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敏洪:最感激父母甚么也没给我留下
又到一年毕业时,当一些苦苦奔走在求职路上的大学生“恨爸不成刚”,抱怨“父亲就业时期”的种种不公时,新东方教育科技团体董事长俞敏洪却出人意料地表示,他最感激的是“父母甚么也没给我留下”。
近日,在广西医科大学举行的“2011梦想之旅”全国公益巡讲活动中,俞敏洪与台下数千名学子分享了他是怎样从一个两次高考落榜的复读生成长为成功企业家的奋斗历程。
大学期间,俞敏洪也曾抱怨过这个社会很不公平。身为农民的儿子,他从小穿着布衣挑着扁担长大,连一辆自行车都买不起,而他同班的一位同学由于是部长的儿子,每到周末都会有司机开着奔驰280接他回家,过完周末又送他回来。俞敏洪想上前去摸摸那辆气派非凡的车,戴着白手套的司机却拦住他说:“别碰,会黏上手印的!”
“那种时候你就会对未来感到很失望,你会觉得即便他们停下来一生甚么都不做,所具有的东西都比你多。”俞敏洪说,好在他并没有被抱怨和失望的情绪困扰太久。冷静下来后,他渐渐想明白了:生命总是往前走的,人不只是活到大学毕业,而是要活一生。如果一个人能活到80岁,那大学毕业时还有3/4的生命历程是未知的,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坚持走下去。
在大学期间,即便一个班的同学,差别也会很大:家庭背景的不同,学习成绩的高低,乃至还有身材相貌的差距,但俞敏洪认为这些都不重要。美貌终会有消失的一天,而当时他班上成绩排在后5名的同学在20年后所获得的成绩比前五名的同学还要大,“由于前5名的同学常常是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经历过学习上的挫折,走上社会后抗打击的能力反而比较弱。”
念大学那会儿,俞敏洪也是成绩排名后五的学生之一。由于智商上比不过人家,他最后就另辟蹊径跟同学比背单词。其实当时他从没想过这件事有无用,只是觉得这既能打发时间,又能给自己建立一点自信,或说取得一点虚荣心——“当同学指着某个单词问我这是甚么意思,我能立马说出来,同学就会惊叹地说连这个你都知道!”
没想到几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要赴美留学的大学生都遇到了一门叫GRE的考试(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这门考试培训辞汇量超过了两万个。当时很少有人能教这个,而俞敏洪的辞汇储备已到达了四万个,找遍北京最能教辞汇的就是他,因此很快他就在北京教出了名声。后来俞敏洪又揣摩,为何要为他人教不为自己教呢?因而1993年他决定自己开一所学校,结果就有了后来的新东方。
一路走来,新东方从一家条件简陋的语言培训机构,发展成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的教育科技团体。功成名就之时,俞敏洪暮然回首却发现,人的幸福感不在于你具有甚么东西,而在于你如何具有这些东西。“比如你自己做道菜,虽然水平不怎样样,但你觉得好吃,由于是你亲身做出来的。如果他人给你做道菜,即便水平高很多,你也觉得很难吃,由于你常常挑剔他人所做的事情。所以我最感激的是父母只给我留下了一样东西:就是必须靠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最后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零做起,一点点地往上成长,然后不断地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感,最后让成绩感转化为幸福感,这个进程在俞敏洪看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体验。与此构成对比的是,有很多年轻人可能由于家庭条件好,反而把奋斗的精神和能力给丢掉了,一旦失去这类能力,他的一生将会面对的是非常平庸或是非常痛苦的生活。
在大学做演讲时,俞敏洪常常会遇上有学生问他,自己在课堂上学的那些东西将来到底有无用,他认为这是非常功利的想法,由于大学多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后的一段能排除外界干扰专心读书的时光。他建议大学生除要浏览大量专业书外,还要广泛浏览历史、地理、哲学等方面的书籍,“读书会渐渐增加自己的知识量,拓宽自己的眼界,构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想,这对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非常重要。如果大家做甚么事情都是为了将来找工作,这样工作反而可能越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