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国人物的故事
爱国人物的故事(一):
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役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当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堡垒,成功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闭。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予我去!”决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没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绝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冲啊!”堡垒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爱国人物的故事(二):
茅以升
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良的成绩取得硕士学位。为了取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最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材。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负工程师。
但是,茅以升没有理解聘请,而是决定回国了。美国有些人劝他:“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出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
1919年,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此刻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爱国人物的故事(三):
《李小龙》——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
李小龙,在60年代时,国人地位不高,很多演员总是淡化自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身份,李小龙却以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为荣,堂堂正正地说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最经典的一句话是电影《精武门》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不是病夫”,带动了香港电影的一片爱国热潮,我们熟习的《霍元甲》就是那个时期的电影。
爱国人物的故事(四):
华罗庚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用心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毕生教授,但他决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爱国人物的故事(五):
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却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不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何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便可遭到礼遇。”吉鸿昌立即痛斥:“你觉得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的轻视,保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仔细地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
爱国人物的故事(六):
钱学森
1949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动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家归国不容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想方设法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最后回到祖国怀抱。
爱国人物的故事(七):
朱自清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获得了许多特权,还抓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新造成要挟。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愈来愈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好让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齐,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谢绝美国的“支援”,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十分瘦弱,体重还不到40千克,常常呕吐,乃至整夜不能入眠。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个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但是为了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他坚决谢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深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由于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回避自己的职责。”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受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应有的尊严。
爱国人物的故事(八):
詹天佑
清代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率。以后他学习工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可清代政府对本国人材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人主持。詹天佑虽然有才华,也只能当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由于他们明白这条铁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它就可以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甚么也不带给。他们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离开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清代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负总工程师。有人对他不放心,说他自不量力,说他胆大包天,劝他不要承当这项难度十分大的工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为了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齐吃住在工地,仔细勘探,大胆实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最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詹天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本来那些瞧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师的英国人也表示对他由衷敬佩。
爱国人物的故事(九):
文天祥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屡次严辞谢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身来到土牢里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绝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惟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靠近说:“文将军,你此刻改变主张,不但可免一死,还仍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就死,还说甚么鬼话!”因而,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义了。文天祥生前,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爱国人物的故事(十):
肖邦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近都是钢琴曲,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他在国外常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1837年严辞谢绝沙俄授与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球宣布:“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十分孤寂,痛苦地自称是“阔别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姐姐路德维卡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爱国人物的故事(11):
廉颇
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一名出名的武将叫廉颇。他不但武艺高强,箭法出众,还善于用兵打仗。秦国、齐国这些大国常来攻打赵国,赵王用廉很是统帅,屡次打败了敌军。敌军听到廉颇的名字,都很惧怕。可以后,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认为廉颇老了不中用了,改派青年将领赵括代替他。赵括自豪轻敌,使赵军打了大败仗,赵国也险些亡国。
赵王想重新起用老将廉颇,派出使者去看一看老将军身体怎样样,是不是还愿意为国效率。廉颇见到赵王的使者,高兴极了。为了表示自己威风不减当年,还能上阵打仗,为国立功,他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吃完了,又披上铠甲,跃上战马,拉弓射箭,舞枪刺杀,果然身手非凡。他对使者说:“你看我,虽然老了,但是能吃饭能打仗,只要大王肯用我,我在所不辞,立刻回去领兵参战!”
使者走了以后,廉颇昼夜盼望赵王的调令,可一向没等到。本来那个使者理解了一个叫郭开的坏人贿赂,故意在赵王眼前说了瞎话,说廉颇饭量虽好,可一会儿工夫拉了三次屎。赵王听了,认为廉颇真不中用了,就不再调用他。
廉很是赵国的安宁奋斗了一生,晚年仍期望为国出力,对人说:“我真想有一天,还能带领赵国的兵士冲锋陷阵啊!”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全身心肠报效祖国。这就是爱国英雄们的本质。
爱国人物的故事(12):
《周恩来》——人民的好总理
1910年春季,2岁的周恩来进银冈书院读书,一次,校长在课问大家为何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突起!”这一誓言,尔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他为中华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爱国人物的故事(十三):
《朱自清》——不领美国面粉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获得了许多特权,还抓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新造成要挟。
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愈来愈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好让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齐,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谢绝美国的“支援”,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十分瘦弱,体重还不到40千克,常常呕吐,乃至整夜不能入眠。
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个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但是为了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他坚决谢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深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由于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回避自己的职责。”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受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应有的尊严。
爱国人物的故事(十四):
《毛泽东》——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不再受外国的欺侮了,具有了完全的主权。我们不依附任何国家,也不允许任何国家侵犯我们的主权。
1958年夏天,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到我国访问,和毛泽东举行会谈。他提出了两国建立联合舰队的`推荐,想让苏联的军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面上行驶。大国主义思想很严重的赫鲁晓夫想利用这个机会控制我国的国防、到达他们和美国争取霸权的目的。
如果这样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权就会遭到侵害。毛泽东一听就火了,他厉声质问赫鲁晓夫:“你讲清楚,甚么是联合舰队?我们还有无主权了!”赫鲁晓夫说:“这不是来商量嘛!”毛泽东说:“甚么商量!你们是否是要把我们的沿海地区都拿去?”赫鲁晓夫红了脸,忙说:“你们不愿意就算了。但是让我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个基地,军舰来加油修理休息,总能够吧?”毛泽东斩钉截铁地回答:“不行!”
赫鲁晓夫没有到达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目的,心怀不满地走了。以后,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两国的许多经济科技协议,企图给我国造成压力,毛泽东又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和它们的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作了坚决斗争,保卫了我国的主权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爱国人物的故事(十五):
《吴玉章》——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我国的老革命家吴玉章,从小就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年轻的时候,他到日本留学,在一所学校里读书。1904年元旦那天,学校把世界各国的国旗都挂出来庆贺,但是没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吴玉章气愤极了,带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找到校方负责人,提出抗议说:“为何不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学校如果不道歉,不纠正毛病,我们就罢课,绝食。”
校方不满意地说:“平日我们对你那末好,你家经济困难,我们不催你缴学费,还发给你零花钱,你为何带头反对学校?”吴玉章严肃地说:“学校订我好,我很感谢。但是挂旗这件事是关系国家荣辱的大事。我不能不誓死力争啊!”校方只好承认了毛病。
10年以后,吴玉章已成为一个革命家了。有一次出国,他坐在日本的轮船上,正好又遇上1914年元旦。船上挂起万国旗庆贺,可依然没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吴玉章记起10年前的那件事,痛心肠想:祖国贫弱,政府无能,被外国人瞧不起,挂国旗也想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能眼看祖国的尊严遭到伤害却视而不见吗?因而,他绝不犹豫地带领船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胞向船长提出抗议。船长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这样爱国,又这样心齐,急忙赔礼道了歉。
爱国人物的故事(十六):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大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的主要食品。可长时间以来,水稻产量不高,人口又那末多,农民们成年累月种田栽稻,还是满足不了“吃”的需要。食粮产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障碍。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平决心为国攻关,解决这个困难。
袁隆平是湖南一个镇上的农校教员。虽然工作条件差,可他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每天除教学外,就是在实验田里培养高产品种。在实验中,他发现天然杂交水稻穗大粒饱,产量高,但是第二年再种,就退化了,失去了优势。他就想进行一种实验,培养能延续高产的杂交水稻的种子。为了这个理想,袁隆平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有时候在实验田里视察,连家也顾不上回。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最后培养成功了。
这类杂交水稻亩产到达1000多斤,在全国推行后,我国稻谷在几年中增产了1000多亿千克,真是一个奔腾!袁隆平取得了国家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美国等国也引进了他的成果。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改变我国食粮生产的落后状态打了一个翻身仗。
爱国人物的故事(十七):
《冯如》——造飞机
飞机是20世纪初由美国莱特兄弟最早研制成功的。他们没想到,只过了几年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就自己研制出了飞机。这个有志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叫冯如。冯如是广东的一个农民家庭的儿子。12岁那年,他要出国谋生,父母舍不得他走,他说:“大丈夫四海为家,一生守在家里,不是我的志愿!”
他来到美国,刻苦学习机械、电学等各种知识和技术。1904年,他听到祖国的东北被日俄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被任意屠杀的时候,气愤极了。当时美国莱特兄弟刚发明了飞机,冯如就想,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了飞机,守住边疆海口,外国就不敢欺侮了。他对朋友们说:“我决定自己研制飞机,然后驾机回去,报效祖国。如果不成功,我甘心去死。”因而他四周搜索资料,研究学习,又用筹集到的很少一点资金,开始研制。父母亲想他,期望他回国探亲,他表示:“飞机不成,誓不返国。”
1909年,冯如成功地制出了飞机。他驾驶着自己的飞机在美国奥克兰上空飞行,航程超过了莱特兄弟的首次记录。美国报纸刊登文章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西方”。冯如以后回国筹办航空事业,在一次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牺牲,年仅29岁。他为振兴中华做出了使人难忘的贡献。
爱国人物的故事(十八):
《邱少云》——献身
邱少云(1926~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诞生于四川铜梁(今重庆铜梁)。1949年12月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作战。1952年10月,为打击占据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负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
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听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牢牢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邱少云牺牲后,被部队党委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与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
爱国人物的故事(十九):
《林则徐》——烧毁雅片
清代的后期,西方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人,纷纭向中华人民共和国走私毒品雅片他们的目的,一是掠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财富;二是用毒品残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的身体,便於他们侵犯。当时,很多正直的官员看透了英国人的险恶目的,坚决主张查禁雅片。
林则徐的态度最坚决。他说:再不由烟,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不会有白银当军饷,就不会有强健的兵士抵抗侵犯了。为了国家的尊严,务必禁烟。皇帝就让他去广州查禁雅片。林则徐到了广州,命令外国商人把全部雅片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雅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来,否则给予重办。
有些外国商人照办了,可英国商人不肯缴,英国政府的代表义律还策划诡计,企图顽抗。林则徐当机立断,坚决行使主权,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其实不再供应食品和水。英国人没办法,只好缴出了雅片。
1839年6月3日这一天,林则徐亲身到虎门海滩,主持烧毁害人的毒品雅片。他以非常的勇气和决心保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
爱国人物的故事(二十):
《王二小》——抗日英雄
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故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常常遭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领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貌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潜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明白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爱国人物的故事(二11):
《李商隐》——年少爱国
李商隐年少有为,而且关心国家大事,目击唐代国运衰微,忧心如焚,在事业上更有远大抱负。13岁那年,他看到朝纲不振,君臣昏庸,就写了一首《富平少侯》诗。
诗中写一个富平少侯张放,13岁就承袭侯爵之位,身居尊位,骄奢奢侈,花天酒地,不忧国事。实际上并没有其人,只但是是李商隐杜撰假托的人物。
很明显,写作的目的是讥讽那些不谋国事的权贵的。13岁就有如此手笔,真是难能宝贵!
爱国人物的故事(二12):
《王伟》——海空卫士
2001年4月1日上午,王伟在履行对美军用侦察机跟踪监视的任务中,所驾驶的飞机被美机撞毁后跳伞落海,光荣牺牲,年仅33岁。
这次在履行任务时,王伟坚毅果敢,冷静冷静,勇敢顽强,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凯歌。王伟牺牲后,中央军委于2001年4月24日在北京举行了命名大会,授与“海空卫士”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被海军党委批准革命烈士。
爱国人物的故事(二十三):
《杨靖宇》——爱国英雄
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
残暴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犯者全呆住了。在雪窖冰天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持着杨靖宇与敌人战役的气力是对祖国的一腔酷爱之情。
爱国人物的故事(二十四):
《华罗庚》——决然回国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用心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950年,他已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毕生教授,但他决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爱国人物的故事(二十五):
《辛弃疾》——励志救国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和女真统治团体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用心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计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肯定,朝廷没有采用他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