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西林壁古诗1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庐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并借景说理,指出视察问题应当全面、多角度,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旅游庐山看到的景象。庐山是一座山岭纵横交错、山峰起伏的大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姿态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性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是谈游山的体会。为何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由于诗人自己就在庐山当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个山峰一道山岭,不能从整体上看清楚庐山。这两句诗同时说明了一个道理:对一切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很容易被个人的局限性或局部现象所迷惑,只有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对事物得到全面正确的认识。
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视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挺拔入云真个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由于身在庐山当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定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全部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单单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类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视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发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动身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出狭窄的范围,摆脱主观偏见。
古诗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屹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显现各种不同的模样。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实的面目,是由于我本身处在庐山当中。
题西林壁古诗2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缘:由于。
3.此山:指的是庐山。
古诗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旅游庐山。绮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因而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述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视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何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由于身在庐山当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定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视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发我们认识为人 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动身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出狭窄的范围,摆 脱主观偏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牢牢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本文中基本包括了考试中考察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温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题西林壁古诗3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写的情形。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包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诵两首诗,并背诵、默写。
教学进程: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读诗题,老师作扼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二、初读古诗,自学检查。
思考:
1、这是一首写甚么的诗?
2、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三、深入理解诗句。
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理解“寻”、“闻说”。
理解诗意:“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拂晓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理解“缘”。
诗人为何“不畏浮云遮望眼”?
3、读古诗,说说诗人写这首古诗有甚么意图?
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点朗诵。
六、练习背诵。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一、介绍诗人“苏轼”,回想学过的苏轼的诗,导入新课。
二、解题: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三、理解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诗意:看不清,认不准庐山真实的雄伟山势。只由于自己在庐山当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份,不可能一眼看到庐山的全貌。
3、齐读古诗,指点朗诵,评议。
四、思考:
1、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说理?
2、“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你对此还有甚么理解?
一、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写诗的意图。
六、练习背诵。
七、拓展延伸:
1、补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照地读一读,增加积累。
说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