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道歉的短信 > 正文

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农历

发布时间:2021-04-29

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农历

清明节的由来

浏览精选(1):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朝,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以后,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风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年龄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我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患,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本来随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前途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向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我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年龄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惟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眼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往事,心中有愧,立刻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但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但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因而,有人出了个主张说,不如纵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我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甚么东西。取出一看,本来是片衣衿,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赤忱,希望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经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记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成“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纵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一年这天忌讳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重的称呼,听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重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旁,作为鞭策自我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尔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十分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制止烟火来表示记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样子,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尔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前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浏览精选(2):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五、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通常为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往后及十日前十往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以后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源于商朝时期,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一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显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不管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季的污浊,迎来春季的气味,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年龄时期晋文公吊唁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步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朝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位的来历即是为记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终究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朝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以外,还展开各种文娱活动,增加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资料,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吊唁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以后就逐步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加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听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时间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品。相传这个风俗起源于年龄时期,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流亡,乃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我的肉给重耳吃,期望往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最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年龄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赏赐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示,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但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纵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必须会救母亲出来。但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十分悲痛和后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纵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制止用火,寒食一天,以记念介之推的虔诚。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统风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此刻的民族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类岁时历法来播种、收获,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以后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风俗才构成清明节的。

浏览精选(3):

清明节风俗

清明节的风俗是丰富搞笑的,除讲求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由于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避免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点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风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成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以后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单单能够促进健康,而且能够培养英勇精神,至今为人们个性是儿童所爱好。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爱好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显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远足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时间延续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向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一年三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用心展开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好处。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爱好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单单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听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听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我带来好运。

浏览精选(4):

清明节的起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以后改成清明节,寒食节用以记念年龄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之前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以后晋文公亲身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潜藏山里。文公手下纵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记念这位忠臣义上,因而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因此“清明节”的“清明”传说来自介子推给晋文公留下的这首诗:

“割肉奉君尽赤忱,希望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经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因而以后清明节变成人们祭奠和记念先人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气里,大家都不吃由火烧成的食品,而吃各种冷食,各地冷食不一样,相同的是,在节日中对逝去亲人和先人的想念——把每一年的想念分类整理,在清明节这一天抒发。

浏览精选(5):

清明诗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立刻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昼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烛炬,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整理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无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