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甜言蜜语 > 正文

用什么来安抚那些不安的年轻人

发布时间:2021-02-24

用什么来安抚那些不安的年轻人

用甚么来抚慰那些不安的年轻人

谁能告知我怎样活?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年》刊登了青年读者“潘晓”的来信:“有人说,时期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阔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样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很累了呀……”

2005年,“开复学生网”收到了它的第1000个问题:“开复老师:就要毕业了,回头看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由于离别,而是由于甚么都没学到……要说收获的话,就是对甚么都没有的忍受和适应。”

2010年,有年轻人在任志强发表“买不起房为何不回农村”的言论后,在微博反问:“您说的是有道理,但是我们不想就那末认命!我们向往大都市才会奋斗拼搏,您如果是我,您也会选择大城市吧?!”

青年的心是一个时期最敏感的温度计,也是一个国家最脆弱的神经。那些属于青春期的迷惘、热望与忧郁,与时期的前进、变革与激荡息息相干——每代人的青春期困惑,构成一个国家的青春期病史;每代人的青年导师形象之变,构成一个社会的精神进化史。

青年导师形象之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年历来不乏指点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以笔作枪、60年代人手一本红宝书、80年代李泽厚启蒙美学、90年代余秋雨开启“文化苦旅”……他们在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年轻时成为青春期记忆,然后又迅速在中年时剩下极淡的身影——正如我们的文明逐步只指物资文明、时期赤裸裸地被称为愿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变成急之国,也不过30年。

青年导师在解答人生问题,也在解答青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问题。经历过青年导师与政治偶像重合的年代,经历过青年导师几近空白的年代以后,到了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青年导师基本构成了三大派系,其实也是我们社会的三个缩影:

一是基于“成功动机多余”而生的成功学老师;

一是解决情感缺失问题的情感老师;

一是来自交换即时、互动的网络“@老师”。

这是成功学导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为着复制成功而来,但时期的成功却不可复制——不管是上一代人白手兴家的故事还是一夜成名的经验,对下一代人来讲都属于“时不再来”的偶遇。俞敏洪发明新东方精神,把英语变成成功学,把留学变成人生拐点,但海归回国遭受的却是低薪与失业;李阳告知你疯狂与自信是改变人生的气力,但朝他作出下跪姿式的年轻人,身上又未尝没有橡皮人的基因;刘墉教你如何靠平常心成功,但你在愿望社会,最找不着的就是平常心。

这是情感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要进行爱的教育,但最好的止痛药却是抛弃爱——放手总比保重简单:张小娴解剖男人如庖丁解牛,但女人透析男人的结果常常是成为剩女,注定看着世纪佳缘上市与《非诚勿扰》热播;彭浩翔进行《爱的地下教育》,不时奉劝女孩子“以漫天乱箭把这贱男射个稀巴烂”;庄雅婷被称为“耳光抽醒患者的恐怖医生”,但她的“聪明才干通经常使用来刻薄一切”。

这是网络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一旦过于依赖他人的智慧,自己终会丧失智慧——当女朋友深夜接前男朋友电话,你都要偷偷上网问百度知道怎样办时,互联网的“云智慧”终究让你丧失了独自思考的习惯。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唐骏学历门应了这句古训,也应了他先前说的“人一出名,最怕被人给盯上”。从余秋雨到唐骏,最近几年来我们目击了一个个老师的倒掉。

唐骏现象提出了三个问题:谁的成功可以复制;谁配当青年导师;和他们应当教导些甚么。

谁的成功可以复制

他们是压力最大的一代,也是最没方向感的一代。他们不想工作,他们谢绝加班,他们喜欢宠物甚于小孩。而现实是,他们又要工作又要加班,有时还要生孩子。年纪轻轻背上房贷,年纪轻轻没了理想。曾的飘一代沦为宅男宅女,这是可悲的!

表面上看新生代们要比先辈快乐很多,但那是虚假繁华。不管80后90后,他们在为所欲为的表象下,是某种严重的不安全感。他们被斥为最无责任感、历史感的一代,他们是史上包袱最沉重的一代。

请看看这样的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飞奔进老龄社会,愈来愈多的家庭将显现4个老年人、1对夫妇和1个孩子的“421”结构。老的仍未老去,十年后将显现“8421”结构,“养儿防老”成为空话。调查中九成80后反应没法承当养老之责。

大学生得过且过,在学校都有很强烈的挫败感,一出校门这类感觉就更强烈了。所谓理想自然就简化为公务员、房子、车子等等。想当年,改革之初,深圳一名母亲对儿子说,要再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只配做公务员。三十年后的今天,相信这位母亲不再会发出这样的议论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古人的命运方程式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还有六名七相八敬神。还有呢:九交贵人十养生。当下九交贵人要比前八个变量重要很多。或有一个舍身为你的老爸也很重要,正如牛人所言,这是一个“比爹的时期”。

传统社会是所谓先赋社会,一切皆已安排,一切皆由天定。现代社会是所谓自致社会,白手起家打天下。改革开放三十年,自致社会复又堕回到先赋社会。找工作就是比爹。

唐骏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事实上,没有人的成功可以复制。由于成功的社会背景变了,况且我和你也不是一类人。

新生代面临的大问题,不是哪一个青年导师能回答得了的。这是时期的结症,不是新生代的问题。

谁配当青年导师?

俱往矣,青年导师们!

做青年导师的条件,是言行合一。孔子徒弟三千,足可敌国,却安于游走布道。他的青年导师范儿,为万世榜样。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有王守仁的徒弟,鲁迅的徒弟,各有各范儿。

再后来,即上世纪80年代曾出现过一拨德育导师,李燕杰、曲啸、彭清一曾在改革开放前沿蛇口与当地青年辩论过一场,并引发了所谓“蛇口风波”。德育导师将“淘金者”与“创业者”对峙,认为淘金者“为了个人利益,特区不欢迎”,引发青年反感乃至当场反驳。(
)再后来,在王朔小说中,在电影《顽主》里德育导师被完全解构了。时期变了,年轻人只接受《编辑部里的故事》中“知心大姐”那样的朋友。

学生们会说,“老师,您说的英气干云,让我们热血沸腾,但一走进社会全不是那个意思”。对的,一入社会就是另外一套规则,无能为力的感受迎面而来,导师们的话总被雨打风吹去。

严格地说,失去人格气力的人不堪为人师。过往的青年导师,无不以使人敬佩的人格魅力为大旗。今天的青年导师没有范儿,他们只会兜售《成功学》及显摆殷实的银子——这便是他们的导师资本了。值此三千年未遇之变局下,青年导师又能向新世代灌输甚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年需要的青年导师,其实不过是人生旅途上的一名朋友。他不是改变时期气候的人,但他会告知你如何适应这个雨季;他不是你的指路人,但他会告知你大路边仍有羊肠小路可走;他不是大义的布道者,但他会告知你闻所未闻的人生价值——他教你常识,教你独立,教你反思;他让你不再随波逐流,让你学会自我救赎;找到他的方法和找到自我的方法如出一辙。

所以,历来就没有甚么成功人生可以复制,要改变命运只有自己摸索。马克·扎克伯格没有复制比尔·盖茨,没以谁为榜样,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校园生活搬到网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年当羡慕扎克伯格,这位Facebook的开创人,凭简单的理想就成功了。而钱,是顺带的结果。

“后喻社会”中儿子尚能教老子新技术新玩法,老子辈又能教儿子辈甚么?潜规则、厚黑学吗?若把这个世界搞得这么糟,环境污染、社会不公、腐败盛行,有何脸面教导下一代、做其导师?

这样的导师不要也罢。新生代只需要同龄群的共鸣与相互学习。韩寒说,方圆几千米都找不到一个励志故事。你只有快快让路,为年轻人腾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