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感恩的小故事
【故事一】小孩的心
有一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烛炬。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烛炬吗?”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烛炬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
於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烛炬,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烛炬,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
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百感交集,将那小孩子牢牢地拥在怀里。
【故事二】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治疗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回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乞求再有一条腿吗?”这一句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乞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乞求他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试想: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不管人生的得与失,总是要让自已的生命充满了亮丽与光彩,不再为过去掉泪,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故事三】沙漠中的一对朋友
曾有两个人在沙漠中行走,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在途中不知道甚么缘由,他们吵了一架,其中一个人打了另个人一巴掌。那个人很伤心很伤心,因而他就在沙里写道:“今天我朋友打了我一巴掌”.写完后,他们继续行走。他们来到一块沼泽地里,那个人不谨慎睬到沼泽里面,另外一个人不惜一切,拼了命地去救他…最后那个人得救了,他很高兴很高兴。因而拿了一块石头,在上面写道:“今天我朋友救了我一命”。朋友一头雾水,奇怪得问:“为何我打了你一巴掌。你把它写在沙里,而我救了你一命你却把它刻在石头上呢?”那个人笑了笑回答道:“当他人对我有误解,或有甚么对我不好的事,就应当把它记在最容易遗忘、最容易消失不见的地方,由风负责把它抹掉。而当朋友有恩与我,或对我很好的话,就应当把它记在最不容易消失的地方,虽然风吹雨打也忘不了。”
【故事四】一饭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经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即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经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经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受,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巨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克苦仅能以双手委曲生活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一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其实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很多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报答她。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宝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当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材是公道。
我们应用这成语时,必须透澈的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久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宝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助他人,这样的帮助,在他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的。
【故事五】
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从小和妈妈相依为命。在她们贫困的家里,妈妈每天辛苦工作回来后给她带一块小小的年糕,是她最大的快乐。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过了晚餐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天,愈来愈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当她看见妈妈的时候,妈妈手里拿一块小小的年糕倒在路旁,已永久的离开了她。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不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妈妈的眼睛为何不闭上呢?她是由于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因而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知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肠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这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过……“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她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一直到妈妈的眼睛终究闭上……
当流着泪听完这个故事,又反反复复的听着这首歌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天下有多少这样的父母,在默默的为儿女付出一切。而天下又有多少这样的儿女,能够感恩于亲人这样一颗爱心!而做为一个人,生活给予我们的又不单单是来自于亲人的爱,那我们是不是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这一刻起,我们便具有了太多!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健康!兄弟姐妹给了我们欢乐和亲情!老师给了我们知识和关爱!朋友给了我们友谊和信任!
当我们感受一缕晓风,听见一声鸟鸣,触摸一滴露珠,那是来自于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愉悦!当我们迎来新一轮朝阳,目送夕阳西下,那是时光丰富了我们的生命!乃至,当我们承受了一次风雨,走过了一段泥泞,那是生活给了我们克服的勇气……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微笑面对!学会了感恩,我们便具有了快乐,具有了幸福,也具有了气力!我们才不会在生活中轻言放弃,勇往直前!
【故事六】
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就常怀感恩之心。听说有一次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由于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份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讲,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故事七】孝心无价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乎几年蹉跎?况且这时候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非常,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没法挚爱的人,还能期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尚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不管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没必要将个人的气力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名老人即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失望之心在孤单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弘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瓜熟蒂落,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惋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暴,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久没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久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法晓得。当我们晓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没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或许是一处豪宅,或许是一片砖瓦。或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或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或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或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或许是一桌山珍海味,或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或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或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或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或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故事八】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酷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和人之老;幼吾幼,和人之幼”.我们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当尊重别的老人,爱惜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期学生的责任。
子路,年龄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特别以英勇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终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因而,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英勇孝顺的好孩子。
【故事九】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⑴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由于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遭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赞。
几年后,父母相继谢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末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期是很少见的,由于这意味着儿子要遵照封建礼教的束缚--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缘由,多是父母有病,没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其实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现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榜样。之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忘我,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故事十】
有一个城市产生了地震。救济工作在紧张地进行。三天后,救济工作人员模糊听得一处有“救命啊!快来救我的孩子啊!”顺着声音搜索,发现是从一片废墟中传出来的。拔开废墟,发现一名年轻母亲四肢撑地,腰背拱起,顶着残砖碎瓦废梁,而在挡住的空间下,有一个婴儿,躲在他身下,熟睡着。这位母亲不住地叨念着:“快救我的孩子!快救我的孩子!”当救济工作人员把她们救上来后,她第一句话就问:“我的孩子怎样样?我的孩子怎样样?”医护人员告知她:“你的孩子很好,没有危险。”当她一听自己的孩子安全了,没有危险了,心情一松,晕倒了。医护人员赶快把她送往医院抢救。
这位母亲之所以能撑到现在,是她要救孩子出去这个强烈的动机支持着她,如果没有这个信心,她自己也不能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