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念 > 正文

请问,你的标签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04-28

请问,你的标签是什么

请问,你的标签是甚么

(文/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我曾见过一个同学做了一个职业测试,说他合适做艺术,但是他发现他所在的城市没有艺术方面的工作,因而只能每天坐在家里发愣,完全不知道自己去干甚么了。很多同学毕业的时候被一些社会培训贴上各种标签觉得自己特别洋气,比如觉得自己特别合适金融,合适记者;如果被贴上的标签还有那末一点点显赫的味道,比如投行啦,咨询啦,business man啦恍如真的有那种职业的气味了。仅仅靠做了几道选择题,仅仅靠貌似有经验的培训师跟你聊几句话,就肯定你是甚么样的人,恐怕不是太靠谱。

曾有个关于星座的学说,是一群科学家找了一群相信星座的人,又找了一群压根没听过星座这类东西的人做实验。相信星座的人测试表现出了与自己星座契合的性情特点,而那些没听说过星座这回事的人,却完全混乱了,他们的性情多彩多样,根本跟星座契合不上,这让占卜学家们很是恐慌。还听说过,一哥们一直以为自己是狮子座,也一直依照狮子座的特点来生活,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实际上是白羊座,立刻就混乱了,不知道该怎样生活下去。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假,但却是也是一个“标签”学的有趣的例子。

再说个小故事,曾一给很多网络媒体写每个月星座占卜的姑娘悄悄告知我:“星姐,你可千万别信,这些东西都是我这个连星座都认不全的人写出来的,一个文章给100块,我就赚个小钱而已,但是你可真别信。”那是个南方姑娘,在电脑那边给我打字聊起这件事,惊得我恍如发现了天大的机密一样窃喜。

很多人问我当初是如何给自己定位做公关,而且定位的还那末适合。真的适合吗?其实每一个行业都苦逼,但每一个工作都能有所得。我当年毕业只是听说有这么个职业,听着好玩便找了个公司开始实习做起来。世上没有哪一个工作是十全十美那末契合人心的,公关也一样,里面有我喜欢善于的事儿,也有不好玩讨厌的事儿,怎样办?我这类甚么背景都很不怎样样的人,哪有资历挑挑选拣啊,那固然是都要做,耐着性子去做。某一次媒体写软文写的太差了,没时间改了,我直接重新写了一个登出去了,编辑大喜,以后约我写点小软文开始练笔。也曾拖欠低廉的稿费,也曾有客户登出去文章但找理由不给钱,也曾用各种化装品来顶账(我们家一度超多各种没中华人民共和国字儿的产品都是码字码出来的,常常洗发水和护发素分不清)。那时候,曾为300块钱的小稿子改了8回,4000字的香港迪士尼介绍文,让我这个没去过香港的人都那园子了如指掌了。各种二逼狗血八卦吐槽日子里,发现了自己写作的功底,发现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因而生出一个枝杈去写博客,再生出枝杈去做访谈,渐渐演化成写书,拍电影,编剧。而毕业那年,依照曾做的一个很贵的性情和职业测试来说,拍电影写书编剧这样的事,根本就不是我的性情能做的事。

只是,这些意外的经历,让我开始相信,人应当相信自己的生命可以是残暴多彩的,而这一切的本源是要靠自己去努力尝试,拼命让自己去触及不同的方向,吃得了苦,受得了罪,才能发掘到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让自己的世界愈来愈美。

现在愈来愈多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的职业培训,常常在一个小朋友刚毕业还不知道自己善于甚么的时候就给你做一个测试,然后告知你你的未来应当在哪一个领域盛开。而对小朋友来说,他们在花了几千的培训费后很容易听信这些时光机一样的东西,以为善于做那样的事情,别的一旦被迫浏览,便觉得违背了自己的性情,不遵从自己的内心,真的是这样吗?固然不能说教你认识自己不对,而是觉得,在一个人刚刚完成学业,甚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就让一些奇怪的测试来决定自己合适甚么样的工作和人生,这事儿有点扯淡了。

其实人是不断发展变化,性情爱好潜能都是。你必须去亲身试一试,打破他人制定好的“善于领域”“性情能力”,那些你所不知道的潜力,才会从四面八方赶来拥抱你。

头几天遇见在上海工作的好友吴珂,吴美女曾是个游戏达人,但是跟别的游戏狂不一样的地方是她喜欢思考游戏设计者背后的逻辑,喜欢寻根究底。研究生毕业后,她进入了著名的微软亚太区全球技术支持中心,成了一位技术支持工程师,专门帮客户解决各种疑问杂症,这工作发挥了她寻根究底的逻辑能力,还能发挥她善于跟人打交道的特长。但微软是个多牛逼的地方啊,聚集了大批天赋异禀的技术牛人和行业精英。吴珂的确依照自己的爱好和意愿进入了微软,但是几年后,她开始了重新思考,她发现自己渐渐对做项目产生了兴趣和热忱。她向老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讲了自己内心的转变及期望的职业目标,加上公司也会不定期的有各种open的机会,现在的吴珂已成功转岗为营运企划部任项目经理。要说她当初的选择不是自己爱好的吗?但是经过了4年技术支持工程师岗位的积累和认知,她体会到了生命中史无前例的新能量。如今,一切刚刚展开,她的每天都充实愉快。不断的实践和尝试,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大平台,听从自己的意愿。

在工作中摸索三五年后再给自己选择一个真正属于自己能力特长和内心归属的方向,好过早早地草草地给自己画圈圈。

我们每一个人生来大体没有甚么明显的区分,很多规则都是统治者便于自己管理而生造出来的一些规矩罢了。就好像上学之初,没人会告知你你合适学语文还是学数学,只是让你都要学,很久以后你会发现自己在哪里更善于一些;上班也一样,虽然不能100%依照自己内心的兴趣和好奇心找到满意的不得了的工作,但一定不要过早相信各种人为制造的标签和限制。成长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尝试和探索自己,不断发现与解决问题,让自己看到愈来愈宽阔美好的世界,手忙脚乱的,却坚强英勇奔奔放放!

也曾羡慕过家境好,学习好,啥啥都看上去顺利的同龄人,直到读到一句话“一帆风顺,只是一种平庸。”顿时觉得,世界对我真好!