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门还能出贵子否?
文/赖广昌
头几天,我一名有钱朋友的儿子,今年高考成绩优良,已已被国内排名前二的大学录取。在录取通知到达后,他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决定摆酒上百席,既为儿子道喜也借机抒发自己的喜悦和自豪。
席间,我向好友讨教育孩子的良策。他坦言并没有甚良策,只不过是对儿子威胁利诱而已,比如哪一门的作业不理想,就花大钱聘请好的家教老师为他辅导,并许诺在甚么分数线上可以取得甚么样级别的嘉奖等,以此来刺激和鼓励儿子不断的努力。
好友的话音刚落,他儿子的班主任(名校的特级教师)就接口感慨道:“我从教二十多年,如今却被一个现象弄得愈来愈胡涂。在我刚做老师的那些年,成绩排在学校前十名的基本都是家境清贫的学生,而最近几年排在前十名的虽然说不全是富豪,但大多也是家庭条件优越和有房有车超白领一族的后裔。这跟二十年前,哪怕是十年乃至几年前都有莫大的区分。”
有报导称,内地农村学生难入名校。这一结论来自“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研究显示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起不断滑落,北京大学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重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步堕入停顿。
事实上,从学生的理解力来说,不论是富学生还是穷学生,智商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而造成这类“尖子”向富裕家庭倾斜的缘由,其实就是背后金钱(教育投入)的较量,有钱的父母可以请最好的老师辅导孩子,并花钱培养孩子的各种特长以利加分。而那些委曲乃至举债供孩子读书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就只能被那些着名师辅导的孩子渐渐地超出了。
更何况,学校已被分成三六九等,好一些的学校,穷学生想要入读就已很难,而首屈一指的名校要想进入就更是难上加难。以学校的师资气力作对照就可以看出有形的优劣,如果豪门、贵门子弟进入名校后,又和穷学生差不多的肯学,还重金聘得各科目名师一对一的辅导,那末穷、富学生的差距就不止是拉开一个档次那末简单。
或许,有人会认为:人的成才与否,不能单看家庭的富裕程度和学校的名望,最重要的是看个人的勤奋,有些条件好的学生整天吃喝玩乐不思学业,就算送到天堂去进修也难成才。相反大部份寒门子弟都明白本身的处境,要末好好读,要末不读,虽然没那末多名师辅助,但只要他们肯努力学业未必会比富家子弟差。
但其实并不是如此,看似寒门子弟总有人能凭努力打拼出个美好明天,只是由于寒门基数大于豪门贵门而已,若以整体比例与以往数据比较,寒门出贵子的比例已大大降落了。
还有人认为,活活让孩子受十几年罪,考上名牌又怎样样?
此言差矣,别的不说,名校生跟普通学校学生比,光是人脉就不一样,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办事其实就是讲人际关系。
而且,阶层的分化还在于就业,有调查发现,二本、三本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就犹如失业,好的部门想进去很难,比如各类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更是如此,报考的资历都不给,招聘条件里明白注明需要211工程或953工程大学,乃至就只指名要哪几所学校的毕业生。
对企业来讲,衡量一个人能否胜任工作,或许不但看毕业学校的名望,考了多少证书,最关键的要看“诚信”、“责任感”、“勤奋程度”,而这些,寒门子弟更有可能具有。但是,当进入各行当和社会阶层的大方向已被初次设定,寒门要再逾越,恐怕更难了。
社会学家韦伯认为,人的社会阶层的划分根据,主要是三方面,即收入、职业和名誉。当个体性的人没能遭到良好的教育,这三方面都有可能关联性地处于下风。
社会阶层的活动,分横向和纵向,纵向即上下间的活动,当上升通道被梗塞,社会阶层日趋固化,社会矛盾和压力就会逐步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