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秋雨:江南小镇
我一直想写写“江南小镇”这个题目,但又难于下笔。江南小镇太多了,真正值得写的是哪几个呢?逐一拆散了看,哪个都构不成一种独立的历史名胜,能说的话其实不太多;但是如果把它们全都躲开了,那就是躲开了一种再亲见不过的人文文化,躲开了一种把自然与人情搭建得非常奇妙的生态环境,躲开了无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人心底的思念与企盼,躲开了人生苦旅的出发点和终点,实在是不应当的。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可以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厚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安稳。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甚么气势;它们大多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存下多少废墟和遗址,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固然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采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久,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想来想去,没有比江南小镇更足以成为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人中很有一批人在入世受挫以后逃于佛、道,但真正投身寺庙道观的其实不太多,而结庐荒山、独钓寒江毕竟会带来基本生活上的一系列麻烦。“大隐隐于市”,最好的隐潜方式莫过于躲在江南小镇当中了。与显赫对峙的是常态,与官场对峙的是平民,比山林间的蓑草茂树更有隐蔽力的是消失在某个小镇的平民百姓的常态生活中。山林间的隐蔽还保存和标榜着一种孤独,而孤独的隐蔽终究是不恳切的;小镇市井间的隐蔽不但没必要故意地折磨和摧残生命,反而可以把日子过得十分舒适,让生命熨帖在既清静又方便的角落,几近能够把本身由外到里溶化掉,因此也就成了隐蔽的最高形态。说隐蔽或许过于狭隘了,反正在我心目中,小桥流水人家,莼鲈之思,都是一种宗教性的人生哲学的生态意象。
在庸常的繁忙中很容易把这类人生哲学淡忘,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它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诱惑而让人渴念。记得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期,我父亲被无由关押,还没有结婚的叔叔在安徽含冤自尽,我作为长子,20来岁,如何撑持这个八口之家呢?我所在的大学也是昼夜风起云涌,既不得安生又回避不开,只得让刚刚初中毕业的大弟弟出海捕鱼,补助家用。大弟弟每隔多少天后上岸总是先与我联系,怯生生地询问家里情况有没有继续恶化,然后才回家。家,家人还在,家的四壁还在,但在那年月好像是完全暴露在露天中,时时准备遭受风雨的攻击和路人的轰逐。在这类情况下,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又接到指令必须到军垦农场继续改造,去时先在吴江县松陵镇整训一段时间。那些天,每天排队出操点名,接受长篇训话,一概睡地铺而伙食又极为卑劣,大家内心明白,整训完以后就会立即把我们抛向一个污泥、沼泽和汗臭相拌和的天地,而且绝无回归的光阴。我们的地铺打在一个废弃的仓库里,从西边墙板的夹缝中偷眼望去,那里有一个安静的院落,小小一间屋子面对着河流,屋里进出的明显是一对新婚夫妻,与我们差不多年龄。他们是这个镇上最普通的居民,大概是哪家小店的营业员或会计吧,清闲得很,只要你望过去,他们总在,不紧不慢地做着一天生活所必须、却又纯然属于自己的事情,时不时有几句不冷也不热的对话,莞尔一笑。夫妻俩都头面干净,意态安详。当时,我和我的同伴实在被这类最正常的小镇生活震动了。这里固然也碰到了文化大革命,但毕竟是小镇,又兼民风柔婉,闹不出多大的事,折腾了一两下也就烟消去散,恢复成寻常生态。或许这个镇里也有个把“李国香”之类,反正这对新婚夫妻不是,也不是受李国香们注意的人物。唉,这样活着真好!这批精疲力竭又不知前程的大学毕业生们向壁缝投之以最殷切的艳羡。我当时曾警觉,自己的壮志和锐气都到哪儿去了,何以20来岁便产生如此暮气的也隐之想?是的,那年在恶风狂浪中偷看一眼江南小镇的生活,我在人生憬悟上一步走向了成年。
我躺在垫着稻草的地铺上,默想着100多年前英国学者托马斯·德·昆西(T.DeQuincey)写的一篇著名论文:《论(麦克白)中的敲门声》。昆西说,在莎士比亚笔下,麦克白及其夫人借助于黑夜在城堡中杀人篡权,突然,城堡中响起了敲门声。这敲门声使麦克白夫妇惊骇万状,也历来使所有的观众感到触目惊心。缘由何在?昆西思考了很多年,结论是:清晨敲门,是正常生活的意味,它足以反衬出黑夜中魔性和兽性的可怖,它又宣布着一种合乎人性的平常生活正有待于重建,而正是这类反差让人由衷震动。在那些黑夜里,我躺在地铺上,听到了江南小镇的敲门声,笃笃笃,轻轻的,隐隐的,却声声入耳,灌注全身。
好多年过去了,生活应当说已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类敲门声还时不时地响起于心扉间。为此我常常喜欢找个江南小镇走走,但一走,这类敲门声就响得更加清晰而催人了。
当代大都市的忙人们在假日或某个其他机会偶尔来到江南小镇,会使平日的行政烦嚣、人事吵嚷、滔滔名利、尔虞我诈立时净化,在自己的鞋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音入耳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当中,留连忘返,惋惜终究要返回,返回那种烦嚣和吵嚷。
如眼前一亮,我猛然看到了着名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所画的那幅名扬海外的《故乡的回想》。斑剥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双桥坚致而又苍老,没有比这个图象更能概括江南小镇的了,而又没有比这样的江南小镇更能意味故乡的了。我打听到,陈逸飞取像的原型是江苏昆山县的周庄。陈返飞与我同龄而不同籍,但与我同籍的台湾作家三毛到周庄后听说也热泪滚滚,说小时候到过很多这样的地方。看来,我也必须去一下这个地方。
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我约了两个朋友从青浦淀山湖的东南岸雇船动身,向西横插过去,走完了湖,就进入了纵横交错的河网地区。在别的地方,河流虽然也能够成为运输的通道,但对普通老百姓的平常行旅来讲大多是障碍,在这里则完全不同,河流成了人们随脚倘佯的大街小巷。一条船一家人家,悠悠走着,不紧不慢,丈夫在摇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大家对周围的一切都熟习,已不愿东张西望,只听凭清亮亮的河水把他们浮载到要去的地方。我们身旁擦过一条船,船头坐了两位衣饰齐整的老太,看来是走亲戚去的,我们的船驶得太快,把水沫溅到老太的新衣服上了,老太撩了撩衣服下摆,嗔色地指了指我们,我们连忙拱手道歉,老太立即和善地笑了。这情形就像市井间不谨慎碰到了他人随口说声“对不起”那样自然。
两岸的屋舍愈来愈密,河道愈来愈窄,从头顶掠过去的桥愈来愈短,这就意味着一座小镇的来临。中华人民共和国很多地方都久长地时行这样一首童谣:“摇摇摇,摇到外婆桥”,不知多少人是在这首童谣中摇摇摆摆走进世界的。人生的开始总是在摇篮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一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桥边。早在躺在摇篮里的年月,我们构想中的这座桥好像也是在一个小镇里。因此,不管你现在多大,每次坐船进入江南小镇的时候,心头总会渗透出几缕奇特的记忆,陌生的观望中潜伏着某种熟悉的意绪。周庄到了,谁也没有告知我们,但我们知道。这里市井很安静,而河道却很热烈,很多很多的船来往交错,也有很多船驳在岸边装卸货物,更有一些人从这条船跳到那条船,连跳几条到一个地方去,就像市井间借他人家的过道穿行。我们的船挤人这类热烈中,舒舒缓缓地在前走。与城市里让人懊丧的“塞车”完全不同,在河道上发觉前面停着的一条船阻碍了我们,只须在靠近时伸出手来,把那条船的船帮撑持一下,这条船就会荡开去一点,好让我们走路。那条船极可能在装货,别的船来来常常你撑一下我推一把,使它的船身不停地晃晃悠悠,但船头系结在岸桩上,不会产生任何麻烦,装货的船工一径乐和和地繁忙着,甚么也不理睬。
小镇上已有很多像我们一样的旅游者,他们大多是走陆路来的,一进镇就立即领悟了水的魅力,都想站在某条船上拍张照,他们蹲在河岸上恳求船民,没想到这里的船民爽快极了,想坐坐船还不容易?不但拍了照,还让坐着行驶一阵,一钱不受。他们靠水吃饭,比较有钱,经济实力远超这些旅游者。近几年,电影厂常来小镇拍一些历史题材的片子,小镇古色古香,后来干脆避开一切现代建筑方式,很使电影导演们趁心,但哪来那末多大众角色呢?小镇的居民和船民非常帮衬,一人拿了套戏装往身上一披,照样干活,你们拍去吧。我去那天,不知哪家电影厂正在桥头拍一部清代末年的电影,桥边的镇民、桥下的船民很多都穿上了清代农民的服装在干自己的事,没有任何不自然的感觉,倒是我们这条船靠近前去,成了擅闯大清村邑的番邦夷人。
从船上向河岸一溜看去,好像凡是比较像样的居舍门口都有自用码头。这是不奇怪的,河道就是通衢,码头便是大门,一个大户人家哪有借他人的门户迎来送往的道理?遐想当年,一家人家有事,最明显的标志是他家码头口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主人便站在码头上频频迎接。我们的船在一个不小的私家码头停下了,这个码头属于一所挺着名的宅第,现在叫做“沈厅”,原是明朝初年江南首富沈万山的居所。
江南小镇历来有藏龙卧虎的本事,你看就这么些小河小桥竟安顿过一个富可敌国的财神!沈万山的致富门径是值得经济史家们再仔细研究一阵的,不管怎样说,他算得上那个时期既精于田产管理、又善于开发商业资本的经贸实践家。有人说他主要得力于贸易,包括与海外的贸易,虽还没有极其充分的材料左证,我却是比较相信的。周庄虽小,却是贴近运河、长江和黄浦江,从这里动身的船只可以毫无阻碍地借运河而通南北,借长江而通东西,就近又可席卷富庶的杭嘉湖地区和苏锡一带,然后从长江口或杭州湾直通东南亚或更远的地方,后来郑和下西洋的动身地浏河口就与它十分靠近。处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地理位置,出现个把沈万山是合乎情理的。这大体也就是江南小慎的天性所在了,它的利害不在于它的排场,而在于充分利用它的便利而悄然自重,自重了还不露声色,使得我们今天还闹不清沈万山的底细。
系好船缆,拾级上岸,才抬头,却已进了沈厅大门。一层层走去,600多年前居家礼仪如在目前。这儿是门厅,这儿是宾客随从人员伫留地,这儿是会容厅,这儿是内宅,这儿是私家膳室……全部建筑呈纵深型推动状,结果,一个相当狭窄的市井门洞竟衍生出长长一串景深,既显现出江南商人藏愚守拙般的谨慎,又浪费了家庭礼仪的空间规程。但是,就整体宅院论,还是算敛缩俭朴的,我想一个资产只及沈万山一个零头的朝廷退职官员的宅第或许会比它神气一些。商人的盘算和官僚的想法判然有别,特别是在封建官僚机器的缝隙中求发展的元明之际的商人更是如此,躲在江南小镇的一个小门庭里做着纵横四海的大生意,正是他们的“大门坎”。可以想见,当年沈宅门前大小船只的来往是极为频繁的,各种信息、报告、决断、指令、契约、银票都从这里大进大出,但来往人丁大多神色隐蔽,缄口不言、行色匆匆。这里或许是见不到贸易货物的,真实的大贸易家不会把宅院当作仓库和转运站,货物的储存地和交割地很难打听得到,再有钱也是一介商人而已,没有兵了卫护,没有官府荫庇,哪能大大咧咧地去张扬?
我没有认真研究过沈万山的心理历程,只知道这位在江南小镇如鱼得水的大商贾后来在京都南京栽了大跟斗,他如此精明的思惟能力毕竟只归属于经济人格而与封建朝廷的官场人格处处抵牾,一撞上去就全盘散架。能不撞上去吗?又不能,一个在没有正常商业环境的情况下惨淡经营的商人总想与朝廷建立某种亲善关系,但他不懂,建立这类关系要靠钱,又不能全靠钱,事情还有远比他的商人头脑想象的更复杂更险恶的一面。话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即应天府)后要像模像样地修筑城墙,在筹募资金中被舆论公认为江南首富的沈万山自然首当其冲。沈万山满腹心事地走出宅院大门上船了,船只穿出周庄的小桥小河向南京驶去。在南京,他爽快地应承了筑造京城城墙三分之一(从洪武门到水西门)的全部费用,这固然是一笔惊人的巨款,一时朝野震动。事情到此已有点危险,由于他面对的是朱元璋,但他未曾自觉到,只晓得像在商业经营中那样趁热打铁,晕乎乎、乐颠颠地又拿出一笔巨款要赏赐军队。这下朱元璋勃然大怒了,你算个甚么东西,凭着有钱到朕的京城里摆威风来了?军队是你赏赐得了的吗?因而下令杀头,后来不知甚么缘由又改旨为放逐云南。
江南小镇的宅院忙乱了一阵以后堕入了久长的孤单。中华人民共和国14世纪杰出的理财大师沈万山没有能够回来,他长枷铁镣南行万里,终究客死戍所。他固然会在陌生的烟瘴之地夜夜梦到周庄的流水和石桥,但他的伤痕累累的人生孤舟却搁浅在如此边远的地方,怎样也驶不进熟习的港湾了。
沈万山或许至死都搞不大清究竟是甚么逻辑让他受罪的。周庄的百姓也搞不清,反而觉得沈万山怪,编一些更希奇的故事流传百年。是的,一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讲实在有点超前的商业心态在当时是难于见容于朝野两真个,结果倒是以其惨败为代价留下了一些纯属老庄哲学的教训在小镇,因而人们更加宁静无为了,不要大富,不要大红,不要一时为某种异己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而产生焦灼的冲动,只让河水渐渐流,船橹渐渐摇,也不想摇到太远的地方去。在沈万山的凄楚教训眼前,江南小镇越发明白了自己应当珍惜和恪守的生态。
上午看完了周庄,下午就滑脚去了同里镇。同里离周庄不远,却已归属于江苏省的另外一个县——吴江县,也就是我在20多年前听到麦克白式的敲门声的那个县。因此,当我走近前去的时候,心情是很有些紧张的,但我很明白,要找江南小镇的风韵,同里不会使我失望,为那20多年前的启悟,为它所潜藏的闹中取静的地理位置,也为我平日听到过的有关它的传闻。
就整体气魄论,同里比周庄大。或许是由于周庄讲求原封不动地保持苍老的原貌吧,在现代人的脚下总未免显得有点局促。同里亮堂和挺展很多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仿佛也更花力气。因此,周庄对我,是乐于参观而不会想到要久长驻足的,而同里却一见面就产生一种要在这里觅房安居的奇怪心愿。
同里的桥,不比周庄少。其中牢牢会聚在一处的“三桥”则更让人赞叹。三桥都小巧玲珑,构筑典雅,每桥都有花岗石凿刻的楹联,其中一桥的楹联为:
浅诸波光云影,
小桥流水江村。
淡淡地道尽了此地的魅力所在。据老者说,过去镇上居民婚娶,花轿乐队要热热烈闹地把这三座小桥都走一遍,算是大吉大利。老人66岁生日那天也须在午饭后走一趟三桥,算是走通了人生的一个关口。你看,这么一个小小的江镇,居然自扬名胜、自建礼仪,怡然自得中构建了一个与外界无所争持的小世界。在离镇中心稍远处,还有稍大一点的桥,建造也比较考究,如思本桥、富观桥、普安桥等,是小镇的远近门户。
在同里镇随脚走走,很容易见到一些气象有点特别的建筑,仔细一看,墙上嵌有牌子,标明这是崇本堂,这是嘉荫堂,这是耕乐堂,这是陈去病故居、探头进去,有的被保护着专供参观,有的有住家,有的在修理,都无妨轻步踏入,没有人会阻碍你。特别是那些有住家的宅院,你正有点踟躇呢,住家一眼看出你是来访古的,已经是满面笑容。钱氏崇本堂和柳氏嘉荫堂占地都不大,一亩上下而已,却筑得紧凑舒适。两堂均以梁掉窗棂间的精细雕刻着称,除吉祥花卉图案外,还有传说故事、戏曲小说中的人物和场面的雕刻,据我所知已引发了国内古典艺术研究者们的重视。耕乐堂年岁较老,有宅有园,占地也较大,整体结构匠心独具,精致宜人,最早的主人是明朝的朱祥(耕乐),听说他曾协助巡抚修建了着名的苏州宝带桥,本应论功授官,但他坚辞不就,要求在同里镇造一处宅园过太平日子。看看耕乐堂,谁都会由衷地赞同朱祥的选择。
但是,也不能因此判定像同里这样的江南小镇只是无条件的消极退避之所。你看,让朱祥督造宝带桥工程他不是怅然前往了吗?他要躲避的是做官,其实不躲避国计民生方面的正常选择。我们走进近代革命者、诗人学者陈去病(巢南)的居宅,更明确地感遭到了这一点。我由于关注过南社的史料,对陈去病的业绩还算是有点熟习的。见到了他编《百尺楼丛书》的百尺楼,却未能找到他自撰的两副着名楹联:
平生服膺明季三儒之论,沧海归来,信手钞成正气集;
中年有契香山一老所作,白头老去,新居营就浩歌堂。
其人以骡姚将军为名,垂虹亭长为号;
所居有绿玉青瑶之馆,澹泊宁静之庐。
这两副楹联表明,在同里镇三元街的这所宁静住宅里,也曾有热血涌动、浩气充满的年月。我知道就在这里,陈去病组织过雪恨学会,推行过梁启超的《新民丛报》,还展开过同盟会同里支部的活动。秋瑾烈士在绍兴遇难后,她的密友徐自华女士曾特地赶到这里来与陈去病商量如何处置后事。最少在当时,江浙一带的小镇中每每隐潜着许多这样的决心以热血和生命换来民族生机的慷慨男女,他们的来往和集会构成了一系列中华人民共和国近代史中的着名事件,一艘艘小船在解缆系缆,缆索一抖,牵动着全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命线。
比陈去病小十几岁的柳亚子是更被人们熟知的人物,他当时的活动据点是故乡黎里镇,与同里同属吴江县。陈去病坐船去黎里镇访问了柳亚子后感慨万千,写诗道:
梨花村里叩重门
握手相看泪满痕
故国崎岖多碧血
美人幽咽碎芳魂
茫茫宙合将安逸
耿耿心期抵尔论
此去壮图如可展
一鞭睛旭返中原!
这类气势与人们平素印象中的江南小镇风韵很不一样,但它实实在在是属于江南小镇的,应当说是江南小镇的另外一面。在我看来,江南小镇是既疏淡官场名利又深明人世大义的,平日只是按兵不动罢了,其实就连在石桥边栏上闲坐着的老汉都对社会时事具有洞幽悉微的评判能力,真是遇到了历史的紧要关头,江南小镇历来都不木然。我想,像我这样的人也愿意卜居于这些小镇中而预感不会使自己全然枯竭,这也是缘由之一吧。
同里最吸引人的去处无疑是着名的退思园了。我可以绝不夸大地说,这是我见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典园林中特别让我趁心满意的几个中的一个。我相信,如果同里镇稍稍靠近一点铁路或公路干道,退思国势必塞满旅游的人群。但从上海到这里毕竟很不方便,从苏州过来近一些,但是苏州自己已有太多的园林,柔雅的苏州人也就不高兴去坐长途车了。因而,一座大好的园林静悄悄地呆着,而我特别看中的正是这一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典园林不管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作为自己的韵律。有了静,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觅。在摩肩相继的拥堵中游古典园林是很叫人伤心的事,如有一个偶然的机会,也许是大雨刚歇,游客未至,也许是时值傍晚。庭院冷落,你有幸走在这样的园林中就会觉得走进了一种境地,虚虚浮浮而又满陌生气,几近不相信自己平常曾屡次来过。在人口愈来愈多,一切私家的古典园林都逐一变成公众游观处的现代,我的这类审美嗜好无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侈欲望了,但居然有时也能满足。去年冬季曾在上海远郊嘉定县小住了十几天,每天凌晨和傍晚,当上海旅游者的班车还没有到达或已离开的时候,我会急急赶到秋霞圃去,舒舒坦坦地享受一番园林间物我融合的本味。退思园根本没有上海的旅游班车抵达,能够遇到的游客大多是一些镇上的退休老人,安静地在回廊低栏上坐着,看到我们面对某处景点有所迟疑时,他们会用自我陶醉的缓慢腔调来解释几句,然后又安静地坐下去。就这样,我们从西首的大门进入,向着东面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观赏过来。总以为看完这一进就差不多了,没想到一个月洞门又引出一个新的空间,而且一进比一进美,一层比一层奇。心中早已绷着悬念,却又时时为意外发现而一次次惊叹,这让我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典园林和古典戏曲在结构上的近似。难怪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曲论家王骥德和李渔都把编剧与工师修建宅院苑榭等量齐观。
退思园已有100多年历史,园主任兰生便是同里人,做官做得不小,授资政大夫,赐内阁学士,任凤颖六泗兵备道,兼淮北牙厘局及凤阳钞关之职,有权有势地管过当今安徽省的很大一块地方。后来他就像许多朝廷命官一样遭到了弹劾,落职了,因而回到故乡同里,请本镇一名叫袁龙的杰出艺术家建造此园。园名“退思”,立即令人想起《左传》中的那句话:“林父之事君也,进思效忠,退思补过。”但我漫步在如此精美的园林中,很难相信任兰生动用“退思补过”这一命题的恳切。“退”是事实,“思”也是免不了的,至于是否是在思“补过”和“事君”则不宜轻信。眼前的水阁亭榭、假山荷池、曲径回廊根本容不下一丝愧赧。好在京城很远,也管不到甚么了。
任兰生是聪明的。“退思”云云就像找一个官场烂熟的题目招贴一下,赶快把安徽官任上搜括来的钱财幻化成一个偷不去抢不走、又没法用数字估价的居住地,也不向外展现,只是一家子安安静静地住着。即便朝廷中还有觊觎者,一见他完全是一派定居的模样,没有再到官场争逐的动机了,也就放下了心,以求彼此两忘。我不知道任兰生在这个园子里是如何度过晚年的,是不是再遇到过甚么凶险,却总觉得在这样一个地方哪怕住下几年也是使人羡慕的,更何况对园主来讲这又是祖辈生息的故乡。任兰生没有料到,这件看来纯然利己的事情实际上竟成了他终生最大的功业,历史因这座园林把他的名字记下了,而那些凌驾在他之上,或弹劾他而获胜的衰衰诸公们却早就像尘埃一样飘散在时间的流水当中。
就这样,江南小镇款款地接待着一个个早年离它远去的游子,安慰他们,劝他们好生休息,又尽力鼓励他们把休息地搞好。这几近已成为一种人生范式,在无形当中悄悄控制着遍及九州的志士仁人,使他们常常登高回眸、月夜苦思、梦中轻笑。江南小镇的美色远不单单在于它们本身,而更在于无数行旅者心中的终生描绘。
在踏出退思园大门时我想,当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人几近都没有能力靠一人之力建造这样的归息之地了,但是哪怕在这样的小镇中觅得一个较简单的住所也好啊,为何非要挤在大都市里不可呢?我一直相信从事文化艺术与从事经济贸易、机械施工不同,特别需要有一个真正安宁的环境深入运思、专注体悟,要不然很难成为名不虚传的大家。在逼仄的城市空间里写甚么都无妨,就是不宜进行宏篇巨着式的艺术创造。日本有位艺术家每一年要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隐居很长时间,只留出一小部份时间在全球转游,手上夹着从小岛带出来的一大叠乐谱和文稿。()江南小镇很可以成为我们的作家艺术家的小岛,有了这么一个个宁静的家院在身后,作家艺术家们走在都市街道间的步子也会踏实一点,文坛中的烦心事也会减少大半。而且,由于作家艺术家驻足其间,许多小镇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名誉也会大大提高。如果说我们今天的江南小镇比过去缺了点甚么,在我看来,缺了一点真实的文化智者,缺了一点隐潜伏河边小巷间的安逸书斋,缺了一点足以使这些小镇产生超出时空的吸引力的艺术灵魂。而这些智者,这些灵魂,现正在大都市的人海中领受真实的自然意义上的“倾轧”。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令人愁。”希望有一天,能让飘荡在都市喧嚣间的惆怅乡愁收服在无数清雅的镇邑间,而一座座江南小镇又重新在文化意义上走向充实。只有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才能在人格方位和地理方位上实现双相自立。
到那时,风景旅游和人物访谒会溶成一体,“梨花村里叩重门,握手相看泪满痕”的动人景象又会常常出现,全部华夏大地也就会铺展出文化坐标上的重峦叠蟑。
或许,我想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