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着阳光行驶的竹子
文/张达明
美国人克雷格·卡尔菲非常喜欢自行车,上高中时,就利用假期做兼职邮递员,每天骑车穿街过巷。进入布鲁克林的普拉特学院后,当同学们都在谈论汽车时,他仍然对自行车情有独钟。
1989年大学毕业后。卡尔菲拿着借来的一万美元,在旧金山创办了“碳车架”自行车制造公司。当年便造出了第一辆轻便碳纤维自行车,然后在职业赛车手免费试骑后,作了进一步改进。随后他参加了国际自行车展览会,吸引了大批定单。环法自行车赛冠军格雷格·莱蒙德一次就买了18辆。卡尔菲从中捕捉到了商机,在与莱蒙德沟通后。将轻便碳纤维自行车命名为“莱蒙德”牌。
莱蒙德在1991年的环法自行车赛中屡次夺得黄色领骑衫,让“莱蒙德”牌自行车申明远扬。CNN、美联社等都对此作了报导。卡尔菲也因此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虽然生意如日中天,但“碳车架”自行车昂贵的价格。让普通消费者望而生畏。如何才能下降本钱,造出大家都能接受的“低碳自行车”成为卡尔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1995年的一天。他无意发现自己的宠物犬“卢娜”在玩一截竹子。在卡尔菲看来,“卢娜”咬断那截竹子轻而易举。但一个小时后,他发现听凭“卢娜”再怎样用力,也只是在竹子上留了几个不明显的牙印。
卡尔菲没有想到,竹子竟会如此坚固!为何不用竹子制造自行车呢?他将想法告知了机械师,对方却疑虑重重:“竹子能有碳纤维那样结实吗?”他鼓励机械师说:“如果成功,我们的本钱将大大下降。”
为避免竹子在遭到压力时产生裂缝,卡尔菲对竹子做了热处理。在车架的接合处用碳纤维或麻纤维固定,以保持竹子天然的外形。而传动系统的链条使用碳纤维,车架表面则涂上桐油密封层。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实验,卡尔菲终究在1997年制造出了第一辆竹子自行车。该车的车架唯一1,5千克重,韧性和强度都比“碳车架”更佳,减震效果也大大好过碳纤维,更有益于长途骑乘,而且维修和保养更加简单。
一个电影导演听说了竹制自行车后,便想买几辆作为道具,却又担心不结实,要求做“压力测试”。他找来三名重约180斤的大汉同时坐上竹制自行车,除车胎被压爆外,竹制车毫发未损。
1998年夏天,卡尔菲一举向市场推出15万辆竹制自行车,一上市就遭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全美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自行车革命”。不到一个月,15万辆竹制自行车便销售一空,随之而来的是雪片般的定单。卡尔菲在大赚了一笔后,也为公司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
卡尔菲又开始思考另外一个问题:能否让竹制自行车在全球打开更加广阔的市场。因而,他前后去了肯尼亚、加纳和乌干达进行考察。他欣喜地发现,那里遍地都是竹子,当地人也喜欢用自行车托运东西,自行车却少得可怜。而当地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便宜劳动力,更让卡尔菲意想到竹制自行车潜伏的无穷商机。他果断出手,立即与上述三国贸易产业部获得联系。经过艰巨谈判。终究在2007年获得了上述三国的开发制造权。
现在。每辆售价仅50美元的竹制自行车,在肯尼亚、加纳和乌干达等非洲国家的销量与日俱增。深受当地人的爱好,而农民则是最大的受益群体,他们用竹制自行车把农副产品运到市场上销售,在生活得到改良的同时。也解决了就业问题。现年49岁的卡尔菲说:“不可否认,竹制自行车让我赚到了数亿美元。我要在未来十几年里,将这项产业推行到全部非洲大陆乃至全球,让竹制自行车迎着阳光不断提速行驶,直至到达既定目标,对此我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