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的三层楼
丰子恺先生在弘一法师圆寂以后,曾就弘一法师的一生做过这样的结论:人有三层,一层是物资,二层是精神,三层是宗教。
丰子恺先生的观点是精辟的,但多少有些狭隘,或许由于他的眼光仅仅停留在他的好朋友弘一法师的身上吧!
我们无妨这样去看待人生。
人生应当存在着三种境地,我们把它形象的比作三层楼。(励志一生 )第一层是人的物资世界,第二层是人的精神世界,第三层是人的信仰世界。
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恐怕多是物资生活,精神生活,能够走进信仰世界里的可能非圣即贤了。
人生好比三层楼,为何要这样说呢?
第一层楼,是人的物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对人类需求的基本需要也就是衣食住行,乃至身居高位,家人对他们的基本要求还是千里居官为了吃穿。因此,对无能为力的和疲倦的人,既爬不动楼梯又不想爬的人,便只能停留在为生存而奋斗,为生活而奔走当中。等到生活富足,便锦衣玉食,金屋绣榻,串串亲戚,会会朋友,喝杯小酒,搓搓麻将。或为输一斤豆腐钱争个面红耳赤,或为赢了一卷手纸钱而欣喜若狂。居住在第一层楼的居民占了大多数,小富即安,满足很乐。
第二层楼,是人的精神生活。(励志一生 )其实,居住在第一层楼的人们,在精力旺盛或能力许可时偶尔也会跑到第二层楼上玩玩,领略一下高层的精神境地,但是这些人算不得二楼居民,充其量是个精神过客。千万不要把泡泡歌厅,抱抱小姐就当作成为二层居民了。第二层的人们是感受那种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精神境地的,更加重要的是他们还要为他人创造着高尚的和高雅的快乐和精神享受。你可以直观的把它定位为知识份子、学者、艺术家等等等等。
第三层楼,是人们的信仰世界。高处不胜寒,那就是常人所难到达了。三楼居民,非圣即贤,属于领袖式的人物,最少是一种思想精神领袖式的人物。他们在二层楼的境地中不再满足,因而开始寻觅人生的贤德社会的圣道。并构成被社会认同,被智者追崇的信仰。因此,第三层楼上的人们,居高临下,常常会用他们的思想和信仰影响着社会和各个时期的主流。
世界不过就这三种人,只是我们是那种人,我们该做那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