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爱情微小说 > 正文

创业故事:蜗牛想去哪儿

发布时间:2021-01-23

创业故事:蜗牛想去哪儿

创业故事:蜗牛想去哪儿

我从未真正玩过任何一款网络游戏,也从未曾与蜗牛游戏的开创人见过面,但我喜欢讲的那个创业故事,平淡、执着、辛酸加上些许浪漫,故事原来这样:“我2000年就开始创办蜗牛了,我当时还开KTV,那个KTV地上两层是西餐厅和歌房,地下室就是蜗牛。做游戏也是瞎折腾,第一款就是《航海世纪》。磨了四年的产品,终究拿得出手了,觉得自己很牛,那时候拿投资挺潮的,投资公司一共给了我2000多万,接着就拿这笔钱打市场,我一口气在全国开了30多个办事处,然后2000万在三个月时间里,极快就花完了,我一看没钱了,我和我爱人商量,赶快再去开两家KTV店吧。接着开始砍掉各地的那些办事处,这个砍了那个砍了,一直砍到亏的钱通过我的KTV能贴得起了”

作为创业者,我喜欢这个用夜总会周济游戏的创业故事,由于或多或少类似的创业经历,由于犹如那些义无返顾的青楼女子极力资助寒窗学子,这事关信仰,或为爱情或为梦想。2005以后的蜗牛不断体验的幸福生活,我就没必要再长篇累牍了,大家在网上都查的到。2005年还是一个有点特殊的年份,在那一年,庄辰超创办了去哪儿旅行网,张涛创办了大众点评网,数年以后,他们和豆瓣一起被归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界成功“慢公司”的典型代表,如果这个名单可以加长,我愿意把石海的蜗牛游戏也算上。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拿韩寒创办《独唱团》说事,宣传应当感谢韩寒:是他提示我们别忘了这个世上还有一种慢公司。它没有奇巧的商业模式,没有环环相扣的资本跃进,始终围绕着用户的核心需求去设计产品或服务,在其他人大干快上、渴望领袖行业的时候,它却相信企业犹如万物,有其自然生长规律,以拙制巧。文章刊出后,引发了两百多家数字媒体的转载,公众对“慢公司”概念的饥渴程度远超越我想象。

于我而言,彼时唱和“慢公司”的理念,着实有种无奈。2008年我创建了上海即略网络,专攻基于地理位置的微博,取名即时客,在历经两年多的折腾,十数次的产品升级,数百万资金的消耗以后,我有幸与新浪微博掌门人彭少彬有过几次深谈,在彭先生对新浪微博当时的现状,投入,成长,战略的介绍和描写当中,我并不是心甘甘心但也无可奈何在心底坚定了我之前的一个结论:微博这个东西,不是小公司能玩的。现在回想起来,同很多创业者一样我们犯了类似低级毛病:小脚穿了大鞋。后来在其他文章中,我用近乎玩笑笔法回想这个进程:你不能由于你正好单身,林志玲恰好未嫁,就一定认为你和林志玲老公这个角色有甚么必定的联系。

2010年即略团队改变战略方向,进军移动互联网的利用开发和运营,2011年年中,即略推出了自己的核心利用:名片碰碰。名片碰碰给了我很多欣喜和意外,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媒体的捧场,用户的关心,资本的支持,过去三年苦苦寻求的那些进步竟在三个月内戏剧般实现。

那末早知有如今这三个月,是否是就能够省却之前的那三年煎熬呢?我想没人会傻到有这类的动机,没有过去之慢就不会有此时之快。固然,本日的即略网络也尚且不是一个完全的例子去诠释慢公司的真实面目。所以让我们还是把注意力暂且回到去哪儿。

2009年年中,去哪儿这家已做了4年机票搜索预定的网站,其月独立访问量已到达3000多万。截至2009年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网站机票业务的季度总访问次数统计中,去哪儿网以33.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2011去哪儿却为了团购业务新开了四个分公司。到今年6月时,每天在去哪儿上能卖出5000间客房。

对去哪儿来讲,酒店是下一个大生意。去哪儿已牢牢锁定全国的30万家酒店,若目标达成,其收入范围、盈利将远超携程。

2011年6月24日,去哪儿网宣布取得了百度3.06亿美元的战略投资,百度由此成为其第一大机构股东。庄辰超表示,融资完成后,去哪儿将保持独立运营。与百度之间没有任何整合计划,只会在一些产品线上与百度展开战略合作

在去哪儿的那个梯队旁边,豆瓣,大众点评,蜗牛也正在上演着类似的“速度与豪情”,仔细思量下来,这几家公司有些大致的类似点:所选的行业在创业伊始都被大多数旁观者认为是偏门,是拿望远镜也看不到商业模式的项目;都曾在几十人的人员范围上驻留了数年时间;即使在本日他们都已具有了千万数量级的用户群,但是他们并未偏离当初选择细分行业,或说从未离开过。

我知道分析慢公司的特点这本身就是件不太靠谱的事儿,这些公司真的慢吗?真的慢就不会有今天的影响力和成功,他们只能算是慢行业的快公司。况且每家公司都有着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每一个开创人的都不一样天赋天性,石海“为梦想而生”的疯狂,张涛对发展节奏高超的掌控,庄辰超的远见,豆瓣阿北的淡定。这些都是不能混在一起比较的东西。我理解,他们唯一类似的地方就在于基于他们对成功路径的选择和设计,让他们可以荣幸地在开始的数年间保存足够的自由生长空间,可以醉心于打磨针对用户强需求的最好解决方案,可以避开蛮横同类的弱肉强食。

反例为证,经历一年的团购风云,我们看到转眼间团购从被商场变成资本的赌场,他们目的已从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价值,转移到消灭同类,熬死对手,争取IPO,争取尽快套现离场。这门生意被投资家和赌徒推向死路,快公司之下再无完卵。如此说来,真能摊上一个慢公司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由于你未必见得就是赌赢的那个。

蜗牛想去哪儿?每个创业的“蜗牛”心中也许都有个快公司的梦想,但是我们能做的常常都是在和一个慢公司较劲。我想,每家公司终究都会有高潮的到来,它们只是或早或晚,也许,早和晚也根本不重要,关键是它会来,而且你喜欢那个奋斗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