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实用的时间管理贴:为何我们不能坚持?
文/秋叶
很多大学生来信给我诉说一样苦恼:就是不管做甚么事情都容易中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
特别愁闷的是有同学说:我发现自己之前做一件事还能坚持到最后,现在大学了就不能坚持下去,有甚么好办法解决吗?
要坚持做一件事情,实际上是需要意志力——也就是自我控制自己行动的能力。而绝大部份人,包括我在内,天生都是成心志薄弱的时刻,能总是做到自我控制是很难的。
为何这位大学生觉得自己原来能坚持而现在不能坚持,我想他说的之前应当指高中阶段吧。我给他的答案是想一想你原来为何容易坚持?
我猜想我的回答对他没有帮助,由于很少人能从过去的经历中学到经验。除非他晓得把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事情拆解成一件件相互独立的细节并加以审慎的思考。下面的文字就谈谈我的分析,我希望除分析坚持之外,也让你们看到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式。
1、我们没有构成固定的时间节奏感
高中阶段我们都比较容易坚持做一件事。一个重要的缘由是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我们每天按时起床,按时上课,按时自习,按时睡觉。
在一个有规律的生活里,人是容易有相对固定的受控时间去完成自己既定的目标。到了大学阶段,课表不是每天相同,生活也开始多了很多可能性,这意味着你的生活变得丰富的同时,你取得各种自由的同时你开始失去你过去养成的节奏感。你开始渐渐更容易变成被不同的事情推动去行动的人,而不是坚持在固定的时间干一点甚么的人。
这类被碎片化事情推动的现象,不单单是在大学,一直到了职场,都会愈来愈严重。我的第一个建议是:要养成坚持的习惯,你最好要让自己有一些固定的时间去做固定的事情的习惯。
我为何总是建议大家做一些小事情?比如每天坚持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写日记,练字,锻炼,一切你喜欢的事情都好,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哪怕就15分钟,进行宗教的祷告都好。这些小事情会渐渐构成你新的时间锚点,有了这些时间锚点,你才能在不同的环境里渐渐养成你生活中的新节奏感。有了时间节奏感的人,才能逐步掌控自己的时间,开始为自己的目标获得进展。
有很多朋友问我每天坚持回答大学生的问题累不累?我的答案是不累。如果没成心外中断的话,我每天大概是晚上10点到12点间才进行回复工作,虽然我要回复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集中快速回复,不需要我随时响应,而且我在固定的时间响应工作,也使我的工作保持在我能承受的节奏内,我的工作压力仍然受控。
要是我养成随时看后台信息,随时看消息回应的习惯,这样会让我堕入碎片化响应的模式中,嗯,这不正是很多人刷微博的状态吗?这类模式会让你的兴趣和精力没法有效集中到一个主题上,进而致使你所有的事情都随注意力转移,而不是随便志力坚持。
大家要明白,对自己时间没法掌控的人更容易觉得累,而不是对自己时间有掌控的人,我们只是更有产出。按你的工作状态和方法做到这些产出是很累,但在我看来,我不过是在玩游戏而已。
2、我们没有找到好的志同道合者相互鼓励
再视察高中和大学的不同,很大一个缘由在于高中的同学常常都是类似的行动模式,而大学里的同学各自兴趣不同,或许你想上自习的时候,你的好基友约请来一盘“撸啊撸(LOL)”,这个时候你的事情重要还是朋友之间的响应重要?
这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你和怎样的人交往越多,你就越可能变成怎样的人。
在高中,由于有各种制度和外力束缚,大家都被集体化成一种行动模式,常常能为某个特定的目标长时间全力以赴,相互追逐鼓励,很多人觉得自己在高中学习进程中很有充实感,和这个环境是分不开的。
我上班以后和我很多从小玩到大的老乡关系愈来愈淡,倒是和一些不在一个城市的朋友关系很好。我发现一个特点,我们这些玩得好的人常常是同一个生活节奏的人。
比如我的红颜知己“萧秋水”,我们就成为一种相互鼓励的关系。我的进步是她努力的理由,她的灵感是我工作的推动,我们彼此成为对方的鼓励,最好的同伴教育。顺便说一句她也有微信公众账号,想关注的自己可以去搜。
3、我们没有选择一个更合适目标的环境
在大学常常缺少和你有一样目标的同伴,这也致使你很难一个人特立独行下去,毕竟人是群体性动物,很难摆脱从众的自然基因行动模式。
在一些211、985高校,为何大家大学上自习的氛围仍然浓厚?由于这里最大的行动模式就是考研和出国,或加入优良精英社团。一旦你进入这样的学校,你很容易被这样的氛围同化,也就变成这样的人。
在高中即使你的同学不求上进,我也不太担心你不会坚持,由于班主任,家长,班委会,学校构成了一张网,为你设计好了每天的行动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中不如看作是一种学习集中营模式更加恰当,它的升学率成功是以牺牲人的个性,人的自由意志为代价的。
但这类模式在短时间内能让你在某个点上快速突破,脱颖而出,所以还是有其存在的理由。到了大学,不管是班主任还是辅导员,又或是班委会和学校,对你的管理是很粗放的,没有人每天监督你上自习,乃至是上课!
在这类环境下很多人材会发现没有外力束缚,他很难建立对自己的行动控制能力。
不单单是大学,即使是在职场,我也是比较反对在家办公这类模式。真正办过公司的人都知道,让新员工在家办公而不是集中到办公室管理,不但不会产生工作效力,常常还可能毁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由于他会养成很糟的工作习惯。
绝大部份人离开环境的束缚就一无所成。想享受自由的生活条件是你自己为自己选择了某种有控制的生活。
这是像我这样经过十几年修炼的人材能委曲做到的功力。所以大家可以理解为何考研时那末多人会去报考研班,一需要同伴环境,二也需要上课的环境。没有这个环境,他们没法束缚自己的行动。
4、我们根本就丢失了自己真正想做的目标
还有一名同学留言说:我是一位大一学生,从去年开始到现在我做了很多打算,计划,但是我几近没怎样实行过,现在上课我没啥兴趣,要不看小说,要不睡觉,要不宁愿发愣,但过后我又特后悔,特纠结,我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在这里,我过得浑沌,看不到啥希望,一味活在自己的空想世界里,乃至我有不想念书的动机,我很烦,特烦,可是我到底该咋办?我想改变这类现状,但我要怎样做?!
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即使能够坚持,但是条件是为自己找到一个坚持的理由,或叫目标。
高中阶段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考大学,而且被同伴和环境驱动去努力。到了大学,就业一时半会还很远,考研也得三年后,经过12年艰苦求学的日子,人都想为自己轻松一下,大学又不缺少这类放松的方式。但正在这类放松的环境中,我们想不起自己的奋斗目标了。这是第一个问题:没有目标了。
高中有一个现实的目标叫上大学,上好大学。其实大学倒是有一个现实的目标叫就业,就好业。
为了上好大学高中发展了一套以拿分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体系,虽然这套体系影响人的思惟开放性,但是就是能拿分,所以在高中这套课程体系所有的人都认同,它能帮你拿分。
但在大学里课程体系设置常常和让你看不到和就业这个目标的关系,它的实用性和社会现实脱节的确很严重,在学习的进程中,你常常看不到自己和就业需求之间的进展,只是感觉到自己一每天在混日子。
如果你没有办法衡量你现在离目标的距离是不是更近,你就会渐渐忘记你的目标。乃至渐渐用还在学习这件事情安慰自己在接近目标,其实这是掩耳盗铃。
如果不掩耳盗铃,大学生就应当主动在大一了解自己想去的就业单位,了解他们的就业岗位,了解这些岗位对人的素质要求,主动在大一就明确自我成长的目标和实现的手段,并找到恰当的手段衡量自己的进展。这本来应当是一个好的教学体系应当做到的事情,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你是选择抱怨国家呢还是先去改良自己?
5、我们没法肯定自己所作所为是不是让自己离目标更近
有的大学生倒是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仍然很难坚持。为何?在高中你遇到任何自己不能突破的困难,都有老师教你答案。但是在大学,一切仿佛都没有人给你答案,或给你太多的答案。到底哪一种是你想要的?这真很难讲。
所以很多同学在走向目标的路上,常常看不清自己坚持的方向是不是是对的,由于缺少独立判断的能力,而总是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不是最好的,在这类畏手畏脚的犹豫中,如果没有太多的进展,也就渐渐放弃了坚持。
6、我们的性情中太多好逸恶劳的成份
还有一些同学看到了进展,但是也没有终究坚持下去。这极可能和他的性情有关。心理学家说习惯推延满足感的人材更容易成功。
推延满足感这个概念可能有的同学其实不清楚,这里我分享一个摘抄来的故事,或许对你有启发。
不久前,一名30岁的财务分析师要求我的帮助,她想纠正在最近几个月里,总是拖延工作的恶习。我们探讨了她对老板的看法,老板对她的态度;她对权威的认识和她的父母的情况。我们也谈到她对工作与成绩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其婚姻观、性别观的影响;她同丈夫和同事竞争的欲望,和竞争带给她的恐惧感。虽然一再努力,但这类常规心理分析和医治,并未触及问题的关键。终究有一天,我们进入久被疏忽的一个领域,才使医治出现了转机。
“你喜欢吃蛋糕吗?”我问。她回答说喜欢。
“你更喜欢吃蛋糕,”我接着问,“还是蛋糕上涂抹的奶油?”
她兴奋地说:“啊,固然是奶油啦!”
“那末,你通常是怎样吃蛋糕的呢?”我接着又问。我或许是有史以来最笨拙的心理医生了。
她不假思索地说:“那还用说吗,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吃蛋糕的。”
就这样,我们从吃蛋糕的习惯动身,重新讨论她对待工作的态度。正如我预感的,在上班第一个钟头,她总是把容易和喜欢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六个钟头里,她就尽可能规避辣手的差事。我建议她从现在开始,在上班第一个钟头,要先去解决那些麻烦的差事,在剩下的时间里,其他工作会变得相对轻松。斟酌到她学的是财务管理,我就这样解释其中的道理:按一天工作七个钟头计算,一个钟头的痛苦,加上六个钟头的幸福,明显要比一个钟头的幸福,加上六个钟头的痛苦划算。她完全同意这样的计算方法,而且坚决照此履行,不久就完全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坏毛病。
推延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其实,我们早在小时候(通常从五岁开始),就能够学会自律的原则,避免只图眼前安逸带来的不利。例如在幼儿园里,有的游戏需要孩子们轮番参与,如果一个五岁的男孩多些耐心,暂且让同伴先玩游戏,而自己等到最后,就能够享遭到更多的乐趣,他可以在无人敦促的情况下,玩到尽兴方休。对六岁的孩子而言,吃蛋糕时不把奶油一口气吃完,或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能够享遭到更甜蜜的滋味。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实践“推延满足感”的最好手段。孩子满12岁时,不必父母敦促,首先做完作业,再去看电视。到了十五六岁以后,他们的实践更可以得心应手。到了青春期,他们处理类似问题,应当构成一种习惯或常态。
7、我们会由于一点点小成功替换了真实的目标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但人为目标奋斗得到一点点进展的时候,常常会奖赏自己放纵一下下,这样就很容易让自己脱离正确的轨道。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已获得了一点点进展的话,一定要提示自己,要继续加油,由于目标还没有实现呢!
好吧,总结一下,为何我们不能坚持?
1、我们没有构成固定的时间节奏感
2、我们没有找到好的志同道合者相互鼓励
3、我们没有选择一个更合适目标的环境
4、我们根本就丢失了自己真正想做的目标
5、我们没法肯定自己所作所为是不是让自己离目标更近
6、我们的性情中太多好逸恶劳的成份
7、我们会由于一点点小成功替换了真实的目标
我不知道你是哪一种缘由酿成的不能坚持,或许还有更多的缘由,我想通太高中和大学的对照,让我们看到很多细节的不同,这些不同的细节恰恰影响了你现在的行动,你如果要改变,也只能针对每一个细节,一点点去想办法完善。
我还是想说:每天坚持做一件小事,会改变你的性情。我建议你们无妨从按时吃早餐开始,如果你想知道为何按时吃早餐会带来意志力的提高?可以看看《自控力》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