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没有动力,是由于太爱找退路
文/沐沐
一旦给自己预留了退路,就一定会退。而且比料想的退的要早,也要远。
一直给自己找退路,你永久不知道自己有多强大。
这个夏天结束以后,又一批人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一个学妹找我聊天,不知道考研还是找工作。每一个人的想法不一样,两种选择没有优劣之分。
但我最不推荐的做法是,一边考研一边找工作。这样做的结果极可能是,既考不出好成绩,也找不到好工作。
甚么都要的结果是,每件事都没有足够的动力:温习考研,懈怠时会宽慰自己,考不上就去工作;找工作的时候会下降标准,准备也是很随便,找不到工作还可以去读研究生。内在的动力不足,专注度不够,会致使事倍功半。
而且相互作为退路,会不自觉地下降要求和标准:考差不多的研究生,找差不多的工作。
一个对自己有高标准严要求的人,不会把自己放在这样的状态里。毕竟,人的精力有限,找工作和考研要做的准备工作基本没有堆叠,不做最好的准备,怎样能有最好的结果呢?
经常觉得,面临选择时,“这样也能够那样也能够,这也准备那也准备”的结果是,这样也马马虎虎,那样也马马虎虎。
专注于挖一口深井,比犹豫着挖下两个深坑高明太多。
人性是有弱点的,当告知自己挖下去的这个坑不一定要得挖出水时,我们的怠惰就会膨胀,自控力会减弱。
如果给自己传递一种信号:这口井挖不出水就没水喝了。这样才能成心志力去抵抗干扰和诱惑,用足够的动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当年找工作,我分析了各方面的情况,锁定了一家设计院。
根据平常的经验,作为本科生,我没有足够的掌控竞争过一批研究生。
目标笃定+知道处于劣势+如果失败了会很被动
只能集中精力全力准备,即便当时处于失恋状态,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准备专业考试。
通过笔试后是面试,最后面试官问我,有无投其他的公司?我很诚实,没有,只看了贵公司一家,由于我肯定这是我最想来的地方。
他笑了,问我,如果没有被录用呢?
我也笑了,那是我从这里走出去以后要斟酌的事情。
这是实话,面试结束,我没有等两周以后的结果出来,立刻开始搜集其他公司的招聘信息,为第二选择做准备,自然也是全力以赴,集中火力。
荣幸的是我全力以赴了,结果也在预期以内,收到了最想要的offer。
我们的传统智慧里讲求凡事留退路,才不至于走投无路。有退路意味着没有后顾之忧,安全,保险。
但是真正想要专心致志前行更高更远时,这份安稳却成为前进路上的阻碍和懈怠的本源。
人在本质上都是眷恋舒适安稳,喜欢懒惰。如果前面的路走起来有一点困难,会发自本能地原地踏步或另寻他路,离既定目标愈来愈远。
我们需要一份笃定,提供充足的动力来保证延续的专注。
这份笃定,可能来自外界的压力,或出于“自断退路”。
有些人每天喊着锻炼身体,却迟迟没有开始。由于自己都不肯定这件事非做不可,心里总有一个声音,类似于“不锻炼也不会死”“我这样也挺好的”。
因而意识就会发出信号:反正是喊着玩儿,别认真。
有动力就不一样了。
小胖,高中的时候就很胖,跟雪人一样,两条腿顶着两个球体。大学毕业的时候,肥胖已影响到身体健康了,一直减肥减不下去,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
后来有四五个月没见,一次路上碰到差一点没认出来。他说女朋友下了死命令,减到一百三十斤之内就结婚。爱情的气力是伟大的。小胖每天跑二十千米,每周去健身房四次,风雨无阻,不到半年的时间,硬是减下去了一个女朋友的重量,还练出了腹肌。
有些人每天计划着改变自己,一年以后还是复制着跟去年一样的状态。由于自己都说不清改变的目的是甚么,反正“现在也没甚么不好”“让他们努力吧,我就看看”。
因而,认定了改变自己仿佛是比改变世界还困难的事,那就保持现状吧。
有压力就不一样了。
故乡一个表妹大学毕业以后去某公司财务部做小职员,工作很清闲,几个人干一个人的活。表妹说她的状态就是“工作没热忱,生活没豪情,像温水里的田鸡一样游来游去,舒适安逸又委靡。”喊着换工作已不止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了,三年过去了还是老模样,总说“先做着,找到适合的前途再说。”
虽然工作不满意,也还能过得去,表妹并没有紧急感,也没有“找前途”,仍然在温水里游来游去。
直到去年情势不好,那家公司里有流言出来,裁员一半,全员降薪。表妹一阵惊骇,拿起来落了一层灰的注会书,早起晚睡,跟拼命三郎似的,今年的考试志在必得。
不到无路可退,永久不知道自己原来那末有毅力,那末强大。
把十足的力气用在一点,全力以赴才能知道自己的潜能。若事事留足退路,把十分的力气,分三分给退路A,一分给退路B,再一分给退路C、D、E、F,五分的动力迈开脚步向前,失败了笑笑说:“还好留足了退路。”
就这样骗过了自己。
比起站在十字路口不得已的选择,生活中自己“没事找事儿”找来的目标,实现起来更难。也更好骗过自己。
走出舒适圈是需要勇气的。刚跨出一只脚,我们天性中的“趋利避害”本能就会发挥作用,各种宽慰自己的理由也来了。
即便看着目标就在前方,知道自己想要去方向,也还是没有动力。
要想学习“不能当饭吃”的插花,想提高“可有可无”的英语口语,想改变“不影响正常生活”的不标准普通话……
都需要“逼”自己一把,自断退路才可以。
金庸写《连城诀》时曾为了克服写作时的懈怠心理,主动与报社签订了连载的合同,合同规定他每天必须得完成多少字,违约就得赔偿。“逼”得他只好控制了自己的心理,让自己静下来,全身心肠投入写作中,每天以5000字的速度抢写,最后提早完成了小说。
古希腊着名演说家戴摩西尼年轻时,总是贪玩。他一狠心,亲身动手把自己的头发剃去一半,变成一个怪模怪样的“阴阳头”。只好控制自己的玩心,专心练习演讲,后来终究成为着名的演说大家。
太多时候,自控力在诱惑眼前没那末可靠,只能靠“他控力”。金庸的《连城诀》都是“逼”出来的,普通人的进步更是如此。
比如,人为的制定“惩罚”规则;把自己的目标告知他人;成立兴趣小组相互监督;或许诺完成了嘉奖自己心仪的东西……都是办法。
主动给“放弃”附加上较大的“本钱”,把这件事变得非做不可,履行力自然就有了。
一切的怠惰和拖延,只是由于你太爱给自己找退路。给自己的“不作为”找各种借口,乃至对退路的依赖程度高于前路。
心理暗示是个诡异的东西,出于自我保护,它能辨认出跟随哪一种声音会让自己比较轻松,就带着人朝那个方向走了。
总而言之,人一旦给自己预留了退路,就一定会退。
内心没有足够的驱动力,再容易实现的目标也只能是一个念想。
毕淑敏说,所有的动力都是来自于内心的沸腾。
一个人在乎识里给自己预设了顺畅的退路,内心刚刚热起来,就迎来了怠惰、懈怠、犹豫不决、得过且过……怎样能沸腾起来呢?
事事都留足退路,你永久不知道自己可以有多强大。
人,真的要渐渐学着承当更多。
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做更好的选择,寻求更高质量的人生。
一每天长大,我们扮演的角色也愈来愈多,总是会碰到一些自己不善于、不喜欢也不习惯的角色,若不咬紧牙关、满腔热情的坚持下去,只想着还有路可退,赖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只走看起来容易的路,那就只能在自己熟习的地方徘徊。
等他人走了无数条路看过了无数风景,你只在原地踏步,踩出了一个坑。
勇先生和敢小姐,如果最差的结果你可以接受,就勇往直前吧。
退路留得越顺畅,越忍不住回头看。
而你想要去的远方,不在身后,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