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念 > 正文

红军长征时间

发布时间:2021-05-05

红军长征时间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一):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向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最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最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二):

长征感人故事:可敬的班长

一九四五年秋季,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点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要挟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样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历来不吃东西。以后,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品,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三):

老红军后代代表、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村民

我是土生土长的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人,老家就在观寿公祠旁边,从小在那里长大,每天听着老人们说着红军的英雄业绩。我的叔公们也参加了红军,但没有回来。

1934年9月,在我们村东边的松毛岭,产生了著名的松毛岭战役。为支援战事,当年红屋区全民参战,家家无闲人,户户无门板,仅南山镇的红屋区、大田区普通大众就牺牲了三四百人。我们村此刻很多老房子里除有著名的抗日漫画群,还能看到很多的门和门板不配套,这都是老乡们主动把门板给红军使用所酿成的,这些都是历史的印记。

在村里红军桥的红军征兵处,柱子上有一道刻痕,约为一个长枪加刺刀的高度,那是扩红时期留下的。解放后,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悲壮的名字,叫:生命等高线。

我们镇当年参加长征的有六七百人,到达陕北后仅剩9个人。我的书桌上一向放着一本《长汀县南山公社革命烈士英名录》,上面记录着我们镇650多位红军烈士。但是,650位多位烈士,发出去的烈士证却只有200多本,为何?由于很多烈士都没有了亲属,无人认领了!

当年红屋区塘背乡有个老农叫罗云然,他有六个儿子。1929年,老人送两个儿子参加红军牺牲了,1930年再送两个儿子从军也牺牲了,最后两个儿子呢,又送去从军,还是牺牲了,都没了!他为了甚么啊?!

我们镇的长窠头村,当年是钟屋村的一个自然村,处于村里上松毛岭战场最便捷的通道——刘坑口,百来户人家,400来人口,他们参加革命牺牲117人,红军家属被杀35人,60多户绝户。

这个村里有位退休干部钟宜龙,今年88岁,老人还自办“家庭红色展馆”,每天在讲红军、讲传统。老人他生在五杭村,本姓华。1929年,他的生父、生母由于他的大哥当红军被反动民团杀害。母舅们不忍心5个月大的他饿死,把他抱回长窠头村的钟家。由于他的三个亲舅舅没有老婆,就把他交给已结婚的堂舅做养子。他的三个亲舅舅和养父当了红军,前后都牺牲了。我想钟宜龙老人就是一个传承和宏扬长征精神的典范,虽然他的家族由于革命总共牺牲了40人,但他常常说:要想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后一代!

我之前访问过很多老红军、老战士,问得最多的就是“五年苏维埃里,牺牲那末多人,几近每家都有,明明明白可能会死,为何你们还随着红军走呢?!”他们都用十分朴实的话回答我:共产党、红军来了,我们有了生路、有了活的期望!我们随着共产党有前途!

红军长征第一村中复村是红军长征的起始点,前年来访的游客有10多万,去年有15万多,今年到10月份就已超过20多万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就抱着一个目的:缅怀革命先烈,重走长征之路,传承长征精神!

我们村里有四个红军烈士记念碑:两个无名,两个着名的。由于很多乡亲的亲人牺牲在外面,他们不明白在哪里,就把烈士记念碑当亲人们的坟墓,常常过去祭奠。80多年过去了,他们还没有忘记这些先烈!

很多人问我:为何每次讲授你都充满豪情?我想,就是经常呈此刻我脑海里的红军英烈的精神不断在鼓励我。我深深感到,发扬长征精神就是遵从习总书记教诲:不忘初心,做好本职工作,在新长征路上走好每步!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四):

红军长征的故事:长征故事50字左右

1952年1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队文书罗盛教遇到4个正在滑冰的朝鲜少年。忽然一个名叫崔莹的少年压碎了冰面,跌入8尺多深的冰窟窿里。罗盛教立刻脱掉棉衣,绝不犹豫地跳进冰窟窿里进行抢救。他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酷寒,探摸了3次才找到了崔莹。他全力以赴用自我的头将崔莹顶出水面,这时候战友赶来把崔莹救了上来。但罗盛教由于酷寒,体力消耗殆尽,当他被人们救上来时,已停止了呼吸。时年只有21岁。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五):

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

红军队伍在雪窖冰天里艰巨地前进。酷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咆哮,大雪纷飞,仿佛要吞掉这支设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带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卑劣的环境和残暴的战役,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攻击。这支队伍能不能承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齐,不知在干甚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知他。

将军愣了一下,甚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没法辨认他的面目,但能够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早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象在为战友指明前景的道路。单薄破旧的衣服牢牢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旁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和我叫来!为何不给他发棉衣?"咆哮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貌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候,有人小声告知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出,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红桃2的丰碑。

将军甚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仿佛在告知人们:如果成功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六):

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受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一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但是11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样貌,盯着陈赓同志长着落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式。

“那,我们就一起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最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立刻,情绪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此刻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费劲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梆梆的,装的甚么东西呢?他取出来一看,本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我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样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七):

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甚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季,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觅当年参加太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超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他们照旧乐此不疲,由于每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欣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鼓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虽然,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告他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仍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状态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剧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候,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旁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此刻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一样的弹片,在没有实行任何麻醉的状态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最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记念。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八):

红军长征的小故事

长征的时候,肖彬在红二方面军6师18团9连当指点员。泽章坝遭受战中,他负了重伤。过草地的时候,上级给了他一匹马,并安排连里的小通讯员吴玉民照顾他。

小吴这年刚刚16岁,个子不高,黑黑的,长得挺结实。别看小吴年龄小,但是很会照顾人。每到宿营地,他都先找到一块干燥或背风的地方,把自我那床补钉摞补钉的破被铺在地上,扶肖指点员歇下后,立刻支起小铝锅烧开水,给指点员洗伤、消毒,然后拿出半小瓶儿红汞(这是当时他们部队唯一的药品)为指点员换药。

部队一天一天朝前走,肖彬和小吴的食粮袋愈来愈轻了。伤势好一些,肖指点员开始硬撑着帮小吴打些下手,到了宿营地,小吴拣柴火烧上饭,然后肖指点员看着火,小吴就去放马。

这几天,小吴不用肖指点员烧火了,放马走的时候,他总是带上小锅,说是能够边放马边煮饭,两不耽搁。每回,他都是很晚才回来,把小锅里热腾腾的饭盛给指点员吃。指点员一让他吃,他就笑着拍拍肚子说:“看,鼓鼓的,早吃饱啦!”

但是,指点员总是觉得小吴好象愈来愈瘦弱了。刚动身时,他每天都马前马后跑来跑去,不明白甚么是累似的,可这一段,他不光不大跑了,而且走路急一些都气喘嘘嘘,满头大汗。指点员让小吴爬坡时抓着马尾巴,小吴总是笑笑,坚持自我走。虽然他总是帮作笑容,可指点员却看出他在瞒着甚么。

这天傍晚,小吴安顿好指点员,又去放马了。

肖指点员悄悄跟上了他。但由于腿上有伤,他只有渐渐地爬,被远远地落在了后头。当他在一处小树林追上小吴时,小吴正端着锅,一口一口地吃着甚么。

“小吴!”肖指点员轻轻唤了一声。

小吴吃了一惊,一看是指点员,急忙把小锅藏在了身后,稚气地笑着问:“指点员,你怎样来啦?”

肖指点员没有回答,依然向前爬着。小吴赶快起身扶他。指点员顺手端起了小锅。小天急忙用手去捂,指点员用命令的口气说:“把手拿开!”

小吴只好拿开了手。

肖指点员凑着火光向锅里一看:天啊,这能叫饭吗?一锅黑乎乎的草根树叶,即便是饥肠辘辘的时候,见了它也就“饱”了,而这位只有16岁的小鬼,为了照顾战友,自我竟用它来充饥……肖指点员的眼睛模糊了,这时候,他的耳边断断续续传来小吴低低的哀求声:“指点员,你别生气,你批评我甚么,我都理解……”

肖指点员能批评小吴甚么呢?他放下小锅,一把将小吴牢牢地抱在怀里……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九):

红军长征的小故事

故事产生时间:1935年6月地点:夹金山。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仿佛也在战栗。前进的队伍有些缓慢了。寒冷、饥饿、淡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畏敬的土地上永久闭上了眼睛。

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成功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歌声穿透风雪,遣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动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象一团跳动的火焰。

“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明白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

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彤彤的色彩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

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愈来愈淡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由于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愈来愈缓慢。

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那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队伍仍然缓缓地前进着。

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疗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觅,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没有了生命的气味。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彤彤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想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慎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微现阳光,太阳红通通,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穿过岁月的悠远,70年前,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仍然生动、仍然鲜活。

之前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汹涌澎湃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怅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我最珍重的东西,连同生的期望和气力,让给了自我的战友。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十):

红军长征的小故事

故事产生时间:1935年春地点:甘南。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闭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战役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愈来愈长,任务也随之愈来愈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听说她是自我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我取的。20岁的她,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

敏捷、果断、机灵、英勇的风格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利,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职责。困难、问题、危险,相继而来。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触目的情形让她心如刀绞,血直往头上冲。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可能安顿好每一个伤员。可安排到最后,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

看着前方的路,看着岌岌可危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走。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这个伤员。由于矮小、单薄的她看上去实在不堪重负,而且这个伤员伤势太重。可英子看着四周的荒山野岭,说:“丢下他,不就等于让他死嘛。决不能!”因而,再没有多说甚么,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不闻不问,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

是奇迹吗?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居然走过了许多路程。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状态下竟然开始好转!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担架队艰巨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愈来愈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品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愈来愈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恍如春季正好等在那里,柔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劳顿不堪的战士们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脚步,深呼吸……

那个重伤的战士已能够拄着棍子走了,或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眼前,说:“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英子笑了,那开心而生动的笑脸让人想起她也只是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嗯,好。”可以后又故意板起脸说:“但是,你此刻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她坠落的声音那末小,她乃至没有挣扎,就顺水飘去……

一去七十年!白云苍狗,世事变迁。很多事情改变了,但有些故事永久不会退色。就像此刻——一个垂暮老人,站在小桥

边,凝视远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艳,和平的阳光照耀大地。他的眼睛湿润了,半晌才说:“不一样了,但又一点都没有变。”过了好久、好久,老人又开口说:“如果英子队长多吃一点东西,可能就可以坚持下去,可能就……”老人缓缓地在草地上采来缤纷的野花,用颤抖的手认真地编起一个花环,轻轻挂在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