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到才是准时,准时就是迟到
文/燕子坞主人
【一】
有年中秋节前夕,陪一名老先辈宴客,两位客人都是他曾的学生。我们到的时候,其中一名已在等着,不到四十岁已有亿万家产,对老师非常恭敬。聊了半个多小时,另一名才匆匆赶来。福州的中秋时节,天气还是很热的,所以他赶得一身汗,坐下来一边揩一边说:“老师,我知道你年纪大,胃不好,吃月饼不消化,所以特地给你带了盒坦洋工夫茶,很养胃的!”
现场一阵为难,先来那位更是脸都红了,由于他送的正是“不消化”的月饼……
迟到那位四十好几还只是小主管,从那天的情形看,真是一点都不奇怪:缺少“常识”,连中秋他人多半会送月饼,居然都没事前斟酌到;缺少视察力,如果擦汗之余能多瞄两眼现场,也不会疏忽那末一大盒月饼。所以结果就是,明明他的礼物更用心,却输了人情。
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修正的,但他那天只要做到一点,就能够逆转一切:比所有人都早到。如果他第一个到,看着他人提着一盒月饼,还会那末冒失吗?不但不会,而且有时间细斟慢酌,把话说得很得体。
【二】
对饭局、喝咖啡之类的应酬,我本也是习惯性迟到症的重病号,总觉得吃喝这等事不值得认真,老早在那等吃,岂不露了吃货的本相?但见证了那次“中秋坦洋工夫茶惨案”后,我决心改变。而随着“比所有人都早到”的次数愈来愈多,我愈来愈体会到其中的好处。
好处一:可以从容地去化装间照照镜子。
老年间唱戏的最看重“碰头好”,出场一亮相就要赢得满堂彩,但要是打扮上出了些许差迟,还没开唱观众就喝倒采,整场戏就算砸了。在社交场上,每一个人都是演员,在登场前也需要确保自己的形象不出纰漏——不然你自以为貌比潘安,坐那顾盼自雄,其实一撮头发竖得像天线宝宝,还不把他人憋出内伤?
如果地点是在包厢,那你还有机会先拐去化装间“对镜贴花黄”。但如果是在开放的空间,一上来就要打照面,那迟到的你常常就没有了确认形象的机会。即使马上去化装间,你的囧样也已被对方一览无余。有些妹子在家精心打扮,却就此功败垂成,谁说早到不是最好的补妆?
好处二:可以从容地熟习“战场”。
几年前,好友的生意刚刚起步,手头其实不宽裕。有天晚上九点多,他突然约我夜消,而且是在一家颇高级的餐厅。原来他刚和一个重要客户约了明天的午饭,对方定在这里,可他从没来过,所以要赶来熟习一下环境和菜单。“要是明天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就算人家不低看一等,自己也没自信,生意还怎样谈?呃——”他才吃过晚餐,还是打着饱嗝试了几道菜,又问了侍应生几个古怪的菜名,在餐厅里走了一遍。那天我就判定,他的生意肯定能成。
他让我想起《多情剑客无情剑》里,李寻欢提早两天勘察战场,“身形飞掠,如秋雁回空,在每根枯枝上都点了点”,连枯枝都要防备上官金虹做手脚。由于“胜负在这段时候里就已决定。
社交场未尝不是战场?不需要你“秋雁回空”,也不需要提早两天,只要提早二十分钟,到现场走走看看,就可以为自己赢得很多优势。特别是高级场所,常有些逼格奇特的用具和规矩,第一次去的人就算不出糗,心里也难免忐忑,做出各种呆萌的表现。而早到的你完全可以放肆你的好奇,或看或问,了解一下怎样吃怎样用,到时你手法纯熟若此地常客,穿堂过户如在家闲逛,对方哪敢轻视?
好处三:可以从容地掌握心理优势。
社交场上拼的是气场。如果你不是有钱有势,又不是高大威猛,那气场真的需要很多细节去积累,而早到是很重要的一环。
心理学家说,先到中立场地的一方,更能取得主场的感觉。由于每一个人对陌生环境都有不安全感,但只要待上二十分钟,新环境就可以变成“老地方”。当对方姗姗来迟,他瞻前顾后,你神态自若,气场上就得了一分。
如果需要你点菜,而你看菜单像做浏览理解题,来回翻几遍还拿不定主张,会给人犹豫不决的印象。但如果你能提早把“浏览理解题”做了,点菜时侍应生递上菜单,你一摆手,干净利索报出几个菜名,顿时有一道VIP的光环点亮你精明干练的形象,气场上又得了一分。
如果当天是一个陌生的圈子,而你恰恰又是一个“人多时候最沉默”的人,那你只有早到才有机会和每一个人都寒暄几句,以便尽快融入。如果有大人物在场,那你更应当早到,这样才有机会坐到他身旁——这不但能让大人物记住你,还能让其他人重视你,由于有种心理效应叫做“狐假虎威”。
更重要的是,早到是用实际行动表达的礼貌,胜过千言万语的恭维。
【三】
三大好处的关键词是“从容”。在你人微言轻的阶段,早到才能从容,迟到就会忙乱,忙乱就会出错,就像“中秋坦洋工夫茶惨案”里的那位大叔。兵法云“以逸待劳”。“逸”从何来?是提早行动和一路急行,赢来临阵时的从容。
早到最好在二十分钟。少于这个时间,三大好处里的许多事项不能从容完成。多于这个时间,气势也会减弱,岂不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则竭”?早到无妨留下“证据”,比如先点一杯饮料或是一份小碟,对方看见空掉的杯碟就自然明白。这样,你的诚意和他的歉意,会在后面的交谈中产生奥妙的效应。
有早到二十分钟的觉悟,才能确保准时。很屡次到了时间,却听电话里说:“我已到楼下了,在找地方停车。”然后过了十几分钟才露面。虽然你一脸“老子也是没办法”的无奈,但对方已默默给了你“这家伙真没时间观念”的差评。那些算准了时间出门的人,一心想的是让自己的时间价值最大化,却没有斟酌对方的时间效益,而最好的尊重,就是尊重对方的时间。
如果是登门做客,早到却不适合。由于他可能还在整理房间,可能还穿着背心短裤,你的早到会让他手足无措,比迟到还失礼。但你可以提早到达附近,整理妆容、凝神养气,在时间恰好时,优雅地按下门铃。
人人都有手机的时期,为何高端人士还戴腕表?目的之一就是标榜自己的守时,而守时意味着取信。有些保险业务员也会迟到,真是难以理解的事:时间就是生命,你连客户的生命都不重视,他人怎敢放心肠托付你?
不得已迟到了,打电话跟对方说:“再过十分钟就到!”结果快半小时才来(更可恶的一种,说是“在路上了”,结果是在他家门口的路上)。这样的“迟到の二连击”,只会加倍对方的不满。很多人误以为,把等待时间说得越短,越能安慰对方的情绪,这实在是很大的误区。()既然迟到了,不如迟得痛快些:告知对方还需要半小时,如果你二十五分钟赶到,对方反而有欣喜,并感遭到你风尘仆仆的不容易,重拾对你的信任。
每一个人都尝过等待的滋味,晓得早到的人,不过是晓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
社交应酬应当早到,何况赖以养家生活的工作?看过一名明星推销员的文章,说他第一天上班时,与客户约好星期一上午九点见面,而他自己提早半小时就到了。客户问他为何这么早,他说:“我一家人每星期七天都要吃饭,可是我只工作五天。我已迟了两天,固然要努力!”
说起来,打卡机是老板的储钱罐。有人统计,一家一百人的公司,每次迟到扣二十,老板平均每天就可以收回四五百(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算是给老板找了一份月薪过万的兼职)。月薪三千的你,何必用一次次迟到,为老板捐零花钱?
更重要的是姿态:早到意味着勤奋,迟到意味着懈怠。当我早到办公室,见到有下属已在坐位上开好电脑,都会刮目相看——特别是前一晚有部门活动或加班到很晚,但第二天仍然早到的人,让我由衷觉得他值得信赖。而迟到的你狼奔豕突、披头散发,遭主管白眼不说,与你合作的同事也要侧目——除非你无足轻重,否则你作为团队的一环,他人难免因你延缓了工作,在时间上为你的迟到买单。
写完这篇文的凌晨,大雨倾盆。所幸我每晚有看天气预报的习惯,特地比平时早起,提早45分钟出门,轻松拦到了计程车。到了上班时间,我已泡了第二回茶,完成了手头一件小事,而办公区里仍然一大片空位,朋-友-圈里则是各种“堵车”“迟到了”。不由为自己点了一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