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大心态感悟
1、平常心——对四周所产生的事情的一种心态。是具有一定修养才可常常持有的,它属于维系毕生的“处世哲学”。说到底,不过是我们在平常生活中处理四周事情的一种心态。平常心应当是一种“无为、无争、满足”等观念的会合而已。
人都不免会流于世俗,关键在于,是不是能够时时自省,不丧失自我的真性。当代有一种拜金主义,以金钱来衡量一切。仿佛除金钱以外,就再也没有甚么东西作为判定价值的标准了。如此一来,多年构成的道德和价值观即随之产生了变化。大多数人处在迷茫、徘徊的犹豫状态中,或愤世嫉俗,怨气冲天;或怨天尤人,消极沉溺。因此,不管对待甚么事,要始终保持平常心,就会躲过“名利之剑”的伤害。
真正领悟“平常心”的意义并以此为人生准则,从中获得无穷的满足和欢乐,做一个永久幸福的人。
2、成败之心:人生不可能永久成功,也不可能没有失败,我们不能由于一时的偶有所成绩洋洋得意、自得忘形,也不能由于遭受一两次失败就垂头丧气、意志低沉。假设时刻怀着“成亦怅然败亦喜”的心态,我们就会活得更理智、更萧洒!
克服自己才是真实的成功。成功和失败是一对孪生子。
跌倒后能爬起来,就是成功。(没有失败过的人是了不得的人,但是能从其失败站起来的人,就更加了不起。)
自生自化,与人无争。(物极必反,势强必弱,这是自然的现象。知强而守弱,以柔弱胜刚强,概括了老子的人生哲学。他主张柔弱,并不是寻求柔弱本身,柔弱是其手段,刚强生存才是其目的。所谓“守弱就叫刚强”便是。老子说,“事物发展到极壮极盛之地,接下来就是朽迈了。”又说;“知道刚强的好处,而宁愿处于雌伏柔弱的地位,这样,才可以作为天下的溪壑,使众流汇注。”老子还说,要想收缩,必先使它扩大;而欲削弱它,必先使它刚强;将要废黜它,一定先是提取它;将要夺取它,一定先给予它。“回根曰静”。静就是顺任自但是无为,就是浑然不专心机,与万物一统,自生自化,由于不争,也没有人能争得过。)
一只巴掌拍不响。(高僧自隐给***说,要他们“听听一只手的声音。”说明干任何事不能只为自己的利益,要使双方获利为主旨。)
不为利益所驱,寻求生命自由。(荀子说,天表现着它的光明,地表现着它的广阔。人只有效法天地的纯粹,加强心性的培养,才能明察时势,才能立身明道,掌控自己的命运。)
穷则独善其身,自得其乐。(只要留意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自我高尚的人格,那末不管局势怎样,都可以取得生活的美满。)
诚至之心定可得到回报。(我们的生命本能本身永久不能创造奇迹,所以感动天地者乃在于生命的精神,在于心灵的至诚至信。对人们来讲,诚信本身就是一个关口。这需要抛弃很多常理的规矩,需要精神的丰富和心底意志的气力。)
无为而不为。(其实不是一味消极退避自然,而是与所有万物相联系,即万物皆备于我。)
3、贫富之心:人生本应无悲伤,满足者常乐,虽贫犹富。若保持自我的真性,不陷于贪欲和争斗,对一个悟得平常心的人来讲,即是正确而明智的决定。
不可做金钱的奴隶。(假设为了到达某个目的就不择手段,怀着不纯粹的动机来做事,必定不能得到好的结果。不管什么时候、何地都秉承一颗仁慈的心做事,即便没有得到使人满足的结果,可是也尽不会后悔。金钱只是保持生活的手段,而非目的。)
保持清静心态,不被物欲所困。(保持自我真性,不陷于贪欲和相争,也许分歧时宜,但为明智之举。《淮南子》中的因祸得福,到出了事物的相互转化之道。要求得心理***,得快乐时不自得,失运时不悲观,才称得起驾驭了生活的聪明。处于祸时不惊骇,处于福时不自得,这类因自然物理转化而得出的处世之道,即便在现代社会也是鉴戒的。)
满足人虽贫而富。(他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不如;回首看见推车者,比上不足比下余。)
凡事不可过度强求。(庄子说:“我们都太拘于常理。”所谓常理,是太拘于名、智之见和人世的俗论。古人说得好,不要改变所受的使命,不要强求事情的成功,过度就是“溢”,而“溢”是分歧于处世也不适于自处的。)
理想不应于物欲相等。(人必须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欲求,但人的道德修养和寻求应超出于物资欲看之上。要在欲看的***中坚守住自己的节操,进而一如既往地寻求更高的生活目标。)
不要做物资承德奴隶。
物之贵贱在于人的分别心。东西的价值是取决于见到它的人之判定,而不是取决于东西自己本身。歌德曾说:“以功利的眼光往看全部世界,没有任何东西是珍贵的。”森鸥文在《兴津弥五右卫门》中:“凡事以功利之念来待的话,世上就没有值得尊崇的物体了。”不能正确对待金钱与物资关系,它们就会成为腐蚀我们身心的魔物。)
智者会把贫富视为荣幸。
人生本应无悲伤。(人常常是受外界气力的影响而自寻烦恼。)
正确掌控理智与欲看的分寸。
4、淡薄之心:伴随名利而来的决不是安详和自由,而是无尽的辛劳与烦恼。只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利害得失,不管局势如何演化,都不能令人心灵遭受伤害。
感悟人生,创造生命的逍远自由。不满足的心永久没法满足。生命不该为荣
禄所羁。名利眼前,平心静气以待之。摆脱物我对峙,寻求超脱人生。珍惜生命,安然处世。淡泊自尊,但求发展。淡化名利,保持虚静心灵。看重名利只会使你一生更辛劳。命运眼前不可消极沉溺。真才实学是立身之本。仁意应是人生真理。阿谀阿谀是甜蜜的毒药。
5、幸福之心:幸福决不能以金钱和物资为标准,仁慈、正直和爱心才是真正幸福的源泉。
仁慈的人永久幸福。沟通人间真情。忘却烦恼是一种幸福。(人生感悟 )唯人生是最值得兴奋的。统筹家庭工作两者的关系。信赖是幸福源泉。醒生梦死不能算为一种境地。
6、宁静之心:顺其自然,便可得宁静,宁静而致远。现实当中能够超出纯功利的寻求,在杂乱中求静,繁纷中求无,乃是人的质朴精神的真实体现。
平常心即是道。人生如梦,亦真亦假。超然物外,顺应自然。不可迷失真实的自我。寻求真而自然的品格。以美丽的心情往工作。不沉迷于乐,不沉溺于哀。安之进命,不为环境所羁。繁忙不堪即是毁灭自我。精神生活重于一切。
7、仁爱之心:仁爱是人心的要点,也是成绩事业的基础,不管什么时候何地,只要怀仁爱之心,推仁爱之举,就会不惑不惧,进进大道。
永葆仁慈之心爱人。积极进世,力求美满人生。一心向上,使生命不断创新。仁爱之心是成绩事业的基础。以善的气力往克服现实中的恶。正确处理感情与理智的关系。和善之家必有余庆。人与人应和乐相生。
8、忍辱之心:人生有限,苦难甚多,但应始终保持坚忍、自制的精神和克服苦难的勇气,进而到达心灵的谐和与人格的伟大。
坦荡面对现实。德性高尚的人永不自卑。君子落魄,仍然奋发图强。尝尽人间苦处,才不枉“走一遭”。苦难中寻求***与伟大人格。对待非议,置若罔闻。难得胡涂,胡涂难得。以忍息怒,宽大为怀。
9、生死之心:人生在世,当安时处顺,视生死为自然,不为哀乐相困,不为外物所役。如此,生和死,就没有甚么值得深究的。
别做怕死而忘了活着的人。生与死是两种不同的精神境地。死如新陈代谢,旧往新来。从希奇的死亡到美丽的死亡。视死亡为一种积极的动力。要和死神争时间不胜败。既不贪生又不怕死,才是真实的生命观。生死无常事,理智而待之。如何看待死亡是对生命的态度。活得有价值死才成心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