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道歉的短信 > 正文

韩非子五蠹怎么读

发布时间:2021-04-10

韩非子五蠹怎么读

韩非子《五蠹》解读

韩非子《五蠹》中说:“古时候,人们不用努力做事就足以供养生活,人民少而财物有余,所以人民之间没有争取。现在的情况与当时不同,人民多而财物缺少,费尽劳力做事还不够供给吃用,所以会产生争取。尧统治天下的时候,生活极其简朴,现在就是一个看门人的吃穿也不会比这差。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身带领人们干活,现在虽是一个奴隶的劳动也不会比这更苦了。古人轻易地辞掉天子不做,其实不是由于他们的品德高尚,而是由于天子的权势单薄;今天的人重视争取官位,依托权门其实不是由于他们品德卑贱,而是由于当官的权势很重。所以,圣人研究社会财富的多少,斟酌权势的轻重来采取措施,因此刑罚轻不能算善良,刑法重不能算残酷,不过结合当时人情风俗行事。所以政事随着时期的发展而发展,措施也要合适已变化了的政事。”

这一段话,表现了韩非子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与时俱进”。时期在发展,人们的生活、心理、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也在产生着改变。古时候文王实施仁政使得古戎屈服,徐偃王实行仁义的统治却被楚国灭亡;舜派人手拿盾牌和大斧对着苗人舞蹈使得苗人降服,对共工氏舞蹈却会惨遭失败。因而可知,不同情况下实行一样的政策,结果却大相径庭。先人的做法在当时获得了出色的成效,但是未必适用于现今的社会。统治者应当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不同的政治政策,来使天下得到治理。

韩非子说:“孔子算是天下的圣人,修养品行,宣扬正道,可是天下喜欢他的仁、赞美他的义、并且真正信仰而服侍他的人不过七十个。真正看重仁义的人还是少数,真正实行义的人还是很难得。所以英明的君主,一定要严格履行刑罚。实施刑罚越重越好,而且不随便变更,令人们有所畏惧;国家的法令越统一越固定越好,令人们都知道。所以君主实行奖赏不随便改变,履行刑罚也不轻易赦免,对受赏的人同时赐与荣誉,对受罚的人同时给谴责,这样一来,不管品德好还是品德坏的人,都会尽气力为国家办事了。”

这段话,表现了韩非子对儒家思想的排挤。他认为用所谓的仁义思想来教育人民,只能感化一小部份人,其实不能到达使全民归顺的政治目的。而作为统治者,单纯的善良与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当将法律放在首位,依照法律治理人民,实行强权政治。只要有功的人就进行奖赏,只要有过的人就进行惩罚。人们本来就畏惧权势,再加上以法律为重的治国方针,便会规范自己的行动,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了。

韩非子严厉批评了纵横家,他认为这些游说之士只为自己谋求高官厚禄,而危害国家利益,是“五蠹”之一。为了使国家不成为战乱的牺牲品,应把重点放在整理国内的政治上面,即用法律治理国家,增加财富的积累,坚守城池。而不是听取纵横家口中那些必将亡国的连横合纵的计划。我非常赞同韩非子的观点,连横与合纵只是权宜之计,实行不好还会加速灭亡。修明内政才是使国家富强的有效策略。

韩非子在《五蠹》一篇中提到了品行与法律存在的矛盾。“一个人,由于有功劳授与他爵位,却又鄙视他做官;由于从事耕种才奖赏他,却又看不起他经营家业;由于他不肯做官才冷淡他,却又推重他不羡慕世俗名利;由于它违背了法律才给他定罪,却又称赞他英勇。该斥责的和刑罚的,履行起来如此相互矛盾,所以国家的法令遭到破坏,民众更加混乱。”在这一段话里韩非再次强调了“仁义品行之说”对治理国家酿成的阻碍,而最后提出来的“五蠹”当中的两种:儒学家和游侠实际都是这类矛盾的产物。他们依仗君主对其品行的赞美而胡作非为,扰乱政治。其实我觉得不能将罪名加在这两类人身上,问题的本源在于君主。如果君主依法治国,摒弃名声与品行的影响,完全依照刑罚来对人进行评判,那末这两种人自然会从社会上销声匿迹了。

韩非子还提及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存在的矛盾。“人民所认为的正确的计谋,总是寻求安全的利益而避开危险和贫困。前进就要被敌人杀死,退却又要受军法判罪,真是太危险了,人们怎样回避呢?他们争着去为私家服务而求免除兵役,免除兵役就能够阔别战争,阔别战争就可以安全。”“五蠹”中的“回避兵役的人”就是这类矛盾的产物。回避兵役是人们出于自己利益斟酌的正常心理,但却对国家不利。因此作为统治者,要制定法律来嘉奖耕战的人,惩罚这些回避兵役不依法行事的人。

“五蠹”中提到的最后一种人是商人和手工业者,他们通过金钱买来官爵,使自己的地位提高。韩非子认为他们助长了社会上行贿托情的风气,地位乃至高于从事耕战的人,使得社会上正直的人减少,对治理国家很不利。一样,君主也要制定惩罚措施,压低这些人的社会地位,构成国家良好的风气。

总而言之,从韩非的角度看来,治理国家首先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嘉奖与惩罚措施,以后谢绝纵横家的荒诞言论,以修明内政为主要努力方向;再次应当摒弃品行与名声,完全依照法律评判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并给予他相应的社会地位;最后要严厉的责罚那些投机取巧、扰乱社会风气的人,构成国家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