物最高的待遇,付出了很多的血汗和努力,使一件件文物在他们手中再现英姿,重放光彩。这一来一往,构成了一次次逾越历史的交换。他们彼此影响着,给对方留下自己的印记。一个在表面,一个在内心。就犹如木器组科长屈峰先生在雕刻一件佛像时所说:“每一个人对佛的理解不一样,这也跟人的性情有关。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末奸笑,要末淫笑,还有刻得愁眉苦脸的,很难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个味道很难掌控,怎样能刻出那种神秘的纯净的微笑,那是最难的。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以玉比君子’,玉就一起破石头,它有甚么德行啊,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就可以从上面看出德行来。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人讲求格物,就是以本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进程中,总是要想办法把自己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走了一趟,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一般都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由于把这个文物修睦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进程中,他跟它的交换,他对它的体悟,他已把自己也融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甚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存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甚么价值。”
是啊,一件文物,只要真正接触到它,体会它,感知它,就会发现,“物”只是它的载体,而它承载的文化,是活的,且不朽的。
对历史与文物感兴趣的,难道只有那些喜欢怀旧的老年人吗?在这里,这类想法不成立。由于这里每一年都会招聘四五十位应届的大学毕业生。这些年轻人在一些老师傅的指点下,感受着蕴涵在文物中的生命,感受着历史中的鲜活。他们耐心、负责、恳切、专注地工作,却又不时地散布欢乐与青春。这儿恍如是个与外界隔绝的.新世界,没有大城市独有的那种焦虑、紧张的工作氛围,取而代之的是执著和从容。工作之余,他们也能够去院子里栽几棵树,收获一些果实,喂猫,养鸟,与同事们一起享受生活。这样安稳、安定的生活,再加上这份成心义的工作,是多少人向往的啊。
他们改变了故宫,也改变了他们自己。相信他们在故宫度过的每寸时光,都是他们终生中最珍贵的回想。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有幸光临故宫时,看到展馆里那些完好如初的文物,是不是还会想象它们曾历的所有故事和默默为它们付出的所有人?是不是能感遭到那种鲜活且强大的气力深深地震动着我们的心?
感谢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故宫那些充满意义的文物,和故宫那些有着不平凡的工作与生活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