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红色书籍的读后感(精选5篇)
当浏览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末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关于红色书籍的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浏览与收藏。
红色书籍的读后感1
《小兵张嘎》中的嘎子这个人物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吧?他的形象不管在电视上、电影上和书籍上都常常会出现。他是中华儿女心中的英雄,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不但看过了《小兵张嘎》这本书,也看了几集关于他的电视连续剧,他的故事让我感动,他的精神让我敬佩。
张嘎子生长在抗战时期,和奶奶相依为命。由于奶奶的缘由(奶奶为了掩护八路而壮烈牺牲在日本军的刀下),他痛恨日本人,痛恨他们杀害我们无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胞,他要为奶奶报仇,为无辜牺牲的八路和亲人们报仇。他立志要当红军,参加抗日战争。书上主要写了嘎子的机灵、英勇,和红军配合得完美无缺,救出了老钟叔,最后打倒了日本鬼子。他不但为奶奶报了仇,而且成功以后队长为了鼓励他,送给他一把一直以来他梦寐以求的枪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表现了嘎子的机灵和英勇。一个英雄少年的形象。他能想出用柳条绑在小狗“小虎”的尾巴上,然后点燃后使的小狗到处乱窜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从而使红军安全逃脱;他为了帮助红军解救老钟叔,吸引敌人的视野,在冲锋的时候被子弹把小腿打伤。别看他年纪小,可他却表现出了擅长我们孩子所能做到的事情。
嘎子的嘎气、玩皮,这都是一个孩子应有的性情,可他的嘎气和玩皮一样也用在了抗战上面。他的有些点子也是其他孩子所想不到的,有些确切也派上了用处。他表现出了对自己同志的虔诚和酷爱,对敌人的轻视和冤仇。嘎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我们现在不是处于战争时期。我们要学习他的坚强,学习他的勇往直前。
红色书籍的读后感2
这个寒假我读了第一本革命小说《红岩》,我一直是用畏敬的心态来读这本书。封面上的那两个打字“红岩”,仿佛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一看见它们,我的心就沸腾了。这本书讲述了重庆地下党和国民党斗争的故事,成功塑造了华子良、许云峰、江姐、宋振中、成钢、成瑶、刘思扬、双枪老太婆等英雄形象。小萝卜头宋振中还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就参加了共产党,但是后来全家都被杀光了。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加共产党,这类热忱为党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而最使人感动的就是江姐,她的形象深深地建立在了我的心中。
在渣滓洞中,不管鞭挞棒打,不管竹刺针扎,不管“十指连心”,她都咬紧牙关,终以微笑面对着大家,洁白的蓝色旗袍上不沾一点浮沉,仿佛告知大家:咬紧牙关,不要泄漏秘密,相信党总是会成功的。她总是决然地说:毒刑鞭挞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历来壮烈不贪生,许党为民万事轻”,“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那一首首铁窗下的心歌无不表现了烈士们视死如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红岩里面也有一些让众人唾弃的,遗臭万年的家伙,比方叛徒甫至高,国民党的狗腿子,他能在艳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下微笑吗?不,他连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的资历都没有。
这些革命英雄的壮烈业绩,我们必须铭记在心没有他们挥洒热血,哪有我们胸前飘扬的红围巾?没有他们咬紧牙关,哪有我们的高楼大厦。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啊!
红色书籍的读后感3
最近,我浏览了《红岩》这本书。它带领我重温了解放战争走向全面成功的光辉路程。《红岩》是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述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勇敢斗敌,舍己救人;江姐受尽严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晓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克服敌人,迎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红岩里,我最敬佩江姐。江姐原名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诞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1944年夏,她经组织安排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了国民党军统间谍的各种严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乃至竹签钉进十指。间谍妄图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鞭挞,江姐始终坚贞不屈。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行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国民党军统间谍杀害于歌乐山电台岚垭,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江姐面对国民党的严刑,坚贞不屈,誓死不肯流露共产党的秘密,她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面对江姐,国民党只能给她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她精神上的一分一毫。和江姐大无畏的精神相比,我感到深深的惭愧。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读了红岩以后,我晓得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英勇去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越要坚定不移。
晨星闪闪,迎接拂晓。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一个拂晓的描述。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他们血染红岩,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当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久不忘那些伟大的烈士,将他们铭记在心!
红色书籍的读后感4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他通过描述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期,那个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这是一部全面反应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犯,解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露了一代知识份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当看完了这部作品以后,我深深地感遭到他们那个时期爱国学生对祖国的酷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心是那末的坚贞。
读着《青春之歌》,也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业绩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照旧能够感遭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相同的年纪,可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间谍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觅职业四周碰壁……面对重重的挫折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虽然前行的路充满曲折,虽然她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打击、曲折是丰富人生的元夙来对待,从没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类不伏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认真是一笔无价的财宝了。
试想现在的我们,“青春”到底被我们浪费了多少?就在我们的身旁多少正直年少有为、大展雄图的青年却是那末“不堪一击”。面对一两次的打击,有人选择买醉,有人选择沉溺,更有甚者居然选择死亡,你们难道就真的这么脆弱吗?你们如何对得起那随风而逝的“青春”?买醉的人酒醒后,仍然迷途不返;沉溺的人乘坐的时候,却发现青春不在空伤感;而那些轻生者,也许你们不会再有后悔的感觉,但你们留给生者的是无尽的伤心和失望……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的交给“命运”,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虽然这条路很艰巨,可你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甚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奏响青春的每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一个章节。我们伟大的共产党,迎来她90岁的生日了。翻开五千年的历史,我发现祖国的生命,记载了多少沧桑,却表现得如此顽强,那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气力。
红色书籍的读后感5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少年毛泽东》。
毛泽东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领袖,是他领导着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从被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战争。可是是你们知道毛主席小时候是一个甚么样的人么,而毛主席又是在甚么环境中成长么?
毛泽东他那时是在韶山上的一个小山村诞生的,他长大以后人们觉得他玩皮,就叫他石伢子。石伢子觉得自己该上学了,一天就鼓足勇气对爸爸说:“我想上学!”爸爸便把他送进了学堂。出于斟酌找来一个识文断句的老先生个他起了个学名:毛泽东。有了学名男伢子要有个表字为“润之”。学了几个月便受不了老先生的蜗牛爬树式的教学进度。从在家帮爸爸耕地的空隙把学过的课文背了下来。自己把课文全部一点一点的学完了并背了下来,显示出了他出色的记忆力。
一次,在一个秋季丰收的下午,毛泽东正在山下放牛,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他突然想起晒在家门前场上的稻谷,就赶着牛急急忙忙地往家赶。走到毛四阿婆屋前,看见毛四阿婆一个人在收稻谷,眼看稻谷就要被大雨淋湿了,毛泽东赶快帮着毛四阿婆收稻谷。他收完阿婆家的稻谷,自己家的稻谷早被淋湿了,结果回去后被父亲叱骂了一顿。
毛泽东宁愿自己家的稻谷被淋湿,也不要让他人家的稻谷被淋湿。这类关心穷苦人的品质多么高尚!,我以后一定处处以毛泽东为榜样,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少年。
到了毛泽东18岁的时候他考上了长沙专门为韶山所建的一所学校,并在那是为了颠覆清王朝的决心鼓动同学们剪掉了辫子。又过了几年毛泽东又去当了兵,没过半年又回来了。毛泽东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在私塾里就四周借书看,到了长沙还是在图书馆一看就是好长时间。不久毛泽东入了新成立的“新民学会”并是“一师”学友会“文牍”。不久其中的会员之一罗章龙赴日本学习。这是毛泽东特写七言古诗为罗章龙送行。
这就是毛泽东毛主席的少年时光,那时贫困与现代社会相比,毛主席从一个小山村,从不识字到了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站了起来,建立了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站稳了脚。啊,让我们学习毛主席那勤学好读的良好品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