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宏江:二次创业,寻觅人生下一次冲浪
2011年10月18日,张宏江一夜难眠。
看到张亚勤的邮件后他流泪了,不知怎样去回应曾的密切战友,就像他不知道怎样将自己的决定公之于众——告别微软亚太研发团体首席技术官、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的过去,“跳槽”到金山软件担负CEO。
张亚勤第二天要宣布这一消息。依照以往的默契,他将准备好的文字电邮给张宏江,好让他准备给全部员工关于此事的回复。
“从个人层面来看,没有人会比我更想念张宏江。过去12年间,张宏江已成为我最忠实、最值得信任和最依赖的朋友和火伴。”张亚勤在撰写邮件那一刻或许仍心存侥幸。
10点半张宏江回电邮给亚勤,“你的邮件让我流泪,我的回复今晚不可能准备好了。”第二天清晨,他仍毫无头绪。“从6点到7点,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上午7点38分,张宏江发了一条微博后思绪流畅,15分钟完成了“作业”。
5天后的下午,张宏江正式出任金山CEO。上午他还在微软与老领导告别,他的老板告知他,“你有一把金钥匙,可以随时回来”。
这令张宏江分外感动,“觉得微软那个门对我一直是开的。”但3个月前雷军开门见山地约请他时,他已放弃了这把金钥匙,彼时二人还没有有过量交集。“之前我只是为微软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软件的市场状态,和他交换业界看法。”但却无妨碍他们一拍即合,“我心里面一直在寻觅一个机会,正好这机会就来了。剩下三个月我没有甚么反复犹豫,只是更进一步地去理性化这个决定,比如了解金山业务、财报和过去的整体情况等。”
张宏江心中向往这样的机会已久,“其实我一直在寻求能让我保持亢奋状态、刺激一点的东西。工程院我做了7年之久,本身就是一个创业。我其实一直在跟老板、朋友说,希望在退休之前能再做一件事情,做得像当初创建研究院或做工程院这样。”
对张宏江而言,即便没有遇到金山,换做另外一家能提供同等机会和平台的公司,他一样会离去。由于过去工作20年中的每次选择他都遵守了这样的原则:没有依赖科学家周密的论证思惟,而是凭着创业家的直觉坚持到底:“我始终渴望探求新的尝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到欧洲,重新加坡到美国,终究重返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学术研究转向公司研究,从企业孵化转向产品研发。”
交谈时,他出现频率最高的英文单词是“Exciting”,念念不忘“Longing”(渴求)一词在中文的含义。张宏江以创业的心态驰骋在职业生涯的每程,身处波峰而一次次主动改变职业曲线方向,不是朝着更稳定、优渥、性价比更适合的一方,而是朝着更具挑战、更繁忙乃至从零做起的那方。年届50的他将过往种种都看做驿站,而始终追寻让自己萌动、兴奋乃至会阵痛的下一个峥嵘。
他在享受创业。“如果你熟习我的过去,就应当知道我离开微软其实不足为奇。如果哪天我去了另外一家外企,你才应当感到惊讶。”
为此,他打扫一切障碍。犹如1999年从美国回归时他向太太隐瞒了北京的沙尘暴一样,这次他一样用“谎言”安慰她,“不会比微软更累、更辛苦。”
和太太相比,对共事13年的战友张亚勤开口说走就没那末容易。9月微软亚太研究院高层在九寨沟开会期间,张宏江给亚勤发了一封邮件,写道“我在认真地斟酌离开微软”,并绝不含糊地表明今后动向。亚勤和他从深夜10点半聊到第二天清晨,希望宏江再斟酌一星期。
接下来是他的上司出马。来到北京的微软首席战略和研究官直接了当地问张宏江,“你在公司内部还想做甚么样的事?”张宏江和盘托出自己的假想,他马上问道,“如果这件事情现在能让你做,会改变你的决定吗?”
他看到了自己不希望得到的答案,询问张宏江,“但这是否是也已晚了?”张宏江的内心不是没有感激和难堪,但他不可能对雷军“违约”。上司明白后真诚地对张宏江说,“Letmegiveyousomefatherlyadvice(给你一些父亲般的忠告)。”原来他也曾创业,以过来人的身份把一些经验悉数传授给张宏江。
微软的挽留是真诚并直指内心的,在这家伟大公司所表现出的伟大气质中,张宏江被折服,“我深深地体会到微软的留意。但不是说给你这个那个,不是要涨工资,那样反而很虚或功利。我感到他们非常真挚地想了解你的寻求和梦想。其实我的老板、亚勤都给过我很多内部的机会,但是大部份在美国,而我暂时不想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
对张宏江而言,与其说来金山易,不如说离开微软难。二次创业的阻力不在于前行道路的崎岖和飘飖,而在于如何放弃过往的光荣和温暖。
有人问他,“你年纪这么大了还折腾甚么?”张宏江的回答是:我43岁开始学滑雪,46岁和儿子一起学冲浪。现在唯一想试但还没有试过的就是跳伞。他自认天性中带有冒险成份,“我本人心里面还是蛮喜欢刺激的。但是好像从小就给人好孩子的印象,限制了这类发展,所以我在没有限制的时候就会非常张扬。”
冒险几近是创业家血管中的维他命,他们永久不安分、不甘心、不满足现状,“我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不会把大把时间拿来睡觉或纯洁休闲。”他给新东家打工的日子十分繁忙。“在珠海一天见了几十人,连我的秘书都快顶不住了。”张宏江满面笑容地享受着这份新的豪情。
张宏江从微软跳槽到金山,雷军40岁开始创业,吴刚一次次连环“复盘”,勇于从头再来的“骑士”身上包含着不安分、不满足的冒险因子,比起初创者,他们更成熟、更豪情澎湃、更晓得渐进之道,这些正是成功商业基因的保证。
二次创业的阻力不在于前行道路的崎岖和飘飖,而在于如何放弃过往的光荣和温暖。
每一名在某一阶段成功的企业家,是不是都具有二次创业的精神?是不是都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劲头?是不是都会面对新生代的挑战毫无惧色?
二次创业对有些人来讲是攀顶人生又一峰的兴奋剂,对有些人也多是“逼上梁山”的放手一搏,不管是何前因,人们只是由于他们曾的成功而对下一幕有了更多期待。
创业需要的是豪情、突破和日新月异,管理提升需要的则是有序、渐进和延续改良,对二次创业的商业精英和企业来讲也是如此。我们在豪情之余,还要有理性的准备和思路。我们对勇于选择“二次创业”的职场精英、企业家和企业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