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念 > 正文

我们得多努力,才能做一个普通人

发布时间:2021-05-06

我们得多努力,才能做一个普通人

我们很多努力,才能做一个普通人

文/侯程坤

南方日报刊登了一条新闻,大意是说有个女孩子以她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清华没问题。但她从小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深受曾留学法国的母亲“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最多而不是最好”影响,决定放弃高考,申请包括哥大在内的大学,并取得成功。新闻下面附上了一张那个女孩子的照片,还很清秀,因而这则新闻就取得大量转载,一片褒扬之声。我没有任何的仇富仇美仇优心理,不过在这条新闻下面我看到的最好的评论还是:我没有皇城根下的家,也没有留过洋的爸妈。我只能要着牙拼命学习,在千军万马中挤破头,换来一个国内普通的大学,而我还要拼命努力,才能换来一个普通的人生。但这条新闻把千万个我们这类普通家庭却从没放弃努力的孩子,当做了傻瓜。

在上海,复旦附中今年参加高考的不足100人,因还有400人不是保送就是出国;至于神一样的上外附中,今年的参考人数为:10.在北京,人大附中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平时不努力,长大上隔壁。高中时老师总喜欢教育学生,高考就是穿过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挤不过的人就掉下去了。高考确切是独木桥,不过这座独木桥早就沦为平民阶层的生存法则,贵族们早就去玩别的游戏了。高考分数发布以后,又会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又会是九百万个家庭的新一轮志愿忧愁,在人家毕业旅行是欧洲美洲还是大洋洲的纠结眼前,这一切都显得那样单薄无力。

我们这群人,接受着最基础最基本的教育,走在最多人走的那条路上,却一直妄图着和这条路上的绝大多数人不一样,所以常常走着走着就到了岔道上。只是殊途同归,所有的岔道都通向同一个出口,我们却花费了更多的时间。而最使人欷歔的是,其实一直以来,在他人的眼里,我们本就是一条路上的旅伴。我们经过那末多的努力,也不过就是为了成为他人眼中的普通人,或许还会是自己过去最讨厌的那种普通人。因而我们虽然拿着一样的工资,做着一样的事,有些人可以怅然自得地取悦老板,我们的幸福感却总是来自于某一句突然显现在脑海的歌词、某一句突然触到泪点的对白和深夜电话那头的那个人。

我常说的是,我们的可替换性都太强了,没有甚么事情是非你不可的。朋友要申请忙于写PS,头几天问我,你觉得你最大的优点是甚么。事实上这个问题面试的时候也是常常被问到的,估计大家的答案来来去去就那末几个。那末,我真实的优点又是甚么呢。我不知道。更准确的是,即便真的能够找到一项技能或特质被我当做优点的话,很大的多是下一秒我就又发现在这点上比我更强悍的人,那这个还算是我的优点么。我们能够真正找到强过这世上最少70%的人的东西么。我真的不知道。

昨晚不知怎的宿舍竟然集体吐槽,宿舍那个GPA3.8的学霸说,过去学院那些关于国企民企外企的铺垫真是太过剩了,到这个时候才发现有甚么可纠结的,谁给的钱多就去哪呗,到哪不是听人使唤,到哪不是给人卖力,到哪不是拿那末一点钱。话糙理不糙。想一想周围的很多人,努力挣扎了那末些年,拼命耀眼了那末多年,最后也会穿着西装套裙,衣冠楚楚地去挤地铁挤公交,在CBD的高楼里具有小小的一张桌子,在阔别CBD的老式居民区里具有小小的一张床。

然后,就这样成了一个普通人。

我不知该说些甚么,也不知自己理解的是不是正确,但只有不停地努力与奋斗,我们才有可能委曲的成为一个普通人,一个能对家庭对亲人负得起责任的普通人。所以,不要再抱有甚么空想,踏踏实实,老老实实,不停的付出,不停的努力,去做好一个,普通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