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敏洪:不同意大学生盲目创业
【编者案】自21世纪以来,创业大军源源不断,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但是,在这些群队中却有大部份大学生失败的直接缘由就是没掌握方向,盲目创业。创业是一重大课程,想成功创业,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而不是盲目闯荡。
不同意大学生由于就业难而盲目创业
对要不要鼓励大学生创业,我认为要理性看待。人一生如果没有一次创业经历的话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但现在的情况是,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家就拼命鼓励在校大学生都去创业,这实际上是有问题的。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能力,对行业的了解、容忍度等等都不成熟,在面对创业环境时,大学生的人生经验还不够。
我研究了很多国家的教育体制,除美国之外,没有发现一个像这样充分就业、充分鼓励创业的国家,他们在大学的时候就鼓励每一个大学生自己去开公司。我们常常一讲创业就说到比尔·盖茨,为何呢?由于他大学都没有上完,在自己的车库里就研究出了微软,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天才,这样的天才在全球是可以数得出来的。
鼓励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或大学一毕业就去创业,带来了几个不利因素。第一就是对大学教育的冲击。由于大学是一个学生面对社会现实、认真研究并且学习的地方,而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学中流行着这样一种风气,就是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开始就想着怎样样做生意,忘掉了大学四年应当认真学习,把自己的底蕴变厚。
关于大学生创业,鼓励学生创业这样一个概念其实带来了一种问题,就是大学四年学生到底应当在大学里学甚么,如果大学生要学创业的话,请问大学里有几个老师是自己曾创业的,请问有几个老师能够解答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困难?现在就变成了我们这样的企业家被老师拽过去给大学生讲创业。我每次第一讲就是泼凉水,请大家不要一毕业就创业,除非你是比尔·盖茨。
大学生创业失败问题大应先就业学习积累
创业失败会给学生带来心态上的问题。创业的学生大部份都会失败,我看到的成功的例子非常少。失败以后,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通常不会反思自己,重新静下心来认真揣摩怎样积累经验再次创业,而是会怨社会,觉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太黑暗,太不公平,认为这个社会的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固然有部份事实是这样的。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他怨人心,比如他创业的时候一般要跟几个同学一起做,通常做着做着就打架了,最后的结果是,他不会总结自己作为领导人或作为团队领袖自己凝聚团队的能力不够,常常把问题归结在跟他一起创业的团队的怠惰、贪婪、不合作,从此以后对人失去信心。
一个年轻人一旦对社会失去信心、对人失去信心以后,他未来振作的机会不会有多少。略微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有这样一批人在社会上,大学生毕业直接创业,创业失败了,从此以后就变成了很难描写的一种人群,对未来既没有信心,又不愿意去工作了。所以我认为大学生毕业应当先工作,乃至是在你父母的单位工作,由于现在很多父母本身就是创业的,比如我的孩子长大了,我就希望他到我这里来实习,我言传身教,告知他怎样样面对各种困难,对社会对人保持信心。他可以积累经验,视察老板是怎样干活的,怎样跟同事打交道,学会如何在人群中间,特别在利益和权利的人群社会中间,怎样让自己在一帮人中变成领袖,变成大家很服气的人。
大学教育定位不准课程设置落后脱离现实
大学四年应当认真学习,把自己的底蕴变厚,我说的学习固然不是脱离社会现实的学习。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学的课程设置我也是比较迷茫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学设置一方面讲就业问题,一方面很多的课程设置脱离社会现实,并且是落后的,知识更新速度不够。
一般大学课程的设置是分两个方面的:一是研究性人材的方向。这个方向不一定是为了某一个具体工作岗位,赚大钱的岗位,而是这些研究性人材毕业后,专门研究某个领域的高精尖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知识。国家现在给予这方面大量的资助。二是实践性的人材,也就是这个专业在设置的时候,就是为了未来一个很好的岗位做准备的。
现在大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到处递简历,但是用人的单位确很难提拔出适合的人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大学教育与现实脱节的证明。新东方每一年收到大学生的应聘简历大概是十万份,我们从中挑出能马上用的人材最多是一两千人,其余最少要经过半年左右的培训才能上岗。这就意味着大学教育是与社会脱节的,尚待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