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青
[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抒怀性的特点,了解诗歌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2、理清诗的抒怀结构,掌控保母大堰河的形象
3、反复朗诵,体会修辞方法(对照、反复、排比)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诵、讨论、
[教学进程]
一、导入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诗坛上一颗明亮的星。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1932年,艾青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左翼美术家同盟”。7月由于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颠覆政府”罪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被捕以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正如诗人所说:“我过的是囚徒的生活,我和绘画几近断了关系,我自但是然地接近诗。”他开始大量写诗,托人带动身表。《大堰河——我的保母》就是这样诞生的。1933年1月的一天凌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由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母,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显现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以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遭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先辈的好评。
二、整体感知
艾青诞生时难产,一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仍然遭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轻视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
朗诵全诗,掌控诗人感情的律动,给课文分层次。(提示:如果把诗分为三部份,如何划分?参考课后思考第二题。如果把追思部份再分,从那儿分?参考课后思考第三题)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
第一层次(1——3段):怀念
第二层次(4——8段):眷恋
第三层次(9——11段):控诉
第四层次(12、13段):赞美
三、学习第一部份。1、指名朗读
2、看前两节诗,一共十行倒有三行重复,这样写有甚么作用?请学生发表看法。(反复,突出诗人永难忘记大堰河的养育之恩,浓浓托出深深怀念之情。)
3、这三段中,大堰河是个甚么样的人?请学生谈谈。(连名字姓氏也没有,以她村落的名字作名字,大堰河又是一个童养媳,后来又是地主儿子的保母,在赡养地主儿子的条件下赡养自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典型。)
4、诗中,称呼时而用“她”,时而用“你”,这怎样理解?你换一下试试。(用“她”是客观的交代,用“你”是表达亲切的深情。)
5、第三节几个镜头?这些镜头给你甚么印象?学生试答。(被雪压着草盖着的的坟墓、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门前的长满了青苔的石椅,全是冷色调的。这些镜头描绘了一种荒凉、孤单的惨淡景象,故居已人亡物非,破门关闭,一点点园地已被典当,几根枯草在瓦缝中瑟瑟发抖,门前石椅上长满青苔,不再见昔日疼爱。暗示大堰河生前的贫困和死后的孤单,渗透着诗人的伤痛、怀念之情。)
总结:第一部份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与我的关系,表现诗人对乳母的怀念之情。
四、学习第二部份。1、下面诗人以诗来概括大堰河一生的遭受。大堰河一生干过两种活,在诗人小时,他是乳母,诗人五岁后她便做了佣工。那一节突出她的“乳母生涯”,那一节突出她的“佣工生涯”?(4节,7节)
2、朗诵第四节,整节一个大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是主句,主句是承接关系复句。一连串“在你……以后”是状语,这些状语构成排比,这些排比句有甚么作用?(这些排比句一方面了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极度贫困和沉重的家务劳动,另外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养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及对乳儿忘我的爱。我们感到,这里虽然贫困虽然粗陋,但这里有母爱的拥抱和抚摸。)这一节读的时候要读的慢,读的重,读的深沉。
3、第七节,在具体描述大堰河的佣工生活时,为何每句都用“她含着笑”开头?大堰河为何笑?这表现了她甚么品格?(用了六个排比句,描述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当着如此沉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但又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勤劳、浑厚、宽厚、仁慈、本份,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她以自己的双手换取闰自己和一家最低的生活需求,她为此感到满足——她对生活的要求就那末低!这里的描述使我们联想起鲁迅《祝愿》里对祥林嫂的有关描述。鲁迅写祥林嫂逃出婆家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虽然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但是她反满足,口角边也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在苦水中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心理状态。)
4、作者一方面表现大堰河的勤劳、浑厚、宽厚,另外一方面也表现了尢大堰河对乳儿的爱,诗中写大堰河对乳儿的爱采取了多种方法,第四节通过大堰河的乳母生涯浓墨重彩、反复铺陈正面抒发大堰河的爱的的话,那末笫五段是用甚么方法?第六段呢?(第五节是淡笔点染,侧面烘托。用设问句“大堰河,你为何要哭?”间接地表现出她对乳儿离开的依依不舍和对乳儿内心的疼爱。第六节跟第四节构成一种强烈的对照:第四节说在大堰河家虽然物资条件很差,但蒙受的是深厚的爱。第六节说虽然物资条件很优裕,但精神上极为痛苦。在大叶荷家中,在将近五年的寄养中,他承受了乳母超出生母的爱,感受了亲人般的温暖,离开了乳母,便离开了母爱,这在幼小的孩子来讲,是最最痛苦的事。虽然新家中挂着“天伦叙乐”的匾,实际上孩子失去了天伦叙乐。通过对照,反衬出大堰河家中虽然贫困却充满欢乐充满爱)
5、第八节,又一次正面写大堰河对乳儿挚真的爱,在年节里,大堰河为了她的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把他乳儿画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对她邻居夸奖她的乳儿。这些描述,已尽至了,但作者又深挖一层,把大堰河心底里的深情展现了出来: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乳儿的婚酒
坐在光辉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描述绘声绘色,栩栩如生。“诗人应当是典型的事物之敏锐的直观者”,艾青正具有这类敏锐性。透过大堰河宽厚仁慈的一举一动,发现了她的心灵。大堰河对她乳儿的爱原来如此深切真挚,就连梦中也念念不忘!她乳儿幸福就是她最大的满足!这个梦,把大堰河对乳儿的爱推向了高潮,倾注了她那慈母的深情。但是这个梦是不能说的,由于这个梦对大堰河来讲是非份的,是一种执着的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记的期待。
6、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命运所给予她的,却有贫困和苦难。她活着,对世界是忘我地赠予,不停的劳作,毫无保存的贡献她的一切——从心血、乳汁、到赤诚的心,而直到她死,世界给予她的,是甚么呢?(朗诵)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人世生活的凌辱,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句子基本成份,在没有附加成份的情况下可以作为逻辑重音,但一旦有了附加成份,附加成份就是逻辑重音,以上诸例的逻辑重音都是定语或状语。
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数量词,有甚么意义?
数量词组“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尺长方”、技术“几束”、“一手把”的尖锐对照,突出了诗人对“不公道的世界”的揭发和控诉:大堰河只活了“四十几年‘,可是她却受了“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给她送葬的,只是“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就是她辛苦一生所得的最后报偿!诗人强烈的愤慨包括在这数量词组的对照当中。
她死后,丈夫也死去,儿子除做土匪当炮灰,便只能做伙计当奴隶。真实的笔触,包括着控诉的心声。诗人自己,终究完全背叛了他诞生的那个阶级,而与养育他的那个阶级结成了真实的兄弟。所以大堰河不但滋养了诗人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滋养了诗人的精神。
7、第四节是诗的结束,作者从对往事的回想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与开头相呼应。诗人用六个“呈给你”和两个“呈给”的排比、反复,饱蘸豪情,盛赞大堰河的灵魂乃至亲抚过自己的手、唇、脸颊、乳汁,情感奔放通畅,是抒怀高潮。最后一节回应开头,重现诗的主旋律。整首诗结构严谨,一气呵成。
(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一种看法,紫色是高贵、神圣的意味,“紫气东来”、“紫禁城”。大堰河身份虽卑下,但她慈祥、仁慈、勤劳,集中了人之美德,她的灵魂最高贵、最伟大。另外一种看法,紫色是伤痕的色彩,是凝血的色彩,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色彩,代表了不幸、痛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苦难一生,结局悲惨,因此称之为“紫色的灵魂”。)
这一节,诗人的感情并没有停留在大堰河一个人身上,“创作的典型是甚么?它同时是一个人和许多人,一幅面貌和许多面貌,这就是说,它是这样一种对一个人的描绘,其中包括许多人,即表现统一理念的一系列的人“(别林斯基评《现代人》)艾青正是通过对大堰河勤劳、仁慈、宽厚、浑厚的形象的塑造,写出了全部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不是吗?正是这些像大堰河一样的人类社会的保母,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人类世界,创造了供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享乐的物资财富,用宽厚、仁慈的心给人以温暖;正是这千千万万的劳动大众,挤干了乳汁,流尽了心血,赡养了他人,自己却一无所有,过着悲惨的生活。所以,诗人把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母和他们的儿子”,就使诗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广的社会心义。
艾青的诗作在情势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奔放的诗体。也有人把它称为“散文化”而加以指责。但是,应当说,这其实不是缺点。艾青也曾尝试过各种情势,尝试的结果证明,对他来讲,这类带有“散文化”的偏向的自由诗体比较得心应手,他用这类情势写出了成功的诗作。他的诗脱去了格律的外壳,不押周密的韵脚,但是并没有抛弃诗的内核。在这首诗里,诗并没有因散而失去诗味,而是诗意更浓,抒发的更自由,表达的更充分。用排比、反复来体现格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的排比,层层递进,不但展现了多种画面,增强了抒怀气势,也增强了诗的内在旋律。
最后,我们无妨看看著名诗人鲁黎对艾青艺术风格的评价:
想到艾青的诗
就想到散文美
他的诗不胫而走
不是依托那整齐的韵脚
他的诗柔柔似云一般的飞翔,
是以它内在的美作为翅膀
他的诗是绿野碧溪上的姑娘
不是灯红酒绿里的贵妇
不需要金手镯或是珠玉项链
需要的是清风和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