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请不要疏忽父母的牵挂
文/周成刚
很快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统的新春佳节了。在你就读的城市里也许有一条唐人街,能感遭到些许的节日气氛,但我相信在这段日子里,你们还是会格外想念在国内和父母、和亲朋好友团圆的温暖。当初你踏上出国留学之路时,一定满怀豪情壮志,不知你现在生活是不是如意,学业是不是顺利?
春节万家团圆,正是留学生父母最孤单牵挂的时候。孩子在成长、飞翔,当父母的,是自豪多,还是牵挂担心多,很难说清楚。我是上一代的老留学生,现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到国外留学了,自己也就多了一份做父母的逼真感受,今天我就和各位说说父母的心里话。
你了解你父母的理智与情感吗?
许多父母在对待子女出国留学这件事上,怀着极为矛盾的心理:理智上希望你去世界各国最好的大学学习,感情上其实就想让你每天守在身旁;理智上期盼让你远走高飞,遍寻全人类思想、技术的精华,变成国际自由人,内心里却希望你的心永久像孩提时一样与父母贴在一起。这是一代代父母的心,不知这是不是生命的轮回,要你独立要你成长,真守在身旁又挑三拣四,说你胸无大志,稍一阔别就失落孤独,牵挂从此也就变得无尽无头。
他们会想,你要进入从未经历的教育体制,掌握陌生的学习方法,小时候也没看过文史哲原著,你能否适应?
他们会想,你能否适应他们的考试和团队合作项目,还要用你其实不熟练的英文做自我展现?你要读那末多外文版的学术书,撰写与外国人一样水准的论文,你承当得起吗?
他们会想,在国外,白人在一起,黑人在一起,亚洲人在一起,外国人会不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你,你能不能交到西方的朋友,你会不会孤独?他们会担心你是不是会被别的民族、种族的人轻视,担心你是不是会由于交不到当地的朋友而感到抑郁难过或被边沿化,或是交到了毛病确当地朋友而误入歧途,开始厌学、放纵乃至走入吸毒的深渊……
他们会想,你刚到海外,面对一个多彩的世界,又是你恋爱的季节,你是会喜欢上白人还是黑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真的会喜欢上你吗?会和你真情相爱,牵手走下去吗?
他们会想,你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运作体系,能不能应付得了?头疼脑热的你,知道怎样看病吗?到了医院能表述清楚病情吗?包括电话卡怎样买、水电气费用怎样缴费,你能从容应对吗?公寓里下水道堵了,你能找到管道工来帮你疏通吗?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你能应付自若吗?
你为何遇到问题不愿意告知父母?
为了你的成长、留学,父母可谓倾注了他们的一切。但为何很多时候,遇到问题你不愿意告知他们?
多是由于你长大了,你想自己面对很多问题。考试不如意、同学关系没处理好、情感上受伤害,为了显得成熟、懂事,都不告知父母,想让他们觉得你已能应付一切了。你认为他们不但帮不上忙,还很烦,还做一些可笑的事,所以能躲开的就尽可能多躲开,能沉默的就一定沉默。
父母不是完人,也会处事不当。他们会让你们不舒服,乃至难以理解。
在生活习惯上,他们老想跟你们腻在一起。从开学第一天就会产生这样的事。他们要亲身送你到国外上学报到,其实你已犹豫了,但鉴于没有长时间出国的经历,也可帮把手。可到了学校你发现,外国的大多数父母送完孩子就走了。而你的爸妈总担心你不会安排生活,帮着你去银行开户办卡,去添床被子,拉拉杂杂赖着不走,多丢脸哪,很多父母在逼着孩子开口来赶走自己。
我认识的一名母亲送完孩子就干脆在学校旁边的一个小旅馆住下了,与外婆相依为命住在那眺望孩子,两人无怨无悔地等着孩子一周一次的“召见”,就是想给他做顿饭,呆呆地看上他一会儿。
你们从校园里搬出去自己租公寓生活后,有了自己的私生活,左推右挡不愿让他们来。父母的担心也就更多了。他们巴不得每晚都要跟你视频,让电脑的探头能照见你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想看看你铺床了没有?房间里采光如何,温度是不是适合?脏衣服多不多,头发多久没理了?房间里还有无其他人?是男的还是女的?真是掩耳盗铃。父母总是甘心将虚假的现象当作救命稻草,一边不信任,一边自我安慰。
其实想一想,孩子留学以后,母亲最不适应。当年饮食起居她对你倾注了太多,一下子,你除钱,基本不需要她,联系也愈来愈少。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你有很多的话,现在父母再多的问题回答永久两个字“还行”。遇上敏感的问题,你更是用善意的谎言来搪塞,孩子和父母就像是玩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一个拼命想躲,一个全力追击。一个为摆脱追击洋洋得意,一个用苦追中发现的蛛丝马迹聊以自慰。想一想,在这样的无奈中,父母要承当多少考验!
在价值观上,他们跟西方观念相距太远,常常让人笑话。
他们陪你出国,衣食住行,父母都想为你添置最好的。这不是由于他们很有钱,只是想让你多一份温暖少一份操心,他们更不想让你在异国他乡感到低人一等,遭受他人不屑和鄙视。他们还想用现在的支持、关心乃至溺爱来弥补他们在你小时候留下的不足和缺憾。
但他们其实不知有的行动是不恰当的,是在害孩子。
在西方的贵族学校,崇尚让孩子睡硬板床、穿没牌子的衣服、骑单车上下学,处处出手大方的爆发户为人所不齿。你即便浑身上下都是世界一线品牌,可你其实不容易走进他们的派对,加入他们的兄弟会。
父母希望你未来过上好一点的日子,摆脱父辈或祖辈的贫困和为难,他们希望你学金融、精算师、管理,这些能去华尔街挣大钱的专业,他们望子成龙,希望你尽早出人头地。如果你像西方同学那样,中间休学一两年申请去南美非洲干志愿者,父母会认为你游手好闲,抱怨你忘记了出国留学的初衷,孤负了他们的期望,浪费了他们的钱财。他们很难理解世界名校真实的办学主旨,奥巴马也来自贫困家庭,大学毕业后去社区做义工,最后奋斗成为美国总统。这就是世界名牌大学所自豪的,他们培养的学生不是为了寻觅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去担当更重要的社会责任,成为世界领袖。
正是由于上述缘由,父母更在意你优秀的成绩,其他一切都可以忽视。其实在欧美的教育中,大家都比较重视平衡发展。在课堂里,鼓励同学要有优秀的学术成绩,能读书,能思考,能创新。在课堂外,鼓励同学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交换活动,这是踏上社会以后,同学要接受的一份更加严峻的挑战。
我的两次觉醒
父母和孩子的一切误解和冲突都是由于两代人的思惟和两种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双方的换位思考就成了沟通和理解的必要手段。
和父母沟通这些事情,开始的时候可能不会特别容易。但是我们到国外求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把一些先进的、有启发的理念带回国内,去引发一些改变。而作为一位留学生的家长,我可以很肯定地告知大家,对大多数父母来讲,他们心底里其实都知道孩子未必会沿着他们设计的道路去走,由于孩子们会变得比他们更优秀、更国际化和多元化。父母们也许依然会试图去操心,去唠叨,去说教,他们也许依然会不满,会失落,会不安,但终究他们会带着欣喜和自豪看着你们饱满了羽翼,去到他们梦想里都从未曾到达过的天空翱翔。
我的孩子圣诞节刚刚回家来住了一段时间。回来之前,我太太时不时会向我抱怨说儿子不怎样爱听她吩咐了,视频的时候学会敷衍了,交女朋友的细节也开始隐瞒乃至撒点小谎了。可是听到他要回来,立刻早早地去打听北京哪里可以买到最好的土鸡。儿子住了几天,随口说了句“家里还是挺好的”,我们就足足地兴奋了好几天。
儿子是瘦了,但是却变得更加高大强健,他不再亦步亦趋地依赖我们,却不时能说出一些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我们知道他终究会越走越远,具有自己的生活,但我们会欣喜地关注他留学道路上的每点成长和每滴成绩。
这,就是父母的心,即便你以四海为家,父母总等在那里,等你。
记得在40岁之前,我都觉得跟父母住在一起是匪夷所思的事。男人嘛,本来就应当更独立,加上我在澳洲留学、英国工作,多少接受了一些西方的价值观。虽然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获得了一些成绩,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自豪和自豪,但他们心里清楚,他们生病倒在床上的时候是期望不上我的。但是,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男人,根深蒂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还是会影响他们的,但是这类回归也需要一个觉悟的进程。第一次回归,是自己生孩子,忙得一塌胡涂,才体会到当父母真不容易,他们四五个孩子是怎样养大的。第二次回归,是自己孩子的独立。儿子去美国以后,我像所有的父母一样牵肠挂肚,想到自己将来身体垮了,不能期望儿子守候床前,是多么的凄凉,对父母的惭愧,对父母的理解和体谅也就自但是生了。现在,我每一年都会将父母和岳父母轮番接来北京住。不论下班多累,都要在饭桌上问寒问暖,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家常,我知道这就是他们不多的所求。
我是50岁才明白的。可是,现在两代人的年龄差愈来愈大,“子欲养而亲不待”,等你50岁再想孝敬父母,他们是不是还能给你机会呢?会不会留下毕生的遗憾?
过年了,鞭炮齐鸣,反衬的是父母对万里以外游子们的牵挂。记住,请大家在视频里多陪父母说说话,谈谈心。你不用发誓陪伴他们终老,只要稍稍体会他们的用心,让他们感遭到一份应有的理解和关注,就是对他们最大的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