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没穷过你不会懂,你没富过你也不会懂
文/颜酱
01
先来讲个小故事吧。
从前有个穷人很穷,一个富人见他可怜,起了善心,想帮他富起来。富人送给他一头牛,嘱咐他好好的拓荒,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谁知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穷日子比之前过得还要艰巨。
这时候穷人就想:一头牛吃我家三口人的口粮,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救救急,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穷人的计划如愿以偿,只是吃了一只羊以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巨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羊。穷人想,这样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卖了买成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些,鸡蛋立刻可以赚钱,日子立便可以好转。穷人的计划又如愿履行了。
但日子并没有改变,等不到鸡生蛋,日子又艰巨了,又忍不住杀鸡吃,终究杀得只剩最后一只鸡时,穷人的理想完全幻灭。
这个故事告知我们甚么?不是救急不救穷,是贫困的本质。你不能说穷人不努力不思变,故事中的穷人一直都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日子好过一点,并做了相应的调剂,可是最后仍然没有改变贫困的缘由不单单是思惟观念的落后,更深层的缘由是他们根本没有充足的社会和经济资源把财富转化为资本,也就是说穷人的现有经济条件根本养不活那头能生财的牛,因而只好坐吃山空。
02
可是看过这个故事的你,可能还是不认可我上面所说,你或许会说穷人意志力差,已都苦了这么久了,为何不能再坚持一下?一再地向现实让步和让步,可不就是只能致使这样的结果吗?
不是只有我们这样想,有一名美国作家也是这样想的,她是一个极受欢迎的美国白人专栏作家,为了搞清楚穷人到底如何生活,她伪装穷人,混入美国底层,看自己能不能凭仗努力成功“脱贫”,以后她将这段经历写了一本书名叫《我在底层的生活》,在2001年出版。
吴太白关于此书写到:在时薪低到6⑺美元的情况下,Barbara和餐馆女接待们端盘子收桌子跑来跑去连续工作8小时。为了让顾客们按时就餐,她们只能在人少的下午吃一份热狗面包,临下班之际,芭芭拉问同事:你家在哪儿?同事说,我住胶囊旅馆。“你疯了吗!为何住旅馆!你今天的工资只够付一天的房费!”女接待像看白痴一样地看向芭芭拉:“呵呵,你以为我不想租房么?你倒是说说看,我去哪里找到押一付一,乃至押三付一的保证金?”
芭芭拉掀开底层世界的布帘,让我们看到劳动者领着按天结付的薪水,没有健康保险。为了活下去,不能不兼职两份以上的工作。即便他们努力到了极致,也没法摆脱贫困。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世界以另外一套逻辑运转,让贫困哺养贫困,让窘境自我循环。正如哈佛大学Sendhil Mullainathan的研究指出的,穷人的思惟被眼前的危机占满了,他们没有过剩的空间来斟酌长远。他们每天疲于奔命,脑海中只剩下两个问题:“今天睡哪儿”和“今天吃甚么”。因此,一切的行动和决策只为了解决今晚的一张床和一顿饭。
对基本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底层穷人来讲,很难实现你口中的改变命运。就像你对着一个快要渴死的人,你跟他说你要思考前途要努力奋斗,前面不远处就是绿洲了啊。可是你知道吗?他已快要渴死了,他没有太多力气去支持,他的欲望是不要让他走了,如果现在这里有口井,够喝多久,他就愿意在这个一无所有的沙漠里呆多久。
穷到怕的人,随意一顿饱饭,就已足够让他满足和开心好几天。
你说,以很多人的努力程度根本不到拼天赋的地步。可有些努力,本身就已是生命的馈赠了。
你没有那样穷过,你不会懂!
03
前两天听一个同事说,他的表哥北漂7年,有一个三岁多的儿子。前两年,终究和媳妇儿在北京买了一套两居室。买房的时候,找亲戚朋友借了个遍,加上公司给外地员工购房提供的低息贷款几十万和他们自己存的一部份钱,好不容易才凑齐了近200万的首付款。由于要尽快把亲戚朋友的借款还掉,所以除家里必要的平常开支,他们平日很节省,除工作餐和推脱不掉的集会应酬,几近不在外面吃饭,更谈不上甚么旅行。加上月供一万多的房贷,他们的日子过得不轻松。
同事聊起他表哥的时候,一脸不解,北京房价那末高,以他们目前的经济条件,完全可以在老家来买个大别墅了,再回来做个小生意甚么的,还能不比他们在北京过得快乐多了?他说,你看他俩现在被一个房子绑在北京了,压力那末大,还担心哪天万一丢掉工作这么多房贷又怎样办,每天一睁眼就是今天需要多少开支哪里可以省一点的日子,过着还有甚么意思?
我问同事,那你表哥有跟你说为何不回来吗?我同事无奈地笑笑,现在他是北京人了呗。我随着笑了笑,对啊,还有那末多人在北京漂着,他们多么渴望有一天也能在那个城市留下来成为北京人。你表哥一家虽然过得辛苦,可总归求仁得仁了。
你没有一颗闯荡的心,也不曾有一个能在一线城市落地生根的本事,你不会懂!
04
今年3月,网上晒出“国民老公”王思聪在北京某ktv一天的消费单,每张消费单都不低于20万,加起来总共花费超过250万。网上有很多人对此议论,有人说败家子真浪费,一顿大酒就玩出去了,250万给穷人做福利多好啊;还有很多人问,250万啊,怎样就可以在ktv一夜就花出去了,怎样花的?
我记得王思聪在他的微博里有这样一句“和自己身家匹配的消费标准”。据称“老公”现在的个人资产是60亿(虽然是借了父荫),可花250万唱k,其实不过也就是占他总资产的0.000417罢了(且不论那家ktv是否是网上所说是他自家开的,他不过是利用他的公众形象在进行炒作),在我们普通人的世界里花个几千块唱k就很奢侈了,但在王思聪那里不过也就是九牛一毛。更何况我们根本不知道富人的消费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是单纯玩乐?是从中寻觅商机?还是其他甚么目的,根本不是普通屌丝所能了解的。
王思聪有一句话很着名,“我不在意朋友的家世,还是要看人本身,是否是好玩、人品好,有钱没钱太不重要了。反正都不如我有钱。”在普通人大谈如何促进有效社交增加人脉的时候,真实的有钱人压根没斟酌这个。
你没有那样富过,你不会懂!
05
在我们斟酌很多事情的时候,都习惯从我们自己有限的经验动身,对未知的事情进行揣度。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那些经验或许其实不适用。比如对你有着相同目标和想法的人来讲,条条道路通罗马,这个鸡血道理或许适用。可别忘了,有的人就诞生在罗马,他们的目标可不是到罗马去,或许要去更远的地方,一个你现在压根都还没想过的地方,那末你的经验对他们来讲就不适用了。
努力与否也是同一个道理。
对我们来讲,学生时期不努力读书就是不思进取,出了社会不努力提升自我就是不思进取,可对那些穷得叮当响的人来讲,报个甚么学习班还不如吃一顿好的来得实在。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一句话说的是这个世界上的人并不是都具有你禀有的条件,就像我们之所以能够在沙漠里英勇前行的缘由难道不是由于包里还有壶水吗?我们知道这水还能让我们再撑上一段时间,但很多人的包里已没有水了,但你其实不知道,你还在批评和指责。
有太多你压根都没有机会去深入了解的人和事,坐在自己身边的同学同事经历过甚么,他们为何会突然放弃本来很好的工作,他们为何每天在上课的时候打瞌睡,更别提那些跟你几近没有任何交集的陌生人了。
《月亮和六便士》中写到:面对地上的6便士,和夜空中最美的月亮该如何选择。当你低头捡6便士的时候,或许你具有了物资的财富,但你却错过了观看到最美月亮的机会;当你抬头看着月亮,用画笔划下月亮唯一无二最美的模样,或许这幅画的价值是一万倍的6便士。
对那些口袋里还有钱的人来讲,或许会选择后者;对那些已口袋空空的人来讲,他根本看不到月亮有多美。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你能选择欣赏明月,只能说你荣幸。各个阶层成长起来的人有太多太多,任何门路都有任何门路存在的道理,在斟酌选择的不同时,多去想一想束缚的不同。对我们不了解的群体和生活,多一分畏敬或感恩吧。
这个世界也已不缺批评辱骂,不缺弱肉强食,缺的是独立思考和理解宽容。
以上,与君共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