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间是等人的,时间等你,也等我,等全球的生灵。时间等在你之前,等在你以后;等在显意识,等在无意识;等在有限,等在无穷。当你旅行时,看到车站的老式挂钟,钟摆就是你的脚步;当你在睡梦中,流走的一分一秒也在显示你的呼吸;当你写作时,纸页上的文字是你生命的韵律。那时的时间,都是你。
从小就听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对人们来讲,自是要争分夺秒。花在某件事上的时间越多,事情不一定做得完善,但最少没有浪费时间,这也是一种收获。所以鲁迅说:不浪费时间,就是延永生命。
正确使用时间,和年龄无关。就如苏洵在27岁那年,本来他像平常一样随手翻书阅览,无意中看见一篇古人爱惜时间、刻苦攻读的故事。他被震动了,他不止一遍地读,每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收获,不由得心中发出感叹:时光无情地飞逝,自己已快到而立之年了,虽然写过一些文章,却都是些平庸之作,没有甚么大的建树。他想:现在不努力,还要等到甚么时候啊!从此,苏洵开始奋发苦读。一年过去了,他有所进步,参与录取秀才和进士考试,但很惋惜都名落孙山。他特别难过,但没有灰心丧气,决心重新振作起来。
他开始反思之前,发现努力不够,他奋起追逐时间。他改变常态,不是在家闭门苦读,就是奔走四方求师访友,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从此以后他只问付出,不问收获,经过20年的奋斗,苏洵已浏览了大量的书籍,既精通五经和诸子百家学说,又对古今是非成败的道理进行探讨,使自己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干,写起文章来是下笔顷刻数千言。更写出来使人惊叹的千古名篇《六国论》。他努力学习的同时,也不忘对两名儿子苏轼和苏辙的教育,使得两位儿子获得了比他更大的成绩,历史上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此时,他的人生告知我们,只要勤奋好学,时间会给你想要的,时间真的会等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有这样一段鼓励了无数人的名句: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这生命,人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想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由于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至于由于过去的碌碌无为而惭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全部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16岁在战役中不幸身负重伤,23岁双目失明,25岁身体瘫痪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写出来的。他从小好学,有着强烈求知欲。不管是在艰苦的劳作中,还是紧张的战役中,他都想方设法找来书籍认真浏览、做笔记,记录劳作中、战役中的所见所闻。当他写小说时候,已双目失明,他未配备助手,妻子因工作关系早出晚归。他写作时只好借助刻字板,弯着身子用手摸字,有时一摸就是几个小时,躯体几近不能动弹,但他从未想过放弃,独立完成了小说的开篇。
后来,母亲与mm前往莫斯科与他团圆,他开始口述著书。每天,他不但要记住作品的整体脉络,将构思形象化、细节化,还不能遗忘所写的句子及所用的词语。他通常在深夜里文思敏捷,成功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文字喷涌而出,为了捉住转眼即逝的灵感,他彻夜不眠,反复吟咏脑海中的珍贵片断。天亮了,再把精雕细琢的小说的每一个句子让mm记录下来。他虽然饱受病痛折磨,但从未浪费一点时间。在体能严重衰竭的情况下,他执意要将这部描述自己这代人命运的小说留传后世。虽然他去世时仅32岁,但他已经是闻名全球的作家。他更加知道: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完善地诠释了成功是和你从前所准备的、所破坏的、所期待的都在造因,所谓关键时刻,还是时间做出阶段性的总结。
耳熟能详的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在满园弥漫的沉寂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他20岁瘫痪,曾有10年的时间没法理解命运的安排,觉得自己的生命是一场冤案,要为这场冤案翻案,也曾想到过用自杀的方式抗议,但后来悟出这是最无聊的方式。因而只有接受苦难。但是接受以后,翻案还是必要的,关键是用何种方式翻案,他开始正确面对苦难,去思考,从苦难中得到启示。从那以后,深知时间就如孔子说的:逝者如此夫,不舍昼夜。
对疾病缠身的他,他视时间如生命。即便在三天一次透析中,只能委曲挤出一天时间来写作,他也锲而不舍。这样的写作像是一个时钟的齿轮运动,把个体的生命都逐一投射到时间当中,争分夺秒是为了看见自己的身影他顽强地在生命的虚空中写出了《病隙碎笔》。与疾病抗争,与时间赛跑,锲而不舍地写作,这其实不意味着有多少时间被节俭出来,而是激起出时间的能量,时间的长度没变,但质量和密度产生奔腾。
苏洵、奥斯特洛夫斯基、史铁生的故事告知我们:时间是等人的,时间就是你,你就是时间。短短几十年,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一生的时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