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在哪里安置
文/孟宪利
一
1997年,我大学毕业。在我到国家部委工作以后不久,爸爸满心欢乐地从山东老家来看我,想要感受一下儿子带给他的荣光。
当时我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我只能把爸爸安排在附近的旅馆,那是一家地下旅馆。
这是一个与老人祖传统意识、近期想象、来时预期全面冲突的安排。在去旅馆的路上,老爸满脸的失落,看得出他内心一直在剧烈地斗争,体会着儿子的不近人情和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所带给他的惊诧。
在地下室刚刚坐定,爸爸终究还是开口了:“儿子,你就让你爹住地下室啊?家里人都说你在国务院工作,风光得很呢!怎样老爹来北京了,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
爸爸的话,明显刺痛了我,我没法解释他所不了解的北京,恰如我也没法解释他所不了解的基层公务员。
二
两年以后,我终究遇上了机关福利分房的末班车。欢欣之余,让我忐忑的是,依照既定的分房方案,我的分房资历还有待核准。
在找了分房办数次无果的情况下,抱着最后的一丝希望,我给分管副部长写了一封有生以来最煽情的“求房信”:
“……每当我加班很晚,拖着疲倦的身躯,带着繁忙了一天的工作所给予我的内心的充实,挤上通往集体宿舍的最后一班公共汽车时,我茫然地看着绚丽的北京,感受着万家灯火、各居其所的安宁,我就觉得自己像一个流浪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方向。每当此时,我就想起小时候我在野外走丢了,等待着妈妈牵着我的手回家。而此时,在我给您写这封信的时候,阔别了故乡亲人、形单影只来到北京的我,是多么希望您就像小时候牵着我的手的妈妈那样,向我伸出温暖的援手,牵着我回家。”
这是我第一次为了个人目的而动用煽情术,半假的真情散落了一地。
结果恰如荒野里的期待,我分到了一套一居室。房子很老旧,不到50平方米,但这房子对我来讲意义重大,我恍如看到爸爸带着众乡亲来我家里打地铺的热烈景象。
很久以后,我遭到几个知道此事的朋友的嘲笑和戏谑,他们认为一向标榜清高的我,为了一套房子竟至行文如此肉麻,是一个地道的俗人。俗不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当时我快乐得直蹦高。
不久以后,机关停止了福利分房,刚刚进入我们司的一个姓魏的师妹只能购买经济适用房。2003年左右,魏师妹买了一套西三旗的房子,需要20万。20万啊,刚刚毕业的人,从哪里一下子拿出20万来?我当时很为她担心,觉得她上了这个城市确当。
三
转眼到2010年,我的外甥从我曾就读的那所大学毕业了。他说:“舅舅,我决心进入七环之内你那个叫作京的城。”
我说:“欢迎。只是舅舅除煽情术,教不了你甚么。”他说不用,他有一颗强大的心。
毕业前夕,他仍在依照自己一直以来的惯性及父母、邻里的期待塑造自己,其中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要去大机关,根据是,主流才能入流。
接下来,在世界上最难的“国考”及艰巨的就业环境眼前,他几经挫败,不但进不了机关,反而面临返乡的窘境。
随着离校日期的逼近,“强大的心”终究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我知道这座城市给他的教育已足够,因而决定施以援手,托熟人的关系,帮他进入了一家国有上市公司。
留京以后,他面临的环境是现实而残暴的。家里提供不了经济支援,女朋友家境也一般,但女朋友坚持说,没有房子不结婚。
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他还没有放弃从政的想法,总是觉得在企业工作比较边沿化。
他跟我说:“舅舅,你们那时候多幸福啊,没有开豪车上班的同事,最牛的男生也只可能比你多一双耐克鞋。1993年,西三环还是沙子路。1998年,西三环以西还是平房。2000年,燕莎的商品房才卖到每平方米1万元。”
四
看着他无处安置的心灵,我给他讲起了孟学农《心在哪里安置》那首诗和1995年产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那时我上大二,取得了公费去香港参观学习的机会。那时香港还没回归祖国,我却可以到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机会难得,大家都在兴奋地购物。当别的学生在买随身听、美食甜点的时候,我只是在女人街上花掉我所带的全部250块钱的大半买了3件T恤。
回来后,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年报》上发表了《“穷”怎样变“富”》,以当时学得的社会学上“资源交换理论”来讲明一个人可以很穷,但你依然可以变得“富有”,就是你身上必须具有其他人所需要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你的志向、坚毅、才气、能力、爱心、专业、趣味等等,而惟有这些才是你在这个社会进行交往的“资本”,更是你走向幸福的出发点。
因而,我告知我的外甥:
第一,原来是主流才能入流,现在多是非主流才能入流。当前是个多元化气力突起的时期,展现人生价值未必要去从政。
第二,这个城市就是你的出发点,尽快忘记故乡那些期待的眼神,会让你更加真实而从容。
第三,工作以后的5——8年,你会进入真实的“社会大学”。()在哪里工作本质上差异其实不大,关键是把个人的能力、水平全面提升上去,否则就会在35岁以后堕入人生全面的被动。
第四,经济上的困难是暂时的,这个城市让你留下,就会给你安身立命的资本,但人生总是“期权支付”的模式,“奋斗在前、收获在后”是通常的人生轨道,既然没有成为“富二代”,就要有成为“富一代”的决心。
五
后来,外甥的状态逐步变得稳定而坚毅,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考上了虽有些泛滥却代表处于学习状态的在职MBA,工作上也表现得很出色。
今年的某一天,外甥突然给我打电话说:“舅舅,我要报告你一个好消息,我买房了,在燕郊!”
今年的某一天,我与魏师妹一起吃饭,她已是机关的副处长了,虽然月入只有5000块钱,但是她依然活得风姿绰约,明显,并没有由于上班远而影响到自己的容颜;她虽然权利不大,级别不高,却是家庭幸福。这些让我强烈地感遭到一种高昂的正能量。
今年的某一天,我回学校参加毕业16周年庆。看着年轻的学弟学妹,我心中顿生羡慕之情。想到自己一脸沧桑、几多白发和终已逝去的青春,都不好意思在海棠花前与他们合影了。与花合影,是需要勇气的,我知道,这勇气属于他们这些“未来者”。
是的,未来者!每一个时期的人都有自己的出发点,都势必走向舞台的中央,所以,只要有真正强大的内心,就没有必要担心未来。我不想告知他们关于这个城市的真相,由于年轻就是他们最大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