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甜言蜜语 > 正文

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

发布时间:2021-03-09

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

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

人生旅途,山重水复,曲折挫折,在所难免。智者如水,智者长乐。普通人做事情太容易想固然,他的做法总显得过于用力,在普通人的头脑里,仿佛靠决心和勇气即可到达任何目的。面对凄风苦雨,有人仰天长叹,有人颓唐畏缩,惟智者不惧怕,不躲避,含笑面对。《愚公移山》是上初中的时候就学过的了。近日闲来无事,又重读了两遍,觉得用大智若愚来评价愚公再适合不过了。事实上,愚公到了九十高龄才决定移山,是他几十年来策划的一个计谋。愚公几十年来一直在琢磨天帝的脾气,终究在垂暮之年摸准了天帝的脾气,知道天帝会被甚么样的情形所感动,所以就策划出一幕专为天帝而设计的“移山”大戏,从而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他“搬山”的梦想。经历一次磨难,深入一次领悟,增加一份明智。机遇和等待的重要是由于它属于自然的规律,人只能借助而很难创造。因此,总是标出锐气的人,就没有认识这类规律,客观现实便会很容易地摧毁一个锐者。

生活之所以丰富多变,多是由于有这个空间。人生活在一个空间里,既然是空间,就有上下左右。空间里的上下左右存有没有数个空隙,人走好运或是背运,都想沿着一种‘缝隙’在运行。大智慧的人一般都没有这类锐气,由于他们知道,刀磨得过于锋利,刀刃很快就会翻卷而失去作用。他们晓得世间任何事情的构成,自己只是其中之一,而不是全部。一个智者总是斟酌周围的事物,而锐者多斟酌的是自己。我们处在一个愈来愈开放的时期,人人争先恐后地显才露能,人人梦想着出人头地、扬名立万。在这大好情势下,如果你也耐不住孤单,处处显山露水,争着夸耀自己,想尽办法成为他人妒羡的目标,那末,在你的虚荣心不断得到满足的时候,你就离失败愈来愈近了。过激的人比平常人首先遭到挫折;一个火暴性情的人总要比其他人吃很多亏;一个满身锐气的人,总是比其他人更容易垮下来。大智者历来不显出气力,因此他也从不会由于气力的反馈而被击倒,也从不会由于气力的碰撞而落入圈套。大智慧的人不管多么年轻都是生活的老者。大智者不管怎样不动,都能促进其事物的成功或发展。这是由于他的柔性和余地中潜藏着足够的变通。“怎样都可以”才是至高无尚的,而不是非要怎样才行。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你很难见到他有甚么锋利的地方,由于大智者历来不以大刀阔斧慷慨激昂表现自己,也历来不刻意显示自己有强大的气力,因此他也不会由于强大气力的反作用力而被击倒。

所谓智者不锐,是说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你很难见到他有甚么锋利的地方,由于一个真实的智者是不会轻易去做那些过激的事情的。有智慧有才能的人,不夸耀自己,外表给人以很愚笨的感觉。三国时,杨修可以说是才华横溢,假设他能“笨”一些,至于被处斩吗?在空城下,司马仲达若能“胡涂”点,何愁他孔明不束手待毙。智者做事,或在生活中处理问题,偏执一面的时候是很少见的。仿佛总是起到一种化合物的作用。化合其他,也化合自己,使事情尽可能彼此柔和。因而很多人看不出智者有甚么大智慧或高明的地方。他们常常保持缄默,不显山不显水,永久站在最低点仰视他人,俯瞰自己。他们是最谦虚的,是随和的。貌似普通,随大流;而绝不寻求个性,犹如大海般的深沉和不可及。只有毫无知识和没头脑的人材会夸夸其谈,口无遮拦。这类人想通过侃侃而谈来打发自己的无聊同时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干,结果恰恰相反。智者的不声不响也就在很多时候显出了软弱和没有气力。智者为人,心平气和,遇乱不惧,得宠不惊,受辱不躁。智者处事,含而不露,隐而不显,自自然然,平平淡淡,实实在在,普普统统,从从容容,看透而不说透,知根而不亮底。大智若愚,此之谓也!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一个真实的智者,他绝不会夸夸其谈以显示自己的高明和睿智。有智慧的人是不会随意高谈阔论的。宋朝大文豪苏轼道:“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是人生的至高境地,是混浑沌沌与天地一体,秉持天地间的灵气,为造物主所庇护。明朝学士吕坤在《呻吟语》中说:“笨拙的人,他人会讥笑他;聪明的人,他人会怀疑他。只有既聪明而看起来又愚笨的人,才是真实的智者。大智若愚者,通常为一些得道高人,他们永久似睡非睡,对甚么事都不感兴趣,态度总是淡淡的、傻傻的,一幅与世无争的模样。他们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身居闹市,仍心凉如镜。就算身居官场商界,仍能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一切功名利禄,他们拿得起,放得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语大都是古人对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智慧的结晶。不图虚名是树的性情。而人的复杂正是为虚名所累还如:树怕拔高,人不怕拔高,树拔高一寸,会死。“一棵树,固然是一本书,再往深处探究,但更像一个人。树和树相处,天空很高,大家一齐向上生长,人和人相处,地盘有限,难免就要磕磕碰碰。因此,读树以后,再来读人的话,就会晓得老人再老,也不能因年纪的包袱,而猖狂跋扈,一样,具有优势的新一代,只有在蓝天白云的上升空间里,才能大展雄图。有些人总爱自作聪明,总怕被人当作傻瓜,常常上演一幕幕作茧自缚、自掘坟墓的悲剧。人这本书,没有树这本书厚实,但是,树这本书,却没有人这本书复杂,这就是人和树的不同处。树绝对是个伟大的智者,树的厚实,是由于根扎得深,扎得稳,在不断长高、长粗的同时,亦在不停地延伸向下的深度、围度。“惟恐人不知”,这是人的性情。结果呢,树“年年常绿,岁岁更新”;人,不管显赫、低微,终究都有老病死亡,“伸腿瞪眼,退出舞台的那一刻”。通览人生,放眼历史,做人该有怎样的决定?太庙里的古树不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吗?树的厚实,不在地面上袒露的伟岸、挺立,而在深藏不露的“一圈圈深深浅浅的岁月隐蔽”中。这些人可能会一招得逞,一时得势,但玩的终究是小聪明,是大愚若智。人的历史,是一本可读的书,树的历史,也是一本可读的书。

一个晓得留有余地并充分利用余地的人,最有可能成为成功者。反之,一个倔强单纯爱钻牛角尖的人,常常最容易失败。大智者虽然看似不强大,却能促进事物的成功或发展,这是由于他的柔性中潜藏着足够的变通。“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水有至柔的一面,以柔克刚,所向披靡。真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或许就是英雄很难过“柔情似水”这一个槛吧!古语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智者的智慧是由于他的柔性中潜藏着足够的变通。智者满足,不做非分之想,用不着催眉折腰,更没必要溜须拍马。所以智者大都活得轻松萧洒,自由自在,有一份自主的人格和一份悠然自得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