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表白的话 > 正文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发布时间:2021-05-12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是出自《虞美人·月下花前什么时候了》的名句。

【全诗以下】

《虞美人·月下花前什么时候了》

作者:李煜(五代)

月下花前什么时候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我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透过今昔交错比较,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月下花前什么时候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完善。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甚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月下花前什么时候了”证明词人身为囚徒,怕月下花前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样会弄到这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囚徒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我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证明此情此景已屡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耐。“又”点明了“月下花前”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想。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虽然“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那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那里固然具体指昔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完善事物、完善生活的意味。以上六句,诗人极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现今,景物与人事的比较融为一体,特别是透过自然的永久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比较,把积聚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注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沉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以后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其贴切形象,不单单显示了愁恨的悠久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滚,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全词以明净、凝炼、优美、清新的语言,应用比喻、比较、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但是一气流注,最落后入语尽意不尽的境地,使词显得阔大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