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甜言蜜语 > 正文

乡村四月古诗

发布时间:2021-04-13

乡村四月古诗

乡村四月古诗1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蚕桑、了”等字词。

2.指点学生入情入地步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浏览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酷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捉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用具: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描述春季的诗句;

2、多媒体装备。

教学进程:

一、旧诗导入,弄懂诗题,知作者

1.师:(满含深情地说)同学们,我国是诗的王国,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的诗篇,他们犹如午夜的银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为之自豪。现在就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哪些是描述田园风光的?(谁能大胆读)

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田园风光,感受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

师:齐读。再读,读准字音。读了这四个字,你读到了甚么? 师:这是一首描述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善于作田园诗。

二、学生字,读古诗,找出两个多音字。

三、学习古诗

1、温习学习古诗:知 诗 人,读 诗 文,解 诗 意,入 诗 境,悟 诗 情

2、师范读(用二二三的情势读)

3、自读,指名朗诵,齐读。

4、四人小组合作,借助注释了解每句诗的意思。

5、汇报

(1)品读景美品读美景。

1.但刚才同学们说的只是乡村四月大概的轮廓,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知老师,在诗中,你看到了甚么?听到了甚么?把你们的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举起来。

2.老师随着学生写的词语,问:你看到?你听到?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白川 子规烟雨

3.引导:

(1)很多人写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

a 如果学生都只写了“山原”/“山”等时——

师导: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甚么不同?那是怎样的山原啊?

如果学生中有写“山原”,也有写“绿遍山原”的时候——师导:(问写“绿遍山原”的学生)为什么你要把“绿遍”写进去?你写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山原?

b 辐射:这是他看到的山原,你们看到的山原是怎样的山原?用笔在“山原”前面加个词,写出你想象到的怎样的山原。(发问3、4个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表现绿,必要时,老师可以示范一句。)

翠绿翠绿的山原绿得淋漓尽致的山原漫山遍野都是绿的山原??

c 渲染:多美的绿遍山原,它与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2)烟雨

过渡: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雨里,谁能说说这又是怎样的雨啊?蒙蒙细雨??

渲染:像轻烟般的细雨笼罩着水田和山原如诗如画如仙境。

(3)子规

过渡: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风景中,还听到了??那是怎样的鸟叫声啊?

4.回到整体。

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美好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讲说?

你们很不简单,这十四个字你们说出了一大串,说得太美了。

我们千言万语道不尽的正是诗人的十四个字啊!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不再是几个字了,它变成美若仙境的画卷,让人置身一种美好的境地中,这就是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类美的感觉,一起品味这两句诗吧。

板书:景美

(2)品读人勤。

过渡: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非常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甚么呢?

1.读后两句诗,问:他们在忙些甚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2.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的必修课,这是多么勤劳的村民啊,读出感觉。

3.问: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是那些词告知你的:(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甚么人多(忙人多)

4.想象他们在忙些甚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5.质疑:诗人为何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得了,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涵蓄,化繁为简,哪一个更妙?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6.从“才了??又??”你感遭到了甚么(繁忙)

7.是啊,简单的3个字写出了一片繁忙的景象,写出村民勤劳的形象.板书:人勤

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歌的忙也写进去,比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

8.鼓励学生作诗。

如果不说乡村四月,而是说我们的校园生活,大家能否也作几句诗?如每到六月我们都忙着做甚么?那我就以“校园六月闲人少”为前一句,下一句怎样用“才了??又??”接读诗。

五、感悟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的内容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加这里勤劳繁忙的人们而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类陶醉之情、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古诗。(播放音乐)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因而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请读出陶醉之情。生:(一生读出陶醉之情)。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繁忙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因而你大笔一挥怅然作诗《乡村四月》。请读出敬佩之情。生(一生读出敬佩之情)。

师:同学们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赞美这里勤劳繁忙的人们??因而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

乡村四月古诗2

乡村四月

作者:翁卷

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

山陵、田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茏。稻田里的色采与天光交相照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侧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独有的风景勾画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采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田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田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弥漫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当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述初夏时节江南京大学地的风景,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特别富有境地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繁忙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繁忙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宛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当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述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拓展:翁卷简介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工诗,为“永嘉四灵”之一。曾领乡荐(《四库提要》作“尝登淳佑癸卯乡荐”,《乐清县志》承此,而近人以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个甲子。衡诸翁卷生平,前者过早,后者过尽,疑都不确),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有《四岩集》,《苇碧轩集》。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

乡村四月古诗3

乡村的四月是我心中最美的季节,农耕繁忙,充满生机。山陵和田野一片绿色,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空气中都充满着绿色的气味,到处都显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绿色的田野上河渠纵横交错,池水映着天空的光辉,出现一道道白茫茫的水光,水天一线,天水一色。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这细雨给山川和田野笼罩了一层薄纱,让大地充满了神秘气味。杜鹃鸟在雨中不停地叫着,恍如在对这江南京大学地的美景发出由衷的赞叹。

这么美好的风景却没有几个人驻足欣赏。人们都在忙着农事,刚刚采完桑叶养下了蚕宝宝,在蚕宝宝吃桑叶的沙沙声中,就又去忙着插秧了。映着山川白云的水池中,人们忙的不亦乐乎。有的人穿着靴子,有的人光着脚丫,在稻田里不停地穿梭。有的人把培养好的稻苗捆起来,有的人把捆好的稻苗挑到水池里。插秧的人们戴着草帽,弯着腰,裤管高高挽起,绿色的稻苗被他们粗糙的两指插进泥土里。一块块白色的水池逐步被一片片碧绿代替。嫩绿的稻苗,横成行,竖成列,生机勃勃,饱含着劳动人民的希望。

这是一幅画,这幅画的名字叫“乡村四月”。

附原诗: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