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清明节的手抄报,大家还记很多少呢,我们上学的时候可能有知道过,但是我发的这些你肯定没见过!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浏览。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季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显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往后及10日前10往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先人,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良好传统,不但有益于宏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增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寻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求顺应天时地宜、遵守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先人、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先人的"思时之敬",年龄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期的先人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先人信仰。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成心识墓葬行动与礼俗观念。"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构成提供了前决条件,先人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构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先人,慎终追远;二是踏青远足、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但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远足、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风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风俗
清明节在公历04-06日,拜清(清明祭祖)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动长达一个月。清明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作为节日,与纯洁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先人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构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扫墓祭祖风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风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远足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管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先人。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先人、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先人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远足中享受春季乐趣,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风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远足,也称"踏春"。一般指早春时到郊外漫步游玩。踏青这类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风俗,这类农耕祭祀的迎春风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蔼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风俗的构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显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远足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长时间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风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远足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据《晋书》记载:每一年春季,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风俗早已流行。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风俗,听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听说是为了记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乞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听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爱好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但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听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听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先人的"思时之敬",祭扫先人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风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时期为旧石器时期晚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岭南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成心识墓葬行动和礼俗观念。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先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先人、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点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外一种情势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先人,祭完后要开集聚餐等,这类祭祀是团圆族人的一种方式。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祖,依照风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动身扫墓。拜清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份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这类行动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外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先人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点食品。
清明节的节气
清明节气点: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真个指向来肯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汉朝至清初采取"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出发点;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肯定,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交节点。时至清明,在黄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带地域已气候清新温暖、大地显现春和景明之象。"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文中的"清明风",即清新明净之风。《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视察,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清明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三花一开,春满枝头,春意盎然,绿意萌动。
清明节的故事
1、年龄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重耳就纵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觅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
2、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衿“割肉奉君尽赤忱,希望主公常清明”。因而重耳将纵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第二天,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
3、清明节是国历四月五日或六日,由于它是定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后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国历四月五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是民国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国定假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祭专祀先人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上古时期就有帝王、诸侯祭祀宗庙的仪式,到年龄时期孔子的墓祭,这些都属於贵族所独有的。到了秦汉以后属,贵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众到先人坟墓去祭祀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