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长进程中,哪些道理让人懂之恨晚?
文/许博
【交友篇】:
1.朋友的保质期不像你想的那末久
同学关系发展成的朋友,常常是由于某一段时间、空间的相处,加上简单的性情相投而至。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聚少离多,没有时空的绑定,没新鲜的事件,关系就渐渐淡了。
友谊虽基于历史,却难以超出历史。
时间并不是关系的防腐剂,而性情、兴趣、价值观才是。这些特质相投,才能使友谊超出时空限制,使关系更坚固和久长。
2.刚认识不久,就管你借钱的“朋友” 要谨慎对待。
你身旁每位朋友的身上,都有你的情感钱包,你可以从刚认识不久的朋友身上借到几十几百块,也能够从10几年的老友身上借到几万乃至更多。
但是,请注意,凡是认识不久,就轻易去消费你“情感钱包”的人,你应当重新审视你们的友谊,他可能心智很不健全,看事情只看表面、做事容易冲动、不计后果。
3.不要只和你感觉“喜欢”的人做朋友。
感觉常常是片面的,事实上,大部份人都有些闪光点,只是你不一定马上能看到。
“爱憎分明”很好,但是不要拿它做为你没有包容心的借口。
想到了我有两位至今关系很好的朋友,在初次认识他们时,感觉跟我完全不是“一路人”,没有交集那种,一开始很确信和他们不会成为好友,相信你也有类似这类经验。
一名是二代,初始时觉得他很装,常对一些大家脍炙人口的“俗事”嗤之以鼻,也总是爱以尊长的姿态自居来教育他人。
但是,接触久了,我发现二代哥虽然有时装,但是他的装大部份源自内心守旧的本性,难得的是,他并不是胡玩瞎造的败家二代,反而是我身旁结婚最早的一批人,现在做投资,跟我讲起专业知识井井有条,可以看出,他并未由于殷实的家境而丧失进取之心。
另一名朋友J哥,是我很久前做销售时的同事,J哥暴脾气,说话很直,喜欢争强好胜,初识时我感觉他对利益有点过于计较,这令我有些难以认同。
他虽然有以上特点,但他的履行力和果敢却是令我敬佩的,在那家名望大事迹压力也很大的公司,他延续做着topsales,后来他跳槽几次,短短毕业四五年,现在已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做大区总监。
他们都是仁慈且有进取心的人,而我喜欢和这样的人做朋友,虽然他们身上都有我“不喜欢”的特点。
接纳“不喜欢”的人做朋友,试着保持友好的关系,或许渐渐能发现他们身上也有一些珍贵的品质,人都有多面性,认识到这点,你的心智地图就会更加完全。
【为人处世篇】:
1.评判一个人不要听他说甚么,看他做了甚么。
不要由于华丽的言语而轻信一个人,你应当视察事实,留意他实际做了甚么。
我们常常会接触到一些说话天花乱坠,但事后没有任何行动和结果的人,对这类人,往后应当保持谨慎的交友态度
2.爱说话的人常常喜欢和安静一点的人在一起。
学会如何与不同性情的人相处,也是你心智成熟之旅的必经之路。
比如话多的人多是“孔雀型”人格。这类人常常善于表达,喜欢社交,寻求舞台。有趣的是,如果两个能说的人在一起,就常会有“互斥”的感觉,他们会相互觉得: “他话怎样这么多,好烦啊,我好想说话啊”、 “真啰嗦,说这么多,还让不让人说话了”
关于人格特质的分类,推荐了解学习:PDP性情测评、MBTI测评等。
3.令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
不可否认,如今勇于展现自我是一种有竞争力的特质,酒香也怕巷子深。很多机会稍纵即逝,需要你在第一时间展现最好的自己。
但是,不要过度包装自己,给人第一印象好没错,但绝对不如久长相处而不使人厌倦。
给人以乍交之欢感受的人,通常比较善于用各种手段假装自己,很会掩盖自己的缺点。相处久了,你可能会发现,他们其实没有展现得那末好,这类心理预期的落差,常常造成“被骗”的感觉,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相反,有时和乍交之欢的人交朋友,乃至不如与“乍交之厌”的人结识。初次见面就让你有点“皱眉头”的人,其实常常更简单一些,久处以后,你可能也会找到令你欣赏的地方。
这段话还有上半句:
令人有眼前之誉,不若令人无背后之毁
【人生篇】:
1.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上学时被灌输最严重的思惟误区就是:只要努力就一定成功。
打个比喻,三个没坐过电梯的人,进了一部电梯,一个人进去后就开始跺脚,另外一个人进了电梯就原地蹦跳,还一个人干脆躺在角落里睡觉。
电梯到了最高层打开了,跺脚的人以为是自己跺上来的,跳高的人以为自己跳上来的,而躺着的人甚么都没干,只觉得自己打了个盹,睡上来的。
电梯就像是时期的趋势,进对了电梯,可能你不需要多么努力,就可以随着趋势一起上升。
选择很重要但也未定定全部,在你没看清趋势之前,修炼内功仍然是最重要的,努力提升通用能力,丰富见识,勤于思考和浏览,是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记住,死得最惨的是那些没选对方向,还不努力的人。
2.人生成功的标准并不是只以财富多少、地位高低定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在太容易把一个人的财富多少,当作他成功与否的全部评判标准,如果你这么认为,请换个新的思考角度,人生最少有四个维度可以寻求:
高度:财富、权利、社会地位,这些是大部份人寻求的也是最容易被社会宣扬的维度,具有金钱、权利的人,过着恍如梦幻般的生活。
人往高处走没有错。但是,高度就仅是生命的一个维度。认识并理解这点,而不由于寻求高度,而迷失在生命全貌的局部当中。
深度:科学家、专业大神,具有所谓工匠精神的人都寻求深度。
他们寻求极致的成绩感,寻求专一领域的精深度,有时候深度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向高度转化。技术的商业变现即便如此。
不管是高度还是深度,常常直接关系我们的物资生活水平,显得很重要。但除另外,生命还有两个维度是我们平时很少关注的:
宽度:大部份人,一生要经历多种角色身份,儿女、学生、兄弟姐妹、朋友、恋人、同事、下属、领导、老师、丈夫、妻子、父母等等……
人生的宽度,就是指不同时期不同角色的扮演和协同。寻求宽度,则是力求扮演好每一个角色。
为何很多富豪有败家孩子?歌唱家的儿子是强奸犯?
高度很好,宽度很差,就像上学数学考满分,语文常常不及格,偏科。
不要光看高度很高的人那鲜明亮丽的一面,或许回到家,他也有一屁股烂摊子等着处理。
温度:最容易疏忽的维度,就是对待自己是不是够好,你过得开心不?你的身体健康吗?你的生活成心义感吗?
一句老话,很多人关注你飞得高不高,却很少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
一个温度很低的人,典型的特点就是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豪情所在。
有的人由于高压的事业驱动沦为赚钱的机器,历来不斟酌自己人生的意义何在,身体健康的消耗也远大于常人。有些人在40、50岁功成名就后,才开始关注温度,他们才开始停下来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究竟是甚么。
很喜欢一句话:
人生在世三万天,开心一天赚一天。
仔细想来,快乐也是有质量的,有的人喜欢先苦后甜积累大的喜悦,有的人希望每天都有小开心就很满足。
这都没错,重要的是,这是不是就是你的内心所向。
人的一生,时间精力有限,如何分配生命,这完全是个人的选择。
但不管你希望如何度过一生,也请务必知道:人生绝非只能寻求一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