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你,其他人都挺努力的
文/蓑依
现在打开朋友圈,每天都有人在遗憾地说“今天又睡到十点,早起跑步的计划泡汤了”,“昨晚一直在刷微博,给自己安排的读书两小时的计划没有履行”,“今天周末,出门踏青去了,本想晚上回来写完明天要交的稿子,但现在浑身无力,明早再写吧”。
我相信每一个人在做计划的时候,都是有着美好的、激动人心的宿愿的,可不管这个宿愿多么现实和有成效,比如跑步可以减掉身上的赘肉,都没法改变他们的怠惰、拖延的状态。久长视察以后,我发现,这类人一个月里最少得有四五次这样“遗憾”的表达,我乃至能想象他每次向他人诉说时的愁眉苦脸,可不管当时是如何地谴责自己,到头来,还是改不掉身上的坏习惯,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不到。
我大致就把这类人归为不努力的人群。没法想象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每天都活在一种自我谴责中。而纵观周围的对生活满意度高的人士,他们没有一个人是允许自己一次次地拖沓、无聊和怠惰的,相反他们抓紧了分秒的时间去做成心义的事情,只给奋斗找时间,不给空虚留时间。
在我的微博上,有一个名叫“每天打鸡血”的分类,开微博三四年的时间,我每天不管多忙多累,都会刷一次这个分类上所关注之人的更新。到目前为止,我微博上关注了近千人,但这个分类里最多的时候,也只有五个人,在这五人当中,又只有一个人是我几年里历来没有中断关注的,她就是专栏作家、北京交通广播电台的主播麻宁。相比较那些明星大佬,她没有那末风光,但也由于如此,她让我体会到了作为一个普通白领应当有怎样美好的生活状态,她的平常生活距离我们如此之近,以致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习。
她诞生在河南郑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媒大学读的播音主持专业本科,因每一年成绩都是第一,顺利地被报送到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做了交通台的主播。很多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在她这里,算是有了很好的注解,学习上如此优秀的她,更是生活的好手。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她写的一条微博,她这样写道“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坐着23:55的红眼航班回来,一夜没睡。今明两天上直播,同时还要在31号之前完成这么多事……但是竟然只用了一天就基本都做完了!剩下的两件事也都会在一天以内完成,我真是太感谢自己的没有拖延症了!”
她所谓的“只用一天的时间都昨晚的事情”包括:完成《时尚新娘》的专栏、《年轻人》的专栏、物业费、车险、送干洗、给爸爸电话、拷照片、提供父亲节采访资料;“剩下的两件事”是办签证和《女友》专栏。
大家可不要忘了,她是坐夜班飞机回国的,第二天没有倒时差、没有躺下休息,居然还顺利地完成了这么多事情。作为一位写作者,我深知写作是一项脑力劳动非常大的工作,她居然还顶着疲惫写完了两篇专栏,因而,我仿佛明白了,为何她可以以20多岁的年纪,在北京买了房,有了车。
这固然不是偶然,即使她的微博不展现她今天做了甚么,你也会从她的只言片语中看到她勤奋而快乐的生活状态。最近的一条微博,她写道“7点到8点写专栏,9点到17点上节目,19:30到21:10东宫看《最后的晚饭》,21:20到22:30三联采访”。不管工作如何劳累,如果有好话剧,她一定抽出时间来看。
所有看过麻宁照片的人都会觉得她好美,那种美不是五官有多么妥当,身材有多么棒,而是她的脸上没有一丝懈怠、一丝无趣,整日都是神彩飞扬的,她有一双感染人的眼睛,让每一个人都愿意和她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没错,精进的人都挺快乐的。
如果说,你们觉得麻宁名校毕业的光环,会让她觉得有种最初的优势所在,还不足以鼓励你那颗已懒到扔块石子,都不会起涟漪的心湖,那末,我就用块石头砸向你,让你有些略微的摆动。
我有一名“忘年交”先辈,他叫周智琛,媒体圈的人应当都知道这个名字——国内最年轻的社长。
1980年诞生于福建泉州,2003年七月毕业于华侨大学中文系,毕业以后,通过各种招聘和考试,进入南方报业传媒团体;2006年3月,不到26岁的他,离开南方报业,而出任东莞日报社履行总编辑;28岁创办《东莞时报》;2011年8月,到云南《都市时报》出任社长、总编辑,时年31岁。
对很多人而言,22岁到28岁这六年,是人生中最黄金的几年,这几年中你的努力程度,会直接决定你的中年和老年,将会以一种怎样的状态度过,我想周智琛是深谙这个常识的。2011年,我有机会参加他举行的首届“都市时报”青年记者训练营,从全国4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选出20名学生去参加,提供食宿,还有稿费可拿。虽然我早前就听到过关于他的故事,但是当我真正和他接触起来,才知道他之所以成为他的理由。
白天时,他的办公室很少开着门,他要去参加这个会议、那个活动,他算过一天展转三四个场合是常事儿。你如果想要找他,最好是在晚上十点半以后,八九点是他最忙的时候,他要签版。十点半以后,如果有同事来访,他便泡壶清茶,和他们聊天谈心;如果没事儿,他便关起门来读书,他的办公室里有很多好书,大部份他都读过;他晚上很少回家,基本都是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睡。他常常在飞机登记时间结束的前几分钟,才能到达机场;有时,在办公室吃顿有红烧肉的外卖,都要在朋友圈里夸耀一下。他完全没有一个报社社长的架子,他的吃穿住行都是围绕着工作进行,怎样方便工作,就怎样做,好屡次早上我去办公室时,在楼道里遇到他,他都是头发直立,脸都没洗。
很多同事建议他说:“能不参加的活动尽可能不需要去了,每天这么累,不值得。”他这样解释到:“人哪,总是会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你把这件事做好了,便可能件件(事情)都会做好。如果一件事做不好,那末(件件)事情都做不好。犹如读书,比如你今年取得了‘三好学生’,可能明年国家奖学金就光临你。做工作、做人也是一样。”
他最近做的一件事情,是深圳大学约请他去做答辩委员,依照常规来讲,就是在学生讲述完自己的论文思路和写作进程以后,给出一些评价或指导就能够了。但他做的是在《深圳晚报》用8个版,展现了这些学生的毕业作品,他说他要给这些优秀的学生最高的礼赞,为青春加油。()他努力把每件成心义的事情都做好,当其他的报社同仁,都在为某一个选题而兴奋不已时,他从平常生活的各个小的环节入手,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一个个小的选题的光彩,让他这个总编辑也越走越远。
他说:“我这个人有个小习惯,闲下来的时候会找出之前的照片,看他的眼神,看他的脸相,你会发现有一阵子你的状态非常好,眼神会比较清澈、平和,有一阵子又会比较散漫,眼神就比较乖戾。从眼睛里面是可以看出东西的,相由心生。这也是我一个绝不会放弃努力的缘由,我希望我全部人都能由内而外有种号令力,感染我的同事。”
我相信他每天的“挑战自己工作极限”的努力,便是他成为周智琛,而不是三四十岁还在做“媒体民工”的普通记者的缘由。
人有很多本性难改的东西,比如只有当失败、不如意时,才会放眼观光周围的人事,而当生活如常、平静如水时,总是混浑沌沌,逐日上班、下班而不再去反思当下的自己能否做的更好。
有数据现实,玩微博的人中,有一半以上是月工资3000元以下的普通白领和身无分文的学生。倒不是说微博不好,而是倘若一个人花费很多时间刷新微博、沉醉于微博的各种段子时,也就意味着极可能这部份时间没有得到高效力的利用。
我有一个理论——“低真个人”都偏爱输入(输入:每天花很多的时间去吸收各种信息),而“高真个人”更偏爱输出(输出:把自己的思想和所收获的传递出去),由于输出比输入要累很多,它多了一个反刍、咀嚼和表达的进程。
头几天,我看到一个懒惰惯了的朋友,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的目标:每天在“知乎”上回答三个问题,周遭的朋友都巴不得给他点32个赞。不管目标大小,只要我们不荒废时间在长时间的睡觉、整夜的打游戏和数个小时的聊天中,我们都能感遭到善用时间和努力的气力。
所以,每当无所事事的时候,你可以在心里默念一遍“除你,其他人都挺努力的”,我相信,你立马就能够找到要做的事情。对我来讲,还挺管用的,希望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