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健康小常识
导语: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人群也急剧增加。所谓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想上,情感上和行动上,产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和现象。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心理健康小常识,希望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小常识1
一、心里健康常识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适应良好。
3、情绪稳定、意志正常。
4、良好的自我意识。
5、有良好的人格。
6、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延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
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常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潜力强,善于与他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理情绪的潜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
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费劲。若主动调理或透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忙,就会消除或减缓心理问题,逐渐恢复常态。
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保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医治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三)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
2、学习问题。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中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
3、恋爱与性心理问题。中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点,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4、性情与情绪问题。性情障碍是中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构成与成长经历有关,缘由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托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5、神经症问题。长时间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逼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6、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中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优化个性的关键是甚么?
优化个性的基础是丰富和充实自己,途径是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习惯,土壤是融入大众,关键是掌控适度。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对自己和生活的世界有用心的看法。与他人有密切的关系和对人信任。有时间冷静地独处和检讨。在社会性、智力和职业的各种技能方面获得成功。接触新思想、新知识和与有独特见解的人交往。找出能充分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有兴趣爱好。常常提高独立的程度,减少对他人的依托。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关爱他人,支持和扶助他人。
(五)中学生应掌握哪些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
1、微笑,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功。
2、聆听是沟通的一半。
3、感激,是真情的回报。
4、赞美,一种恳切的自然的情感流露,是每一个人的心理需求。
5、认同是沟通的切入点。
(六)一个人成绩动机的强和弱有哪些特点?
成绩动机强者的心理行动是:
1、工作效力高,能科学地运筹时间,不轻易浪费时间,珍惜时间。
2、能捉住机遇,创造机遇,取得成功。
3、乐意选取有难度有掌控的目标。对人人都能取胜的目标不屑为之。
4、有冒险精神,对学习工作全力以赴,为了成功能束缚自己的行动,期望得到公正的评价。
5、在失败眼前不低头,乐观地对待挫折,对未来充满信心,对成功有自豪感。
成绩动机弱者的心理行动是:
1、做事没计划没效力,得过且过,拖拉,懒惰。
2、在失败眼前,怨天尤人,不肯承认自己的主观努力不够。
3、不乞求成功,没有明确地目标,不敢冒险。从众心理强。同时也期望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喜欢选取最容易或最难的目标,以延续自信。当任务最难时,一旦失败,即可找到借口,以延续自尊心不受伤害。
4、对机遇不敏感,机遇到来也会丢失。
(七)挫折心理的自我调适方法有哪些?
1、下降目标的难度,重新审视目标和调剂行动。
2、对压力主动进攻或减缓,即应用有效方法对压力进行管理。
3、主动寻求社会支持,调理懊丧等不良知态。
(八)甚么是恋爱?健康的恋爱心理包括哪些要素?
恋爱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给男女之爱下的定义是:“恋爱是一种与异性接近的愿望。是一种欲求两人合而为一的冲动。”
健康的恋爱心理包括以下四个要素:恋爱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志同道合、同舟共济的毕生伴侣。恋爱的双方要寻求思想感情的一致。恋人之间尽可能做到心理相容。恋爱进程中要有健康的理智感。
(九)网络综合症的表现及自我调适方法是甚么?网络综合症也称:“互联网痴癖症”,其表现是:无控制地上网、不上网时情绪低落、无愉快无兴趣。生物钟紊乱、食欲降落、思惟缓慢。不愿与人交往等。
自我调适的方法主要是:早发现早控制、理智上网、完善自我、科学用脑等。
二、延续心理健康的小诀窍
(一)心灵减压12招
1、世上没有完善,乃至缺少公正,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要计较结果。
2、作错了事安慰自己“谁都有出错的时候”,以便继续工作。
3、对小事不去计较,装胡涂最好。
4、车到山前必有路,本日很快就会过去。
5、与人为善,不要怀恨在心。
6、不要惧怕应对自己的潜力有限,学会适当地说“不”。
7、听音乐浏览书报是增长知识和乐趣的最好办法。
8、给久未联系的朋友写封信,吐露自己的感受。
9、开怀大笑,进行宣泄。
10、延续沉默有助于降压。
11、在无人处大声喊叫或大哭。
12、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找出恰当的解决办法。
(二)自我心理平衡术
1、自嘲法。生活中当遇到一些为难或难堪的场合时,若一味抱怨和回避常常会使自己的心态愈来愈坏。无妨自己调侃一下自己,透过自我贬抑而达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使心理到达一种高层次的平衡。
2、移情法。它是宣泄调理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对文化水平较高,情感体验较为丰富的中学生们来讲,校园感情是他们中学生活中重要的一课。
3、闲谈法。闲谈对心理调适起很大功效。它可减缓紧张消除隔膜表达温情躲避碰撞化解怨气宣泄怒火。
4、遗忘法。现实中很多人整天生活在对往事的痛苦回想中,反复品味旧时遭到的挫折,堕入恶性循环中,使心理越发不平衡。因此务必学会遗忘,这是对痛苦的摆脱。能使身心取得宽慰,从而激起出新的气力,人性得到了升华。
5、哭泣法。我们当放弃有泪不轻弹的传统戒条,让自己随情绪波动而哭泣。哭能令人产生有益的激素,令人体更加调和反应。
6、鼓励法。要走出逐日“低沉—后悔”的心理不平衡怪圈,给自己确立一个值得去寻求的目标。出去找个朋友开怀一下踏踏实实干点活发笔小财参加一个培训使自己的精力集中起来等。有了成功的经验和自信,我们就可以再选取更高的目标鼓励自己。
心理健康小常识2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末甚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但是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延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用心的丰富状态。不单单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力及快乐的适应状态。不单单是要有效力,也不单单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理解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有。心理健康的人应能延续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动和愉快的气质"。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有以下品质:
(1)对现实具有有效力的知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3)既能悦纳本身,也能悦纳他人。
(4)在环境中能延续独立,欣赏宁静。
(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
(6)对平常事物,乃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常常延续兴趣。
(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
(9)能承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动调和、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贴合年龄。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增强与保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好处。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根据对比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必须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到达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初期诊断与初期医治.
心理健康包括: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动。
善于调和与控制情绪,心情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常常延续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情绪,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期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健康的意志有以下特点:目的明确公道,自觉性高;善于分析状态,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潜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欲望、动机、情绪和行动,不放纵任性。
人际关系和谐
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延续独立而完全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骄不躁。三是能客观评价他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用心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延续人格的完全和健康
心理健康的终究目标是延续人格的完全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全健康的主要标志是:
①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点与偏差。
②具有苏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③以用心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安排自己的行动。
④有相对完全统一的心理特点。
心理行动贴合年龄特点
一个人的心理行动常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点,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期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产生着史无前例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愈来愈宝贵,人愈来愈为效益所趋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愈来愈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愈来愈多,处理奥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一个人所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愈来愈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愈来愈显著。
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纷复杂和扑朔迷离的大环境里,就要求人务必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期与社会的要求。此刻人们已开始意想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愈来愈关注自己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友的心理健康状态。
此刻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潜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延续人格的完全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延续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大众利益的条件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人是自然万物的灵长,是自然的杰作。人有极高的潜能。我们人人都具有象体育运动员邓亚萍、郎平那样的灵敏准确的感觉与反应,那样的承受潜力。象小品喜剧演员赵本山、洛桑那样的充满着极大的活力与幽默。象电视节目主持人王雪纯、大专辩论会上优秀的辩手那样流畅的语言潜力。象思想家孔子、科学家爱因斯坦那样的思辨潜力。象文学家郭沫若那样的想象潜力。象能记住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数的人那样的记忆潜力。象恋爱中的少男少女那样的精神涣发、乐观。象健康教练马华那样的健美。象登上珠穆郎玛峰的运动员那样的毅力。象百岁长寿老人那样健康,无病。象生活中的李兰文那样服装整洁。象慈父、慈母对待子女那样是建设性的、是善的。
人本来能够是无压抑的人,是不受其内在的压抑驱使而自我决定其行动的人。如果他想饮酒就喝,并且喝的有滋有味。他其实不是务必常常饮酒,不饮酒就难受的人。也不是不能饮酒的人,一饮酒就难受的人。
人本来能够是心想事成的人,是应付自若的人。他没有犹豫,立刻能够决断。他每言行都是理智高效的。是用一只手也能够克服世界的人。如果他想考大学就可以一心一意地温习,考上大学,并且能考上一个名牌大学……
我们每个人本应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于我们在生命历程中所遭到的心理伤害。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其实其实不在人的最好状态,只是处于人的最好状态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我们实际离自然赋予我们的潜力有很大的差距。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安息药渡日,长时间在苦闷失望中挣扎、煎熬,乃至走向自杀的死路。有许多人整天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法。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乃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困。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和谐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让我们应用心理科学延续我们自己和亲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较好的身心状态工作、生活,享受人生。
心理健康小常识3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愿望。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能调和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心理健康者常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完全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终究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全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全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情和理想、信心、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心理行动符合年龄特点。一个人的心理行动常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点,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状态的等级:
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辨别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很多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简捷的评价方法。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态三方面分析:
①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②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调和,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③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本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2、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提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态(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发。它的特点是:
①时间短暂—此状态延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之内能得到减缓。
②侵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平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辞汇。
③能自已调剂—此状态者大部份通过自我调剂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文娱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良。小部份人若长时间得不到减缓可能构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这小部份人应当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剂。
3、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故意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畏缩或偏离。它的特点是:
①不调和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畏缩);儿童出现成人行动(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②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常常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惟、信维及动作行动),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③侵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如:社交焦虑考(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③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份不能通过自我调剂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生的指点是必须的。
4、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发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惟、情感、动作行动、意志)并伴随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
①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惟判断上的失误,思惟敏捷性的降落,记忆力降落,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少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动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畏缩行动等),意志消退等等。
②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发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血汗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③侵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委曲完成其社会功能,缺少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其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④需心理医生的医治—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本身调剂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医治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医治一般采取心理医治和药物医治相结合的综合医治手段。在医治初期通过情绪调理药物快速调剂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医治消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到达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