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甜言蜜语 > 正文

感悟生活的文章

发布时间:2021-03-15

感悟生活的文章

感悟生活的文章

完善与残缺

朋友搬进了新居,数位好友齐聚,贺其乔迁之喜。

主人不俗,晓得享受生活,虽不富裕,屋子却布置得简单而富有情趣。阳台很宽阔,悬挂着几盆花花草草,红绿相间,疏密有致,使人赏心悦目。

我们在春日的艳阳下,涣散地坐着,随便地吃着水果,喝着饮料,眺望远处的高楼,近处的鲜花和草坪,谈论着轻松的话题,时空好象静止了,没有人愿意打破这份难得的温馨。

“嘿!你们看出来没有,这几盆花草有真有假。”一名仔细的女士说。

“我怎样没有看出来呢?”有人反问道。

“不用手摸,不用鼻子闻,谁能在五米之外准确的指出真假,我就送给谁一盆郁金香。”主人有些得意地说。

因而大家都开始仔细地视察起来。我是植物盲,奇怪,不管我怎样努力,也记不住各种花草树木的名字,更辨别不清品种的好坏,喜欢观赏植物,却总是说不出所以然来。我只知道那些能够令我赏心悦目的就一定是好植物,一文钱不值的野草,有时候比标价几千元的奇树异草更令我动心。

眼前的几个盆栽,都长得很茂盛,看起来个个碧绿如玉,青翠欲滴。花儿,也开得有声有色,汪洋恣意。猛然看去,的确难辨真假。可是看着看着,感觉出来了。我发现有三盆花模糊能够找到枯萎的残叶,有的叶片上还有淡淡的焦黄,显示出新陈代谢和风雨侵袭的痕迹。可是另外两盆,绿得艳丽,红得灿烂,没有一片过剩的赘叶,没有一丝杂草,更没有一根枯藤。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精心制造的结果,它们显得完善无缺。看着它们,我那轻盈的心荡起了一阵涟漪,仿佛这完善的东西远不如那些夹杂着残枝败叶的新绿更令我愉快。

我曾去过的一个美国国家级沼泽森林公园。时值枯水季节,我们很荣幸,可以沿着小径一直走进沼泽森林的深处,那时候,大自然的魅力深深地震憾了我。举目望去,一株株笔挺挺立的参天大树,伟伟煌煌地一直蔓延到天地的尽头,间或有几株不知什么时候被风吹倒的树木歪在地上,有的渐渐风化了,长满了绿苔,松鼠和一些小动物们用它做窝,嬉戏其间,别有一番情趣。我想,如果没有这些倒掉的残木,没有良莠不齐一蓬一蓬的灌木从,只有整齐划一的栋梁之材,这原始森林就会逊色多了。

世界上万事万物又未尝不是如此呢。太完善就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儿童的可爱,在于他们的天真和稚气,虽然他们常常摔交,需要人掺扶。(人生感悟 )青年人的优点,在于他们敢冲敢闯,在于他们的蓬勃和生气,哪怕他们常常会犯各种各样的毛病。由于有了他们,世界才显得生气勃勃,一片生机。

其实,人生的意义,就孕育在这于艰巨困苦搏斗当中。长城的雄伟壮丽,在于它不惜蜿蜒曲折,艰巨跋涉于丛山峻岭当中。长江的气势恢宏,在于它历尽艰辛,绕过无数激流险滩,绝不动摇地奔腾咆哮,滚滚向东而去。没有荆棘丛生的杂木和小草,就没有长满参天大树的原始森林。没有艰巨困苦,就不是完全的人生。一生没有受过挫折的人,是一个活得苍白乏味,活得最没意思的人。

“那盆没有枯叶的花是假的,虽然它看起来更艳丽,更完善无缺,但是我还是喜欢真的。”有人打断了我的思绪。

看来,我的悟性实在太差,我所想到的,只不过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事实,一个非常浅显随处可见的道理。

痛苦地成长

被逐出伊甸园,就是永久地放逐,我们不再能回头,再也没法重返乐园。归途已被天使和炽热的利剑阻止。

我们不能回头,我们只能前进。

想回到伊甸园就像试图回到母亲的子宫,回到婴儿期一样,根本没法实现。归途已断,我们不能回到母亲的子宫或婴儿时期,所以我们必须长大。我们只能向前,穿越人生的沙漠,痛苦地走过炽热而荒芜的大地,渐进达至更深入的意识层面。

这是一个严重的事实,由于大量的人类精神问题,包括吸毒嗑药等,均源自于返回伊甸园的企图。在鸡尾酒会上,我们会喝上一杯酒,借此削弱我们的自我意识,消除羞涩。难道不是这样的吗?适当的酒精、大麻、可卡因或其化合物,能让我们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内,暂时找回已失去的、与宇宙融为一体的感觉,再一次重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时的温暖和亦真亦幻的感觉。

但是,这类重温决不会延续太久,其代价通常也让人难以承受。正如神话所说,许多人望而生畏,我们的确不能够重返伊甸园了,我们必须径直向前穿过沙漠。这是个艰巨而痛苦的旅程,他们找到一个看似安全的地方,刨出一个沙坑,呆在那儿止步不前,根本不愿再去穿越那使人痛苦的、遍及神仙掌、荆棘和砾石的沙漠。

虽然多数人都听说过富兰克林的名言:“惟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但真正能践行的人却很少,横穿沙漠的痛苦让他们难以忍耐,因而都早早中断了这一旅程。

疾病不单单是生理上的失调,它也能够表现为心理上的谢绝成长。而这类心理失调完全可以通过心智的成长而加以调理。那些在生活中早早就停止了学习和成长,谢绝改变而故步自封的人们,常常会堕入那种被称作“第二童年”的境况。他们变得怨言满腹、吹毛求疵并且以自我为中心。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二童年”期,而是他们“第一童年”的延续,陈腐而脆弱的成年粉饰下,暴露出的是潜伏的情感上的孩子气。

心理医生都知道,很多外表已成年的人,实际上内心还是个情绪化的孩子,他们是情感上的孩子裹在成人的衣装下徘徊。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其实不是由于来找我们医治的人不及常人成熟。正相反,那些渴望成长而来做心理医治的人,恰正是想摆脱幼稚和孩子气的人,他们只不过一时还没有找到前途而已。说实话,这类人为数不多。至于其他的人,则谢绝去想如何成长,也许这就是他们特别讨厌谈论关于变老话题的缘由。

记得1980年1月,在我写完《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后不久,在华盛顿特区,我包了一辆出租车去很多电台和电视台做节目。走了几家后,出租车司机问我:“嗨,伙计,你是干啥的?”

我告知他,我正在推行一本书。他问:“说甚么的?”

因而我对他谈了一些关于心理学和信仰的大道理。大约半分钟后他发表了看法:“啊哈,听起来好像人生的许多屁事还真有可能兜得拢!”

虽然他是个粗人,但却有洞察事物的天赋。因而在做下一个电视访谈节目时,我问编辑能不能说说这个事。

他们说不行。想必他们是忌讳那句脏话,我提出可以用“空话”之类的词代替它,可他们还是说不行。

人们就是不愿意谈论真实的成熟,由于它太使人痛苦了。

一个成熟的人一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痛苦,没承受过太多痛苦的人一定不会成熟。承受痛苦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任何人都不能躲避。回避痛苦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本源,由于人人都有回避痛苦的偏向,我们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心理疾病。心理大师荣格说:“回避人生的痛苦,你就会得神经官能症”。很多人为回避痛苦正遭受着神经官能症的折磨,值得庆幸的是,许多人也能安然面对,及时寻求心理医治,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正常的痛苦。人生的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当责任、勇于面对困难,你就可以超出自我,让自己的心灵变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